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PPT的语类结构与模态研究

2013-12-18

关键词:提高班语类普通班

董 娟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2; 2.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国内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胡壮麟探讨了PPT语类的常规和变异[7]; 胡壮麟、 董佳对PPT语篇进行了多模态意义构建[8]; 俞婷、 黄彩霞探讨了PPT演示在英语泛读课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9]; 张征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10]; 张德禄、 李玉香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口语模态和PPT模态组合的搭配及其在词汇与语法层面上的体现[11]; 程英对国内2000—2009年间的PPT应用和研究情况做了文献综述,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停留在技术应用和教学应用介绍层面[12]。国内对于PPT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缺乏实证性的定量研究和建构性、 批评性的定性研究。

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PPT授课方式的效果方面,而且以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对不多; 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13],特别是对于外语课堂中的学生话语研究更少。学生课堂小组活动PPT演示是学生话语的重要部分,从语类的视角研究该类PPT的语类结构和模态选择,是考察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能为外语教学提供一定依据,并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推动社会符号学的研究[8]。

一、 作为语类的多模态PPT

(一) PPT语类

语类(genre)是 “讲话者作为文化成员参与的有步骤、 有目标、 有目的的活动”[14],语类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境包括抽象概括的文化语境(语类)、 语言交际发生的特定的情景语境(语域),以及语篇内部的上下文语境(语言)。语类由语域中的语境配置体现,语域又由使用中的语言(语篇—语义、 词汇—语法、 语音结构等)来体现。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情景语境的3个变量(语场、 基调和方式)不断重复,最终成为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语境,在该语境中使用的语言也随之 “惯常化”,语类因此而产生。语类是通过其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或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来展开语言表达的,每个步骤都对整体意义的实现做出贡献。除了语境配置和图式结构外,语类分析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语言实现模式(realization patterns),不同语类和图式步骤的语言实现模式也不同。

PPT演示符合语类的定义和特征,PPT制作和使用者必定是语言使用者,也是一定文化的成员,PPT演示不是杂乱无章的,也必须遵守特定文化的常规规约,按一定的步骤(图式结构),由各种语言实现模式(语言和其他符号)完成内容展示,达到向受众进行阐述、 告示、 劝诱或说理等具体的交际目的。胡壮麟[7]区分了PPT工具、 语篇、 语类3个概念,指出PPT工具(tool)是微软公司Office软件包中的一个用来制作表达直观内容的软件,作为工具的PPT使用户能够传递信息,但本身不表达意义。PPT语篇(text)指用PP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 图像的、 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演示者使用PPT演示的报告、 演讲或授课的全过程都是一个PPT语篇的组成部分。PPT语类(genre)是把PPT演示方式及其产品(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与其他诸如信件、 小说、 演讲、 剧本等语类相对应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使用时人人都要遵循的常规[7]。

(二) PPT的多模态性

PPT演示能融合两种及以上符号的系统资源,文字、 图像、 声音、 动画等多种模态的运用参与主题意义的表达,PPT演示属多模态话语范畴,是通过多种符号资源内部的互动来实现意义的复合话语。胡壮麟[7]总结出了PPT语类的4种模态(点句、 图像、 图表、 色彩/音响)和4种功能(提示性、 直观性、 分析性、 劝诱性),同时模态和功能又因主题、 环境、 对象和制作者的水平有机融合,产生多种文体(见图1)。

图1 PPT文体系统(胡壮麟)Fig.1 Stylistic system of PPT (Hu Zhuanglin)

根据系统网络的符号标写方法,图1所示的PPT文体系统是 “同时系统” (simultaneous system),其中 “模态” 和 “功能” 是 “合取选择(both…and choice)” 关系,在可供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中对每一个子系统都要同时进行选择,由大括弧 “{” 表示; “模态” 和 “功能” 两个子系统内部的项目是 “析取选择” (either… or choice)关系,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只能选其一,由直角括弧 “[” 表示。但实际上PPT演示所涉及的模态一般不止4种,还包括字体设计、 视频、 动画等其他模态,而且模态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互补和非互补两大类,互补又包括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又可分为交叠、 内包、 语境交互,各次类还能细分,一种意义的表达可能由不同模态的组合来实现[15]。此外,PPT演示的功能除了以上4种,还有信息提供性等其他功能或功能组合。因此, “模态” 和 “功能” 两个子系统内部的项目并不是绝对的 “析取选择” 关系。更重要的是,就 “模态” 和 “功能” 两个子系统而言,也不是简单的 “合取选择” 关系, “模态” 在系统图中不应置于 “功能” 之上,相反, “模态” 的选择是由 “功能” 决定的,在怎样的语境中,实现怎样的意义功能决定使用哪种模态或模态组合。

张德禄[13]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由文化、 语境、 意义、 形式、 媒体5个层面的系统及其次级范畴组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可把多模态PPT的分析简化为图2的形式(见图2): 语类(文化语境)处于最上层,由下层的语域来体现,功能和意义的实现又在一定的语域中完成,根据语场、 基调和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模态来实现特定的功能和意义。

图2 PPT语类分析简图Fig.2 Framework for PPT generic analysis

二、 英语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实证分析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对大学英语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做以下两方面的实证分析:

紧跟海铁联运的发展步伐,宁波海关通过增进与沿线海关合作,鼓励“渝甬”“宁波舟山港-南昌”等多条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双向运行,打造内陆节点城市换装中欧班列模式。“通过打造便利的通关环境,采用口岸直报及大通关等多种通关模式,让这条迈向全球的开放大通道更高效便捷,让内陆地区的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宁波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

(1) 语类结构。分析小组活动PPT的语类结构,考察学生完成小组课堂活动的步骤、 设计活动和组织知识的思路探讨学生对教材课文文本的解构和根据自我体验的重新建构过程。

(2) 模态的选择与搭配。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模态在表达意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多模态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所采用的主体模态和模态组合。

此外,以上两方面的分析都涉及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之间的比较。

(二)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笔者所教的上海理工大学2011级非英语专业提高班93名大二学生和2012级普通班110名大二学生。依据新生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提高班的学生直接进入大学英语二级的学习,普通班则从一级学起。笔者在本研究中所选的学生都是学习大学英语的第三学期,提高班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普通班还未通过。提高班的课堂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普通班使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收集活动的真实PPT演示作为分析的语料。笔者将各班学生随机分成6~8人的小组,每班7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每组完成一次围绕教材每单元B部分课文的课堂活动展示。活动形式不限,但必须涉及课文主题和内容,各小组提前做好准备,制作PPT,在课堂上完成活动,时间限定在30~45分钟以内。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小组活动从内容、 表达、 创新、 互动、 合作等5个方面做出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课程总评成绩。笔者事先未对学生进行培训,目的在于客观地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笔者从28组活动PPT演示中随机从提高班和普通班各抽取了8组,共16份PPT(501张),其中提高班337张,平均每份42张; 普通班164张,平均每份20.5张。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PPT逐张进行分析,总结出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的语类结构特点和多模态选择倾向。

1.语类结构

Hasan提出一种特定的语类有其 “语类结构潜势”,隶属于该语类的某一特定语篇呈现出它的 “实际语类结构”[16]。笔者通过分析16份PPT语篇的语类结构,总结出英语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的语类结构潜势,即学生的PPT演示基本遵循以下步骤: 标题^(小组成员介绍)^小组活动展示^(课文导入)^(课文小结)^(课文结构)^课文讲解^(互动)^(知识拓展)^结束。^符号表示顺序,()表示选择性出现。 “标题” 包括课文标题、 小组名称; “小组活动展示” 主要有: 角色表演、 朗诵、 访谈、 辩论、 电视节目改编等; “互动” 采用提问、 讨论、 游戏等形式; “知识拓展” 主要是图片展示、 播放视频等; “结束” 大多是致谢或表达祝愿。PPT演示能体现学生在课堂语境中,完成小组活动的整体设计思路, “标题” 、 “小组活动展示” 、 “课文讲解” 和 “结束” 4个步骤是必有环节,其他步骤的选择上则存在个体差异。学生PPT演示的语类结构中普遍缺少 “提纲” 或 “内容提要” 这一步骤,可能是学生对自己与观众(教师和同学)的关系,即语域中的 “基调” (tenor)缺乏正确认识,只是按步骤完成课堂展示活动,并未认可自己的主导地位,因而忽略了自己向观众提纲挈领地介绍活动内容的责任。

为进一步探讨学生PPT演示的语类结构特点,现选取一例加以说明(见表1)。该表是提高班某小组活动的PPT语类结构,包括8个步骤: 标题、 小组角色表演、 课文讲解、 单词游戏、 致谢、 图片展示、 播放视频、 结束。但整个PPT也可被看作是 “语类复合体”,其中 “小组角色表演” 和 “课文讲解” 是两个 “次语类”,分别有6张和22张PPT,占该PPT总张数(46张)的61%,并且都有其完整的语类结构—— “小组角色表演” 包括 “表演介绍、 演员介绍、 语言准备、 表演背景、 表演提示” 5个步骤; “课文讲解” 则由 “主讲人介绍、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简介、 问题、 课文结构、 解答问题、 语言点讲解” 7个步骤组成。

表1 课堂小组活动PPT语类结构实例Tab.1 Instance of 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classroom activity PPT presentation

总的来说,提高班与普通班在 “活动展示” 部分的差异不大,都采用上文提到的 “角色表演” 、 “访谈” 、 “电视节目改编” 等形式。但两组学生在 “课文讲解” 部分差异明显,内容安排和PPT张数都有明显不同: 普通班只限于列出课文重点词汇、 词块的英语表达和中文解释,共23张PPT,占总数的14%; 但提高班对课文有更为详细的讲解,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课文结构到语言点都有所涉及,不仅是知识点的罗列,还提供用法例句,该部分共有222张PPT,占总数的65.9%。因此,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对课堂活动有明显影响,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将课文知识和活动有机结合,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忽略课文语言本身的价值。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知识建构能力,把课文解构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认知体验重新建构。课堂活动所涉及的课文包括记叙、 议论、 说明、 小说等不同语类,主题有友谊、 亲情、 爱情、 健康、 价值观、 智商与情商、 社会问题等方面。学生的PPT演示则把课文的语类进行了转换,重新设计成PPT语类,其中又包括角色扮演、 角色朗诵、 辩论、 电视节目(新闻联播、 娱乐节目)等环节。

2.模态选择与搭配

笔者对501张PPT按提高班和普通班就各种模态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见表2),学生采用了文字(包括字体设计、 字体颜色等)、 图像、 播放动画、 动画、 播放声音、 音频、 视频等7种模态。“播放动画” 是指PPT制作者所选用的放映PPT时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如进入、 退出、 动作路径等),由Microsoft PowerPoint工具提供; 而 “动画” 是指在PPT上插入的动态影像。 “播放声音” 是PPT制作者所选用的放映PPT时的声音效果选项,由Microsoft PowerPoint工具提供; “音频” 指在PPT上插入的mp3、 mp4、 wav等格式的声音文件。

表2 课堂小组活动PPT的模态选择Tab.2 Modality choice of classroom activity PPT presentation

学生课堂活动PPT选用频率最高的模态是: 文字、 播放动画和图像,可称为 “主体模态”,分别占总PPT张数的97.2%、 75.2%和38.7%。提高班在 “文字” (99.4%)和 “播放动画” (90.1%)的使用上多于普通班(92.7%、 43.9%),但普通班在 “图像” (54.9%)的使用上多于提高班(30.9%),这与普通班在课文讲解方面较欠缺有关。由于课文讲解主要使用 “文字”,传达信息,并 “播放动画” 引起观众注意,提高班的学生大量使用这两种模态。其他4种模态(动画、 播放声音、 音频、 视频)的使用不密集,在表达意义时不起主导作用,如普通班的 “音频” (16张PPT,9.8%)全部为无歌词的背景音乐,仅体现人际意义,无概念功能。

文字是语言书写形式表达意义的最常规模态; 播放动画是工具性的模态,起到引起观众注意或强调的作用,而图像则值得注意。图像包括现实主义的图画、 形象逼真的照片、 象征性和纲要式的图表、 索引等其他类型(见表3)。

表3 课堂小组活动PPT中的图像类型统计Tab.3 Image types in classroom activity PPT presentation

有些图像以组合形式出现,如图画+照片等。学生倾向于使用图画和照片,分别占PPT总张数的23%和11.7%。普通班在两项的使用上均高于提高班,但没有出现其他形式的图像。学生所使用的照片全部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照片,多用于自我介绍和角色扮演剧照,这也体现了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笔者还对PPT中的模态搭配情况做了统计(见表4),发现 “纯图像” 的使用率并不高(2.8%), “图文搭配” 是最常用的模态组合,占PPT总张数的35.9%。图像对世界的表征手段是象似性,是对现实世界直接模拟,因此是更快捷的意义构建模式。学生倾向于利用图像对文本意义进行重述、 总结或重复等。

表4课堂小组活动PPT中的图文搭配与纯图像

Tab.4Text-imagecollocationandpureimagesinclassroomactivityPPTpresentation

班级类型PPT张数(占PPT总数百分比)图文搭配纯图像提高班102(30.3%)2(0.6%)普通班78(47.6%)12(7.3%)总计180(35.9%)14(2.8%)

三、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在语类结构和模态选择两方面的实证分析,总结了学生小组活动PPT的语类结构的特点和模态的使用情况。课堂小组活动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符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倡导的关注个体研究的思想。PPT演示反映出了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潜势,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设计意识和能力。但研究也发现了学生小组活动PPT的一些问题,如语类结构不完整、 PPT前景—背景关系不突出、 模态搭配不尽协调等,而且学生的多媒体技术能力,尤其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远高于对语言本身的识读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的 “支架作用” (scaffolding),如何均衡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 文化能力和读写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只是对英语课堂学生小组活动PPT的部分研究,没有涉及PPT与口语陈述的配合关系,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通过课堂录像等多模态语料,从宏观上探讨PPT在整个学生课堂小组活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isher D L.Using PowerPoint for ESL teaching [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3,9(4): 4.

[2] Szabo A,Nigel H.Using IT in the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should we replace the blackboard with PowerPoint [J].Computers & Education,2000,35(3): 175-187.

[3] Blokzijl W R N.The instructor as stagehand: dutch student responses to PowerPoint[J].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4,67(1): 70-77.

[4] Apperson J M,Laws E L,Scepansky J A.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preferences for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structure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1): 148-153.

[5] Susskind J E.Limits of PowerPoint’s power: enhancing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but not their behavior [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4): 1228-1239.

[6] Gabriel Y.Against the tyranny of PowerPoint: technology-in-use and technology abuse [J].Organization Studies,2008,29(2): 255-276.

[7]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28 (4): 1-5.

[8]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3-12.

[9] 俞婷,黄彩霞.PowerPoint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70-73.

[10]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7 (3): 54-58.

[11] 张德禄,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39-43.

[12] 程英.近十年来中国对PowerPoint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 33-38.

[13]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 (1): 24-30.

[14] 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2nd ed. London: Conrinuurn Inrernar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4.

[15]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b,30 (4): 15-20.

[16] 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猜你喜欢

提高班语类普通班
给临床研究人才开个“提高班”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高班教学策略探析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试析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与方法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就业后的廊坊师范学院“提高班”(下)
语类翻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