APP下载

论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八项新规定的路径选择

2013-12-19张书林

党政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风新闻报道同志

张书林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自觉“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以十八大报告中的上述精神为指导,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从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出发,着力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新规定。

这八项新规定如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挂到墙壁上,而不是深入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灵深处,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八项新规定重在贯彻落实、重在积极指导行动。基于此,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新规定切实贯彻落实下去,就必须从每项规定的具体特定性要求入手,自觉坚持以下路径选择。

一、求真务实搞调研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关于搞好调查研究的规定。这一规定,涉及到领导同志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必备性要求、限定性要求两个大的方面。这两个大的方面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调查研究要重在求真务实,必须求真务实地搞好调查研究。

1.把握调查研究的技术与程序要件。关于调查的技术要件或技术要求,毛泽东曾提出了以下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召开调查会议作讨论式的调查,唯如此,才能近于正确、形成相对正确的结论;二是要关注调查会议所到的人员,人员必须是与所调查的问题最相关的、最知情的人;三是调查会议参会的人数是多或是少好,要视情况而定;四是进行调查研究之前要拟定提纲,要有的放矢;五是领导干部要亲自出马搞调查研究,不能单看别人调查得来的书面报告,或者由别人代替去搞调研;六是调查研究要深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蜻蜓点水、流于表面;七是领导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亲自做记录,不能一味地靠别人之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关于调查研究的程序要件,从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过程来看,确定调查中心和主题、拟定调研提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整理调研材料、撰写调研报告、向有关领导或部门呈送调研报告,这应是调查研究的完整程序过程。

2.树立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要求真务实地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就不能真正深入下去,就不能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也就不能从群众口中听到实话、真心话,获得真实情况。毛泽东认为,搞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所以,调查研究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态度决定结果”。

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要保证求真务实地搞好调查研究的长效性,就必须着力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制度规范。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的问题,并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省部级领导干部每年应至少抽出一个月时间,市(地)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两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这就将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新的要求,不断对这些制度要求加以健全完善,同时积极推进调查研究的制度创新。

4.调查研究要落脚到为群众谋利益上。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将落脚点真正定位到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基础、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为此,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尤其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调研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善于通过调研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5.调查研究要“有调查研究的样子”。搞调查研究就是要向基层、群众、实践进行学习,就是力图通过学习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因此,为圆满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调查研究应有的、合适的、正确的样子,剔除一切与调查研究的终极目的无关的花边形式和繁文缛节,将一度“跑偏”的调查研究拉回到正当的轨道上来。为此,就必须确保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查,“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从常理上讲,如果不剔除与调查研究的终极目的、价值要求无关的粉饰形式、迎来送往,领导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就很容易违背求真务实原则,进而出现以形式掩盖内容、以形式冲击内容、以形式代替内容的形式主义,出现将调查研究变成了“葫芦掉进了水井里——浮在下面的上面”的情况,出现调查研究劳民伤财最后却一无所获的情况。

二、精简高效抓会风

会议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一致舆论导向、制定决策政策决议决定、部署安排工作、团结凝聚力量的重要制度化活动形式。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会议这种形式在国家、社会、政党政治的运作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不过,会议这种活动,是一项既不好筹备,也不好举办的活动,筹备和召开会议所具有的费时、费钱、费脑、费心、费力的特点都是相当明显的。参与过办会过程的同志都知道,开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前期准备是相当艰辛的,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人力成本都是相当大的。具体说来:其一,开会之前需要确认并通知参会人员,参会人员也需要为会议做充分细致的准备。其二,开会之前需要提前确定会场、布置会场,需要提前准备会议设施、做好会场安排、安全保卫等工作,需要反复进行设备调试和会场控制的前期演练。其三,开会需要为与会人员安排接送站、住宿、就餐、办公、医疗、用车、特殊情况处理等“一条龙”的服务,需要动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多种领域的工作人员。其四,开会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的综合联动,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也因此,开会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到普通群众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在某些情况下也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重要侧面。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的会议不是开得越多越好、开得越频繁越好,而是应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政治活动的架构安排出发,把握一个最合适的“度”。因此,在党内会议的问题上,目前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诸多的党内会议要不要都开、怎么开,会议的召开是不是都达到其预期的价值、是不是都解决了急需抓紧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具体说来:其一,除了非开不可的会议之外,可开可不开的会一律不开、价值导向不明确的会一律不开;其二,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一定要在组织的安排下体现出组织性、选择性,不能“一请就去、去了就讲、讲完就走”;其三,切实转变开会方式,开会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其四,开会时必须围绕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会议总目标来展开,切忌开人为拉长、无端耗时的“长会”,切忌开无实质内容、空话套话连篇、一味务虚不务实的“虚会”,更要切忌将会议开到风景名胜区、打着会议名义游山玩水的“游玩会”。

三、大张旗鼓改文风

所谓文风就是写文章、拟定和发布文件的形式与风格。文风与学风相生相伴,与社会风气、党风、政风紧密相连。一个时代的文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一个政党的文风,是党风、政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因此,不要小看文风,通过文风是可以透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风也是党风,狠抓改进文风就是在着力改进党的作风。

毛泽东在1942年2月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了党八股这种文风的八大罪状。当下的文风已经出现了向党八股倒退的趋向,我们必须对此严防死守、积极应对,大张旗鼓地去按照责任性、大众性、实用性、精简性的要求切实改文风。

1.倡导责任性的文风。我们出台的红头文件、发出的简报,是要让人看的,是要影响人的思想行动的。所以,必须要严格把关,切实负起责任,不能不负责任地将红头文件、简报乱发、滥发,尤其是不能将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和简报发出去,不能将误导思想、误导舆论的文件和简报发出去。毛泽东在一次作演讲时曾经将发文件与洗脸做过一个形象的比较对照。他指出:“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2〕这番话说得太中肯了,对于指导我们确立负责任的文风太具有鲜活指导价值了。

2.倡导大众性的文风。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保证。既然党必须长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那么,党的理论、纲领、决议、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为老百姓所熟知、所认可。前提是,老百姓必须对之听得懂、记得住。这就总体上依赖于我们党大众化的文风,取决于我们是否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传递党的思想和声音。毛泽东在批驳党八股的文风时曾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因此,我们所要倡导的文风必须是符合老百姓口味的、大众化的文风。

3.倡导实用性的文风。写文章、发文件的目的是要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并最终促成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建立实用性的文风,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文风导向,无疑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从倡导实用性文风的基本要求入手,我们应下大气力提高文件简报的实用性,而不是去片面追求形式忽视实用性内容。要牢记两点:其一,所发的文件简报要简明扼要,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所提对策建议要切实可行;其二,所发的文件简报既要加强对全局工作的指导性,又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

4.倡导精简性的文风。党的红头文件、简报以及其他各类文件是蕴含着中央及各级党委的权威在里面的。作为一种权威性的体现,红头文件并不是发得越多越好,必须做到“少而精”,着力倡导精简性的文风。精简性的文风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写文章、拟定文件一定要精简文字、缩短篇幅,有话多说、没话不说,像鲁迅倡导的那样——“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4〕二是可发可不发的红头文件、简报及其他形式的党委政府文件,一定要把握住“坚决不发”的原则。三是在网络新媒体、其它新的传输渠道日益发达的当下,对于不涉及到保密问题、能够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文件及其它材料,可以适当加大网络传输发布的力度。这应该是以科技含量推进精简性文风的新形态。

四、规范出访不折腾

领导人出访是和平执政条件下,党和国家的常态性对外交往活动,是开放世界格局中应有的中国姿态。就其内涵而言,领导人出访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带着使命、任务、责任出访外国、外国政党,并力争加强相互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

领导人出访是重要的外交活动,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必须遵循必要的外事工作纪律,按照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展开。1989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访问的规定》,提出了领导干部出国访问的八项具体规定。这八项规定一度成为我们党规范领导干部出访的重要制度性规定和强制性原则。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结合当前外交和外事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于领导同志的出访又专门作出新的规定。这一新的具体规定说到底就是,领导人出访要按规范办事,尤其是要做到不折腾、不超标、不追求享受。

第一,不折腾。领导同志出访是外事,也是我们自己的家事。从外事的角度看,如果被出访国安排一定的欢迎欢送活动,我们很乐意接受,因为这也显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国际地位和所受到的国际尊重程度。但是,从领导同志出访是我们家事的角度看,就没有必要非得客客气气、中规中矩地搞迎来送往、接风洗尘式的那一套仪式化、模式化的东西了。如果非要那么做,只能解释为自我粉饰、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只能解释为瞎折腾、胡闹腾,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2010年4月12日胡锦涛出访美国,当他的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迎接他的只有美方官员和中国驻美大使,没有出现人为性组织安排下的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接、悬挂欢迎横幅的热闹场景。这是胡锦涛贯彻“不折腾”工作原则的典型体现,也是中央进行礼宾制度改革所迈出的一大步。

第二,不超标。领导同志出访代表的是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是国家行为、组织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所以,领导同志外出必须遵循外事工作纪律和要求,在既定的工作生活标准范围内行事,决不允许超标搞一些额外活动。这包括:领导同志何时出访、出访到哪些国家和地区,必须由外交部门依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不能由领导同志自己来“点菜”;领导同志出访的随行人员必须根据工作需要来确定,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以内,不能随意扩大随行人员规模;领导同志出访必须按照外交部门的规定及安排来乘坐交通工具,不允许超标准、不服从安排去乘坐交通工具,如果非要那样做,将会带来国际社会、国内群众对我们的领导同志搞特殊化的质疑,也不利于领导同志人身安全的保障。

第三,不追求享乐。领导同志出访是代表国家、代表党进行的对外沟通交流活动,他们在出访国进行的一切参观考察活动,都是外事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此,领导同志出访不同于出国旅游的享乐放松行为,而是带着责任、使命的外事行为。所以,领导同志出访要力戒享乐思想,要严控将出访搞成跨国旅游、将国家公共外事行为变质为个人游玩行为。这种要求在此次中央政治局的规定中,充分贯穿到字里行间。

五、改进警卫联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需要出发,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警卫制度、警卫工作的革新问题。1982年11月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领导同志外出时警卫接待工作的几点意见》,198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简化各级领导干部外出活动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对警卫制度的革新都作出了大致类似的规定。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改进警卫形式,坚持内紧外松的原则,切实做到既保证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又方便中央领导同志联系群众。除特殊需要作专门布置以外,中央领导同志外出时,不用警车开道,不用警笛。现场警卫,要严格限制执勤人数。”就其产生的后续影响力而言,这两个规范性文件无疑成为我们党对警卫制度进行革新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我国目前的警卫工作、警卫制度在保护领导同志外出的人身安全方面的确做出了卓越贡献。这是必须值得肯定的。但是,领导同志外出不仅有人身安全方面的要求,更是带着要到基层、群众、实际工作中搞调查研究,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活动目的。因此,我们的警卫工作必须努力在保护领导同志安全和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方面实现共赢。不过,现实的情况却是,从事警卫工作的部门在面临着反动势力、敌对势力的双重压力之下,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领导同志外出的警卫级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频现“警卫过度”。集中表现在:领导同志外出要全程戒备,要交警全出动,多辆警车开道,限时、限区域封路;领导同志所到之地要提前进行安保演练、应急演练,领导同志到来之后要公安、武警齐上阵,全城高度戒备;领导同志到某处去参观考察要提前“踩点”、清场、闭馆;等等。

应该说,为防止领导同志的人身安全遭到别有目的的坏人的威胁,必要的警卫工作是必须的、无可厚非的。但是,警卫过度就成问题了。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与人民群众加强联系。在警卫过度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被拒斥到领导同志的视线之外,与领导同志加强联系与沟通的优质渠道被完全阻隔;领导同志要想接触真正的普通群众,也变得几乎不可能。由此,警卫过度就致使领导同志下基层就成了一场从真空到真空的游戏,接触不了“地气”,体察不了民情、了解不了民意,失去了联系群众的大好机会。相信这一新规定的积极推行,一定能够着力改变目前存在的“警卫过度”或“过度警卫”状态,既能够充分保证领导同志在外出调研考察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又能够很好地加强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六、新闻报道要适中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自然要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服务。但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着对主要领导同志的活动“过分报道”的倾向。集中表现在:其一,新闻报道的“长枪短炮”几乎总是集中在主要领导同志身上,对领导班子、领导集体的活动关注较少。其二,新闻媒体对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和活动,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缓急地进行“一揽子”报道,完全没有重点、主题模糊,类似于一盘“杂货菜”。其三,对领导同志个人活动的新闻报道耗时较长,而且总是占据电视黄金时段、报纸头版头条、广播重点波段、网络首页空间。

针对新闻报道中对领导同志“过分报道”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改进性探索。1986年1月23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简化各级领导干部外出活动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4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中办发〔2001〕27号)中都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是《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还特别规定:“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或报道规格的标准。”这就力图扭转新闻报道的“长枪短炮”不分轻重缓急、事无巨细而一味地跟着中央领导同志走的模式化的报道模式。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新闻报道的规则要求推及到全党,明确提出要“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新闻报道新规定。

按照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规定努力改进新闻报道,必须切实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的操作性原则。

第一,要划清领导同志公务活动领域与私人活动领域的界线。对领导同志的新闻报道所关注的是他们的公务活动领域,包括他们出席的会议、活动、调查研究、慰问群众等等。而对于领导同志的私人活动领域,新闻报道是不能介入的。因为领导同志和你我一样是合法的公民,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隐私、独立生活空间、个人的喜怒哀乐,他们都有自己的亲友圈、空暇时间的社会交往。这些私人生活领域是不应被打扰的,否则,就有侵犯隐私的嫌疑。因此,对领导同志的活动不是可以不分领域地全覆盖进行报道,而是必须厘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线。

第二,分清主要公务活动与次要公务活动。领导同志的公务活动又分为主要公务活动与次要公务活动,这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分。一般说来,在新闻报道的时段、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新闻报道应集中于领导同志的主要公务活动,简略或忽略其次要公务活动。如果主次不分、轻重不分,势必会扩大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加新闻报道的文字量,人为地延展新闻报道的时长。

第三,分清集体公务活动与个人公务活动。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地方各级新闻媒体是地方党委的传声筒。新闻媒体服务的是党委领导集体,而不能只专注党委书记个人,不能只是一味地围绕着党委书记个人转。而且,我们党从七届二中全会以来也一直突出强调要“少宣传个人”。因此,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清楚领导班子集体的公务活动与党委书记个人的公务活动,将重心放在对领导班子集体的报道上。

第四,努力缩减新闻报道的时长。新闻报道能不能抓住人心,关键在新闻的价值,关键在新闻报道是否触动民心、引起社会共鸣。一句话,新闻报道关键在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处理好新闻报道中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着力突出质量第一、质量优先,尽可能减少新闻报道的数量、缩短新闻报道的时长。

七、文稿发表应慎重

众所周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广为熟知的领导同志文稿集。领导同志发表文稿所产生的影响力、政治后果不同于一般党员和群众发表文稿,所以不能凭一时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慎重再慎重,必须在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

第一,文稿代表了党的声音。领导同志发表文稿、出版著作、对外发贺信贺电、应邀题词题字,这是他们阐明思想观点、表达理性认识的重要渠道,理应予以充分尊重。但是,领导同志发表文稿不单单是其个人观点的传播、个人意志的体现,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的声音、党的意志。因此,领导同志发表文稿就不能像理论工作者、学者那样自由行动,而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服从党的统一安排部署。

第二,防止对个人歌功颂德。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立足于党全面执政时代的到来,果断作出“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命名、不并列”的六条规定,要求禁止给领导人祝寿,禁止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街道、企业等,中国领导人不与马列并列等。作出这些具体规定的目的就是,防止党执政后出现对领导人个人的歌功颂德。不过,对领导同志个人的歌功颂德,有时不是外人所为,而是领导同志有意识地为之。领导同志的文稿发表、题字题词等,就属于此列。所以,对领导同志以个人行为进行的著作出版、题词题字等活动,应予以原则性限制。此次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关于领导同志文稿发表、题词题字等的新规定,与我们党在历史上就确立的防止对领导人个人歌功颂德的基本精神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切实维护中央的绝对权威。比起一般学者和理论工作者,领导同志出版著作、发表文稿,更容易引起党内和社会关注。领导同志如果不经中央允许随意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文选、论集,而且其中有些观点又与中央精神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出入,就会使党内同志、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使新闻媒体一时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把握报道角度,使国际舆论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向胡乱猜测、不着边际地进行预测。如此一来,势必对党的理论、纲领、旗帜、路线、方针、政策的正常运行轨迹形成影响,造成无法预料的被动局面,从而也在无形中危及中央权威。此外,如果领导同志不经中央允许题词题字过多、贺信贺电发得过多,也容易在人民群众中引起非议,不利于中央崇高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正是基于此,200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中办发〔2001〕27号)才明确规定:“省部一级和省以下部门批准兴建的纪念物、建筑物和创办的出版物以及周年纪念等,原则上不请中央领导同志题词、题字。不得请中央领导同志为商业性活动和单位题词、题字。”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在时隔整整11年之后,对此又作出了严正重申。

八、艰苦奋斗在行动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两个务必”之一,是我们党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作风要求。艰苦奋斗是与廉洁从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放弃了艰苦奋斗、抛开了勤俭节约,一味地追求安逸享受,廉洁从政就很难做到了。正是基于此,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才明确提出了“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的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新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把13亿中国人民的正能量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需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形成强大合力。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艰苦奋斗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通过回归艰苦奋斗传统进一步拉近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心理距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践行艰苦奋斗传统的所作所为中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与信心。

第一,要首先做到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作风上、行为上的艰苦奋斗根子在思想上,关键是要看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能不能坚决做到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做到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就必须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高雅性、先进性与积极进取性,努力战胜各种非共产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共产党人要求的错误思潮,对各种形式、以各种面目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主义都要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努力做到“灯红酒绿不眯眼、奢靡享乐不动心”,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和超强的定力。

第二,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就要厉行节约,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到当前最为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为此,就应该要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厉行节约,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入手,缩减不必要的“三公”经费和开支。厉行节约必须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上出重拳,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及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

第三,要惩戒违背艰苦奋斗的行径。对领导干部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存在的某些与艰苦奋斗要求不完全符合或适应的不良现象,党组织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对于不按中央要求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而是逆艰苦奋斗原则大搞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行径的领导干部,必须作出严肃处理。

总而言之,只有全体党的领导干部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自觉地去廉洁从政、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拉近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与距离,才有希望团结凝聚带领全国人民尽好尽快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2〕〔4〕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790,840,844.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4.

猜你喜欢

文风新闻报道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