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图式理论下介词For的研究

2013-12-18张莉莉

关键词:图式介词隐喻

张莉莉, 倪 蓉

(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外语学院,南通 226000; 2.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介词是英语中比较活跃的词类,使用频率高,尽管数量有限,但语义繁多,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介词的教与学为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透彻掌握介词的意义,从而无法灵活正确地使用合适的介词。因此介词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认知语言学家在介词领域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空间概念被认为是和人的认知最紧密结合的概念,而英语介词蕴含的空间意义也是人们最先有的认知及该介词最原始的意义。目前为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空间介词进行的认知研究多集中于含有明显空间概念意义的空间介词或其短语,例如介词over,on,at,up,down 等。但对于某些现存意义已不含有明显空间概念的介词,并没有充分的认知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介词for,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框架,对英语介词for的空间意义进行研究,并结合空间隐喻引申,对介词意义进行分析,从而为英语介词的教与学提供新的方法。

一、 理论背景

意象原本属心理学术语,在认知语言学中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而形成一种印象存在大脑中。意象来自于人对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感知,包括空间、 形状等,是人们形成复杂认知模式的基础。图式指人们把已得的信息经验进行加工,形成一个认知结构,并储存于人们印象中[1]。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两个概念结合成意象图式[2]。在Johnson 对意象图式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领域[1]。Alan Cienki 首次将意象图式与手势动作研究相结合,这为手势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3]。Robert Dewell 研究了容器图示的动态模式,该研究体现了意象图式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概念模式[4]。在国内,李佳、蔡金婷将意象图式与英语一词多义研究相结合[5]。

不同学者对意象图式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核心定义都是一致的。人类始终处于各种各样的活动环境中,始终处于与外界的互动中。意象图式就是产生于这些互动之中,将这些抽象的活动给予具体化,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反复出现,使得人们的身体经验具有结构性和连贯性。因此研究者就可以运用这些具体化的意象图式来理解并解释这些抽象活动。这些活动,无论动态还是静态,都有出发点,并沿着一定的路径到达终点,都遵循 “始源—路径—终点” 的模式。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运用Langacker(2004)对于意象图式的定义来研究介词for。

Languacker(2004)对意象图式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一个典型的意象图式应包括其结构有射体(trajector),界标(landmark)和路径(path)。射体是意象图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界标为射体提供参照,射体和界标之间是不对称关系,射体所运动的路径即为path。若射体处于静止状态,其路径则为零[6]。

然而,就英语介词而言,会有多种语义,当意象图式无法说明其所有语义时,就需要借助概念隐喻来进行分析。隐喻即把一个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域,这也就是词汇多种语义的来源之一。蓝纯在《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一书中指出,空间隐喻是将意象图式结构从空间域引申到非空间域[7]。因此空间介词的引申意义需要通过空间隐喻引申而来。因而本文对于英语介词for的研究,是在意象图式理论的框架下,借助隐喻来进行认知分析。

二、 介词for的认知分析

介词for的现存意义多用来指原因、 目的、 时间,距离等。这些语义从字面上说并不蕴含有空间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空间介词on,at等并不相似。但介词for这些抽象语义都是从其原始空间意义引申出来的。因此回归到空间概念,对这些语义进行分析。

(一) 介词for的原型意象图式

根据牛津字典[8]23-27记载,for的原始意义是指前方,在某物的前面位置。由此可见介词for的原始意义也具有空间方位概念。而现在该介词所蕴含的空间概念已被同样语义的介词before所代替。而介词for现今被广泛运用的语义已不再那么明显地具有空间概念。但这些现行意义也都是从其基本空间概念发展而来。因此可以得出介词for的原型意象图式是前后图示,并且在该图示中,射体、 标界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二者都是可以运动的。其原型意象图式可以具体为三种,且图1中(b)、(c)都是从(a)中发展而来。(TR=trajectory,LM=landmark)

图1 原型意象图式Fig.1 Typical image schema

(二) 介词for的引申意义

介词for的现行意义就是在上述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引申发展而来。

1.表方向、目的地含义

介词for的原始意义等同于before,具有方向性,但随着语义的演变,其方向性语义渐渐消失,根据隐喻 “front is man’s direction”,其语义通过隐喻引申为表示方向。在人的认知体验中,通常认为前方即为运动的方向,此时介词for表示人或物运动的方向。根据认知研究,当人们向某个方向前行时,必会有目的地,是带有目的性的前行。此时该介词就等同于 “前往” 的意思,暗含了目的地。如

例1He left Hong Kong for Beijing yesterday.

该句中,射体是人 “He”,标界是地点 “Beijing”。该意象图式的路径即为射体 “人” 向标界移动的方向, “Beijing” 是射体运动的目的地,即介词for在这标示移动的目的地。

2.表目的含义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表目的地的含义会渐渐转化为抽象意义的目的。在隐喻中,当我们向某物移动时,该物可以成为我们运动的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该物,是为了做成某件事,是为了某种利益等。因此,介词for可表目的,意图为获取某物,获得某种利益、 用途、 支持等。

例2He asked for help.(Getting)

例3It was for his own good.(Be given benefit)

例4These clothes are for sale.(Usage)

在例2~4中, “help”, “his own good”, “usage” 为界标,都表示射体所要获取的对象,都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

3.表交换含义

例5He sold his house for $2000.

例6I bought this book for 20 Yuan.

例5和例6中,射体分别为 “house” 和 “book”,界标则是 “$2000” 和 “20 Yuan”。卖房为的是获得$2000,买书花了20元,此时介词for表目的的意义虽然依稀可辨,但通过隐喻延伸,可以明确看作是交换,也可以是等价交换。图2即为上述两句的意象图式。

图2 表交换含义Fig.2 Meaning of exchange

4.表喜好含义

当人们喜欢一件事物时,心理便会朝向该事物。在认知过程中,这便是给实物赋予方向,将空间域投射到心理域。因此介词for原来表示的空间意义此时便引申为对事物的喜欢、 爱好,将空间概念抽象化。在表达the wish for happiness和a taste for art中, “wish”, “taste” 为射体,都表示人们的喜欢、 爱好或欲望, “wish” 指向快乐, “taste” 指向艺术,因此射体 “wish”, “taste” 从抽象意义上讲,都具有方向性。根据隐喻分析, “liking is attracting”,喜欢、 喜爱就是被吸引,这是将空间域引申为抽象的心理域。

5.表距离及时间

在介词for的意象图式中,射体向界标移动,形成射体移动的距离,如图3所示。

图3 表距离含义Fig.3 Meaning of distance

此外,在空间概念中,通常空间距离会引申为时间距离。例如

例7I followed him for miles.

例8I have studied French for five years.

例7中,射体 “I” 所移动的距离是 “miles”,因此该例中介词for表示距离。在例8中,射体 “I” 移动的距离是 “five years”,此时介词for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6.表原因

例9We could hardly see for the thick mist.

根据图1中(b)可知,界标向射体移动是其原型图式的衍生图式。界标在运动时也会产生力的作用。正如人们在受到力作用下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在例9中,射体是 “we”,界标是 “mist”,界标朝射体的方向运动,并对射体产生作用力,因而人因界标所产生的反应就是 “几乎看不见”。此时的介词for即可解释为看不见的原因。此时该介词表移动方向的语义已基本消失,而完全引申为表原因的语义。该意象图式为图4。

图4 表原因含义Fig.4 Meaning of the reason

三、 实证研究

(一) 研究问题

本文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介词for,通过实证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介词for习得情况如何?

(2) 学习该介词的难点主要有哪些?

(3) 对于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该英语介词过程中是否存在概念迁移?

(二) 研究对象

该实证研究受试者来自上海某高校三个班,152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该152名学生都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但还未参加六级考试。所有学生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自于除英语专业之外的不同专业的三个班级(简称为G1,G2,G3),能够反应出绝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情况。

(三) 研究内容

本研究测试采用了三种测试内容:

(1) 英译汉: 受试者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五道英译汉。五题翻译都是含有介词for 但蕴含不同语义的简单句。该题意在测试学生对于英语介词for某些语义的掌握情况。

(2) 汉译英: 受试者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八道汉译英。该题都是包含介词for的不同意义,测试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或者是有意识使用介词for。

(3) 选择填空: 该题提供包括for在内的五个介词供受试者选择,完成十二道填空题,可以重复选择。供选择的介词都是易与for语义混淆的,意在测试受试者能否正确辨别不同语义。

(四) 数据收集

对于英译汉及汉译英测试所收集的数据,为了方便分析,将这种主观题答案转化为客观题答案。通过对所有测试答案进行分析归类,受试者答案基本可划分为几大类,然后将这几大类作为1,2,3,4等几个选项。例如第一题,We could hardly see for the thick mist.该题的答案基本分为三大类,1) 受试者能够正确翻译出介词for是表示原因的,并且是明确写出 “因为,由于” 等表示原因的汉字; 2) 句意翻译正确,但未明确写出表示原因的汉字; 3) 完全翻译错误以及未做的。因此该题就转化为三个选择的客观题,通过借助SPSS1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从而了解受试者对于介词for的相关含义是否了解或充分掌握。

对于介词选择填空,将提供的五个介词since,for,to,by,of分别标记为1,2,3,4,5。同样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了解每题受试者的选择情况,从而得出介词for易与哪些介词相混淆。

此外,在完成测试后,针对英汉互译部分,随机选取部分受试者进行回顾性访谈,以了解他们在完成英汉互译时的心理过程。回顾性访谈问题包括: 该题是否明确知道介词for的含义,为什么使用了其他词来表达该意义而未用介词for,如何理解该句等等。通过回顾性访谈,可以判断在测试过程中是否有汉语迁移现象。

四、 结果与分析

英译汉部分,后三题分别为“ This book is too hardfor children”, “This is the first competition for 22years”, “I bought this book for 20 years”。在这三题英译汉中,学生基本能够辨析出介词for在该句中的准确含义,翻译基本不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只对一二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英译汉,第一二题的分析如下。

表1 介词for使用频率分析Tab.1 Frequency of using preposition for

针对第一题 “We could hardly see for the thick mist”,有34.4%的受试者正确翻译出该句,但并未明确写出 “因为,由于” 等表示原因的词语。因此通过回顾性访谈,得知这部分学生未写明有两种情况: 一是受试者明确知道此处介词for表示原因,但未写出; 二是受试者并不了解该介词的含义,只是受汉语概念的影响,根据自己的汉语知识把该句翻译通顺,并没有逐词去理解。第二题 “He’s for the north again.”,受试者基本能够准确翻译出该句,通过对未做该题的受试者的访谈,得知他们对于介词for的这种语义完全不了解。另外三句基本不存在问题,因此忽略不计。

汉译英部分,例如第四题 “我因为腿部疼痛而无法入睡”,其频数分析如下。

该题意图是期望受试者能够正确运用介词for表原因的语义,然而测试下来,只有24.7%的学生达到预期,68.8%的学生正确翻译了该句,但并没有运用到介词for,取而代之的是because of。通过对受试者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遇到表示原因的语义时,首要选择是because of,而对于介词for表原因的语义并不熟悉,或仅仅知道,但并不会使用。数据和访谈都说明介词for的引申意义并不为广大学生灵活运用,归根结底是对该介词语义并不熟知,没有彻底掌握。

表2 介词for使用频率分析Tab.2 Frequency of using preposition for

选择介词填空部分,其频数分析如下。

表3 介词使用频率Tab.3 Frequency of using prepositions

表3中,1~12代表1至12题,最右侧所填介词即为该题应选的正确答案。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受试者对于介词for的多项语义掌握并不理想,其中易与介词of等产生混淆,对于二者之间差异并不熟知,因此在选择填空时易错。

例10The beggar died of hunger and cold.

例11Lots of them died for the cause of liberation.

例10中, “the beggar” 是射体,界标是 “hunger and cold”。该题中是界标向射体移动。如图5所示,界标 “hunger and cold” 对射体产生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 “the beggar”, “died”。根据隐喻causing is force,可见该题中,是标界产生作用力,界标 “hunger and cold” 即为起因。界标作为起因,是对射体产生某种作用力,从而导致某种结果。所以例10中,介词of表原因、 起因,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作用力。例11中,射体是 “lots of them”,界标为 “the cause of liberation”,其路径为射体向界标移动。如图6所示。根据图示,界标 “the cause of liberation” 可看做是目标,或是射体 “lots of them” 移动的目的。该题中,表目的的含义变抽象。根据隐喻 “getting means you move to the object”,射体向界标移动就是想要获得,即 “the cause of liberation”。所以该题中,介词for表目的,想要得到或拥有。可见,对于区分介词for和of,通过意象图示结合隐喻加以分析,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加形象具体的理解。

图5 表原因含义Fig.5 Meaning of the reason

图6 表目的含义Fig.6 Meaning of the purpose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介词for的习得情况并不佳,对于该介词多项引申语义不熟悉,未能灵活运用,并且在表达某些语义时,最常与介词of相混淆; 在中国学习者使用该英语介词过程中,存在汉语概念迁移现象,通过回顾性访谈,明确表明很多英语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理解的汉语解释对该句整体意思进行大致猜测,然后再找相对应的介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做这类题型时,都会先将句子翻译为汉语再完成介词选择。

五、 结论

本文根据实证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中

国英语学习者对介词for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多种引申语义并不理解和熟知,并且易与某些介词产生语义混淆,不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在使用该介词过程中出现汉语概念迁移现象。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学习者对于介词for的各项语义未能完全掌握。而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框架,借助隐喻引申,对介词for进行认知分析,通过意象图式了解该介词原型意义及引申意义,为该介词的学习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及新的学习方法。

在该介词教学过程中,意象图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视觉印象,这样有助于加强记忆。教师从该介词原型意象图示讲解起,进而延伸至其各种抽象意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语义源自于其原始表空间概念的语义。通过隐喻引申,让学生掌握语义间的联系,从而充分掌握该介词多项语义。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将该介词语义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掌握其原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运用中正确使用该介词。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Cienki A.Image schemas and gesture [C]∥Hampe B.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 Image Schema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5: 421-441.

[4] Dewell R.Dynamic patterns of CONTAINMENT[C]∥Hampe B.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 Image Schema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5: 369-393.

[5] 李佳,蔡金亭.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8,31(2): 185-193.

[6]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ties[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7]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 Simpson J A,Weiner E S C.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3-27.

猜你喜欢

图式介词隐喻
介词和介词短语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介词不能这样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