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

2013-12-18

中国矿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驱动力消费量城镇化

张 浩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北京 10002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以铜为代表的大宗金属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研究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的中国成为全球铜市场变化的研究重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各个国家的铜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铜消费结构也有区别。

分析中国铜消费市场变化的特征,找出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成为非常核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2006~2011年间的各类铜消费行业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铜消费领域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从社会、经济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揭示各项驱动力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中国铜消费市场的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领域概况

近年来,中国金属矿业迅速发展,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主要金属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因素”是全球矿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中国精铜产量561.5万t,较2011年的518.5万t增长了8.3%;消费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国铜消费的增幅从2011年开始出现下滑,2012年的增幅进一步缩减,中国市场2012年消费精铜768万t,较2011年的733万t增长了4.8%,明显低于2011年的7.7%的增长率。主要是由于主要铜消费行业普遍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速减缓,甚至是下降,导致了国内铜需求增速的进一步缩减。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中涉及的中国铜消费市场的2006~2011年的用铜行业的消费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有色工业协会下属的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数据,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07~2012年)。

研究方法及技术流程:①根据各年度的铜消费数据,分析各用铜行业研究时段内铜消费量及结构变化情况;②选择能够反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的10项指标,构建影响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力机制;③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 20统计软件,提取出影响铜消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各个驱动力做定量分析,④重点分析经济增长对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

2 中国铜消费变化特征

根据2006~2011年间中国铜消费量数据可以看出铜消费量共增加了363万t,年均增加13%(表1)。主要变现为交通运输方面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电子通讯、建筑、轻工业。

表1 2006~2011年中国铜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电力是铜消费的第一行业,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的铜消费量快速增加。一方面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带动了铜消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类电子产品、汽车等进入普通家庭促进了铜消费。

选取2009年为中间点,将研究时段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比较两个阶段各类铜消费行业的变化,可以得出各行业的铜消费变化趋势都比较相似,2006~2009年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铜消费量变化差异显著, 2009~2011年中国房地产异常火爆,带动了建筑和家电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是由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2009~2010年底,中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加强了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交通运输能力供给和运输质量显著提升,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和建设通车,带动了中国铜消费量的增加。

3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机制的构建

影响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驱动力、历史驱动力和国家政策驱动力等多种因素,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政府投资、技术进步、社会行为等驱动因子(图1)。在本文中仅就社会经济驱动力和国家政策驱动力对中国铜消费变化进行相关分析。

图1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机理

3.1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铜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在进行驱动力分析的时候,对选择的因素要细致全面,指标过少会影响分析的全面性,指标过多又会增加分析的难度和复杂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力模型,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简化数据的方法,是高维数据降维,来获得数据的主要信息,而且在低维空间将信息分解为互补相关的部分以获得更有意义的解释[1-3]。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分析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分析指标体系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思想、中国铜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反映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政府货币政策的10项因子作为分析指标,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

3.2 主成分分析过程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步骤,计算各驱动力因子的特征根、每个因子对铜消费变化的贡献率和驱动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因子数据

表4 驱动因子主成分计算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9.301,方差贡献率为93.014%>85%,表明这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基本可以代表10个指标因子的变化,即这个主成分可以综合反映2006~2011年中国铜消费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这个主成分的荷载矩阵如表5所示。

原始变量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可以通过荷载矩阵反映,并为主成分的实际经济意义的解释提供了依据。由表5可以得出,除了X9(信贷投放量)外,其余原始变量的荷载值都大于85%,表明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性均较强,选取其中影响较大的因子X1(人口总数), X2(人均铜消费量), X3(城镇化水平), X4(GDP产值),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对铜消费的影响基本上通过这些因子来反映。依据主成分方法分析的结果,主要对2006~2011年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中国铜消费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

表5 驱动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

4 中国铜消费变化驱动力因子的分析

4.1 人口增长

2006~2011年间中国的人口总数和人均铜消费量成稳定增长的趋势,6年间人口增加了3287万人,年增长率为5‰,平均每年增加人口数为657.4万人,到2011年中国人均铜消费量为6.591kg/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得到表6数据。

表6 2006~2011年间中国人均铜消费变化情况

人口的增加,不仅直接带动了住房需求和家用电器的生产,而且带动了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基本金属消费趋势不同于传统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道路决定的,预计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为60%,那时中国的人均铜消费量将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滑,最终稳定在某个水平。

4.2 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到2011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881.6亿元,年内净增加71368.8亿元。2006~2011年间,中国的GDP增加了256567.2亿元,累计增长了118.6%,相应地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11485.1亿元,年均增长约为,人均GDP也不断增长,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5年间中国的GDP的年均增长率低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但GDP的年均增量和总增量均高于这期间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提高,中国的铜消费量也发生了变化,5年间中国的铜消费量增加了362万t,平均每年增加72万t的消费量。由于铜消费量的增幅非常明显,这里对铜消费量Y随经济增长X1(GDP)的变化作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Y=0.002X+192.803(R2=0.949,T检验值=9.675,F的检验值=93.597)。

在5%的显著水平下,回归方程的T检验和F检验通过,表明回归方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即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的铜消费量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表7 2006~2011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4.3 城镇化建设加快

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空间随之扩大,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带动了房地产、交通等发展,这几年的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城市建设活动增加,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发展说明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也是铜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

4.3.1 铜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按照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般规律,20%~70%是城镇化发展阶段,70%~100%为城镇化成熟阶段,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知:即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4-5]。表8 给出了城镇化水平增长的过程中主要行业铜消费的增加情况。

5年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其中2008~2011年这期间增长最为显著,这期间增长了4.2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月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铜消费量增加了226万t,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对二者关系进行测算,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铜消费量会增加约52.8万t,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的趋势,可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将带动中国铜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表8 城镇化水平与用铜行业消费量变化情况

4.3.2 铜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城镇化发展与铜消费量变化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则是体现在城镇化水平与铜消费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往往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动GDP的增长,这使得一直以来工业领域(电力行业)的铜消费量占主导,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领域(轻工业、交通运输、电子通讯、建筑)的铜消费量逐步提高,具体变化见图2、图3、表9。

图2 2011年美国铜消费结构

图3 2011年中国铜消费结构

表9 城镇化水平与生活领域铜消费量变化情况

以“△生活领域铜消费量/△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中生活领域铜消费水平指标,考察这个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表明5年间随着城镇率的不断提高,铜消费的主要领域还是在工业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例如,铜在生活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如建筑上铜应用,特别是在管道系统和建筑装修方面的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已比较普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中国尚处于培育阶段,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

4.4 货币政策因素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中国过去20年间出众的经济增速与长期保持大规模投资有关,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来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仍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中国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能够对工业发展进行金融管理,调节各类行业的贷款供给和需求,控制贷款规模,调整其比例结构和产业布局,协调各行业之间的矛盾,以提高行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技术落后的企业在金融政策上进行限制,对行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发展。

5 主要结论

1) 2006~2011年间中国铜消费领域中交通运输增速最快,其次是电子通讯和房地产。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得出:影响中国铜消费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2) 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铜消费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中国铜消费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中国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铜消费量约20t;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铜消费结构的变化,其对铜消费的变化有明显的驱动作用。

3) 通过城镇化建设对中国铜消费的影响, 得出中国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消费铜约52.8万t,带动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铜消费量快速增加,此时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表现为大量土木建设和交通基础,城市汽车消费速度加快。

4) 为了实践中国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促进中国铜消费结构反映了中国经济经济结构,以大量的投资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是发展的目的,投资是发展的手段,应该扩大消费领域的铜产品消费,让铜产品更多进入消费品和日用品的行列。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8-267.

[2]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5-190.

[3]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87-206.

[4]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16(2):121-126.

[5]牛星,欧名豪.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02-1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驱动力消费量城镇化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2015年全球废钢消费量同比下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2014年国际橡胶消费量增加6.7%
N2015083 中国铜铝消费量料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