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力士与奸臣们的斗争——为高力士平反之四

2013-12-18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 2013年4期
关键词:高力士旧唐书李林甫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广州 511483)

笔者曾为高力士平反一事发表过三篇论文[1-3],而本文是第四篇,故又以“为高力士平反之四”命名之。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高力士本传有迥然不同的记述:

《旧唐书》云:“自宇文融已下,用权相噬,以紊朝纲,皆力士之由。”[4]

《新唐书》却改此句云:“议者颇恨宇文融以来权利相贼,阶天下之祸,(高力士)虽有补益,弗相除云。”[5]

所谓的“宇文融以来”,是指宇文融入相的开元十七年(729)以后,自那以后,奸世们朝廷上“用权相噬,以紊朝纲”,正直之士只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故宇文融入相可以看作是朝廷由清明转为昏暗的转折点。

如按《旧唐书》,高力士当负奸臣“紊朝纲”之主要责任。但如按《新唐书》,高力士非但不用负这责任,对朝廷却是有“补益”的,是卫护朝纲之贤臣,只可惜“弗”能“相除”奸臣“紊朝纲”之责任而已。二书对高力士的评价一正一反,迥然不同。

究竟哪部书的记述正确?高力士是“紊朝纲”还是护朝纲的臣子?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高力士与奸臣们的斗争。

一、论高力士与宇文融的斗争

宇文融,京兆人,出身官僚家庭。其虽明辨有吏干,对唐朝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搞经济的目的,很大程度是敛百姓之财“以侈上心”,致“百姓愁恐”[6]。而且,其开了以财“侈上心”来取宠的坏头,即“其后言利得幸者踵相蹑,皆本于融云”[6],如宇文融之后善“积蓄”的牛仙客、善“括户”的王鉷、善“漕运”的韦坚、善“聚货”的杨慎矜和杨国忠,皆以这种手法取宠,致玄宗误以为天下的钱财用不完,走上追求奢侈生活之路。这局面的形成,实“本于(宇文)融”[6]。

另外,宇文融又和李林甫友善,提携李林甫,从李那里沾染了献媚邀宠、玩弄权术、陷害贤臣的品行。故《旧唐书》把宇文融归于“开元幸人”之列,认为其是“奸佞之辈”[6]。

而高力士与宇文融的斗争则较多。

开元十四年夏,宇文融构陷张说,形势对张说颇为不利。张说兄张光救弟心切,“诣朝堂割耳称冤”[7],但耳是割了,张说还是不能脱险。这时,高力士站出来反对宇文融,他先向玄宗客观分析张说的功劳,使玄宗“怜之”[8],然后,又帮张说带《谢问表》[9],以此进一步加深玄宗的怜悯之情。最后,张只是受到轻罚,“但罢说中书令,余如故”[8]。这种判罚明显不合宇文融的心意,于是“(宇文)融等恐(张)说复用为己患,又密奏毁之”[6]。但这依然未能置张说于死地,只是“诏说致仕,仍令在家修史”[7]。宇文融的计划遂落空。

除此之外,宇文融还陷害李祎,而高力士在此事上亦与他斗争,并使之罢相。

李祎是玄宗朝最有作为的李唐宗室之一,其曾祖是唐太宗,其父亲兄弟四人早年因事被流放岭南,其间有二人曾与高力士的家族岭南冯氏集团联姻,而李祎父亲亦极可能与高力士家族联姻,故高力士实是李祎的堂舅父(也是玄宗的堂舅父)。由于李祎在岭南出生,童年在岭南,故与高力士可能在童年就相识。详见拙作《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10]。

景龙四年(710),李祎“为德、蔡、衢等州刺史。开元后,累转蜀、濮等州刺史。政号清严,人吏畏而服之。渐见委任,入为光禄卿,迁将作大匠”[11]。开元十五年(727)“拜左金吾卫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寻迁礼部尚书,仍充朔方军节度使”[11]。十七年3月,李祎率河西、陇右大军冒死深入,一举攻破了吐蕃石堡城,“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11]。

这时,宇文融就担心李祎凭军功得到玄宗的赏识,影响自己的地位,就安排“讽侍御史李宙劾奏之”。但李祎通过“高力士自归”,先一日揭穿了宇的阴谋。“翌日,宙通奏,帝怒,罢融为汝州刺史”[6],结束其政治生涯。

开元十七年,高力士斗败宇文融后,张说得以东山再起,“复拜(张)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寻代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7]。而李祎亦得以继续为国家作贡献,开元十九年,大破讨奚及契丹,“擒其酋长”[11]。自此以后,终玄宗朝,北方都没有大的边患。

以上证明,《新唐书》记高力士对奸臣们“紊朝纲”的行为“有补益”是准确的,而《旧唐书》记奸臣们“紊朝纲”是“士力之由”则是错误的。

二、论高力士与李林甫的斗争

李林甫,是唐宗室,是玄宗朝宇文融以来著名奸臣,由宇文融提拔上来,其看家本领是口蜜腹剑,打压贤臣。

史籍这样评价:“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12]例如卢绚和严挺之为玄宗所欣赏,李因此而嫉恨,假意关怀他俩,实则陷害他俩[12]。

不但如此,李林甫还专权,恐吓谏官。“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13]而当有谏官不怕他恐吓时,就被他贬黜。“补阙杜璡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13]更有被杖杀的。天宝八年,“夏,四月,咸宁太守赵奉璋告李林甫罪二十余条;状未达,林甫知之,讽御史逮捕,以为妖言,杖杀之。”[14]

因此,《资治通鉴》特意在李林甫入相的开元二十四年云:“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13]

就在这李林甫权倾天下,无人敢直言的时候,高力士一反以往和姚崇、张说、张九龄等宰相协作的态度[2],直言批评李林甫“紊朝纲”等行为。

“始,李林甫、牛仙客知帝惮幸东都,而京师漕不给,乃以赋粟助漕,及用和籴法,数年,国用稍充。帝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天子顺动,古制也。税入有常,则人不告劳。今赋粟充漕,臣恐国无旬月蓄;和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帝不悦。”[5]

又,在是否重用牛仙客一事上,高力士亦唱李林甫的反调。

牛仙客并非宰相之才,又“目不知书”[13],又没主见,“百司谘决,无所处可,辄曰:‘如令式。’”[15]

而当初,朝廷在是否重用牛仙客的问题上,反复争论。张九龄认为“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而李林甫却对玄宗说:“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由于李林甫的奉承误导,“明日,(玄宗)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九龄还是坚持己见,认为“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而“林甫退而言曰:‘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16]。

最后的结果是,开元二十四年11月,张九龄“罢知政事”,而牛入相。“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窃言于御史大夫李适之曰:‘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适之遽奏子谅之言,上大怒,廷诘之,子谅辞穷,于朝堂决配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

又是在这无人敢直言的时候,高力士依然直言,唱李林甫的反调——“帝既用仙客,知时议不归,乘间以问高力士,力士曰:‘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帝忿然曰:‘朕且用康厓!’(康厓是当时一位无才能的小吏)盖恚言也。”[15]

而在立太子一事上,高力士和李林甫也长期斗争。

先是,李林甫为立寿王为太子,先害死王皇后,接着扳倒支持太子的宰相张九龄,又害死太子李瑛[1],最后就多次劝玄宗立寿王为太子。但高力士却向玄宗建议“推长而立”[13],使忠王被立为太子,粉碎了李林甫的美梦。之后,李林甫并不甘心,处处陷害新太子忠王,先扳倒太子妃韦氏家族,再扳倒太子妾杜氏家族,继而又扳倒支持太子的将领王忠嗣等[1],至“挤陷诛夷数百家”[12]。但“幸”高力士处处与李林甫针锋相对,“常保护(太子)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12]。

以上再次证明,《新唐书》记高力士对奸臣们“紊朝纲”的行为“有补益”是准确的,而《旧唐书》记奸臣们“紊朝纲”是“士力之由”则是错误的。

三、论高力士与杨国忠的斗争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从小放荡不羁,后因得到四川富豪鲜于仲通和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资助,在长安凭助杨氏诸姐妹的关系,飞黄腾达,入朝为相。

而高力士对这位宰相是蛮多批评的。

天宝七载(748年),杨为讨玄宗欢心,有意向玄宗显示天下殷富,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再买成轻货送进京城,又把各地的丁租地税变买布帛送到京城,存放在左藏国库。然后,请玄宗去参观,使玄宗“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14]。

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又发水灾,人民饥肠辘辘。玄宗“忧水伤稼”,但“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并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扶风太守站出来“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17]。

又在这无人敢直言之际,高力士又站出来痛陈杨国忠“紊朝纲”的行为。

“高力士侍侧,上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17]

又,天宝十年(751年)至十三年间,杨国忠先后发兵攻打南诏,结果均大败。“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凡二十万人,无敢言者。”[17]

又是在这无人敢直言之际,高力士再次站出来痛陈杨国忠“紊朝纲”的行为。“上尝谓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17]

另外,在立太子一事上,由于杨国忠和李林甫是同一阵营的,故高力士和杨国忠亦长期斗争,这斗争在马嵬驿中达到白热化,高力士主谋了马嵬事变,结束了杨家的政治生活。详见拙作《三论杨贵妃入宫与高力士的关系——为高力士平反之三》[3]。

以上再次证明,《新唐书》记高力士对奸臣们“紊朝纲”的行为“有补益”是准确的,而《旧唐书》记奸臣们“紊朝纲”是“士力之由”则是错误的。

四、论高力士与安禄山的斗争

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胡也”[19],“性巧黠”[20],“阳为愚不敏盖其奸”[19]。

贿赂是其长,“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12]。又,“使者往来,阴以赂中其嗜,一口更誉,玄宗始才之”。

开元二十八年,又“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

天宝三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乎访使,至平卢,禄山曲事利贞,乃至左右皆有赂。利贞入奏,盛称禄山之美”[13]。

“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20]。

虽然人人都“得其贿赂”而“盛称禄山之美”,但高力士却不这样。“禄山之发长安也,上令高力士饯之长乐坡,及还,上问:‘禄山慰意乎?’对曰:‘观其意怏怏,必知欲命为相而中止故也。’”[17]

高的回答与那些受其贿赂而为其美言的话语是绝然不同,对玄宗认清安禄山反叛面目是有帮助的。

又,由于美言满天飞,玄宗根本无法看清安禄山的面目,“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20]“帝宠禄山益牢,群议不能轧”[19]。最后,“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20]。可见,玄宗被“美言”欺骗之深。

又是在无人敢直言之际,高力士又直言进谏,上文“边将拥兵太盛”[17]即是谏玄宗不可让安禄山庞然坐大。

由于高力士不美言安禄山,反对安禄山坐大,安禄山亦“恶”高力士,其入长安后,杀“高力士之党”,“或以铁揭其脑盖,流血满街”[19]。

玄宗仓皇逃离长安时,于延秋门悔恨交集,对高力士说:“卿往日之言,是今日之事。”[21]唐玄宗的这一声慨叹,是高力士与安禄山长期斗争的最好注脚。

以上再次证明,《新唐书》记高力士对奸臣们“紊朝纲”的行为“有补益”是准确的,而《旧唐书》记奸臣们“紊朝纲”是“士力之由”则是错误的。

五、论高力士与李辅国的斗争

李辅国,原是高力士的仆役,后入东宫侍太子李亨。马嵬事变时,劝太子北趋朔方,至灵武即帝位。因拥戴有功,被委以重任。肃宗还长安后,其势显赫,就是颁发诏书这样的事,亦要由他签署方可施行。“宰相群臣欲不时见天子,皆因辅国以请,乃得可。”其又侦察官员活动,“置察事听儿数十人,吏虽有秋豪过,无不得,得辄推讯”[22]。

代宗继位后,“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22]

高力士与李辅国的斗争,可谓水火不容。

上元元年(760年)7月19日,李辅国以玄宗住兴庆宫,地近民众,与外人常有来往,担心玄宗复取帝位,就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玄宗之道,迫玄宗迁内宫,玄宗惊吓,几乎坠马。高力士挺身而出,怒斥李辅国。李老羞成怒,骂力士“不解事!”并“斩一从者”。但高力士依然毫无惧色,特意代玄宗向士兵问好,巧妙化解将士反叛之心,遂使玄宗平安。事后,玄宗唏嘘不已,“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22]。亦因此事,高被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以上再次证明,《新唐书》记高力士对奸臣们“紊朝纲”的行为“有补益”是准确的,而《旧唐书》记奸臣们“紊朝纲”是“士力之由”则是错误的。

[1]周忠泰.十论高力士是忠臣又是功臣[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3).

[2]周忠泰.六论高力士与贤臣的合作——为高力士平反之二[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12).

[3]周忠泰.三论杨贵妃入宫与高力士的关系——为高力士平反之三[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1).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零七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宇文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唐)张说.张燕公文集:卷十谢问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周忠泰.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

[1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牛仙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牛仙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安禄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百安禄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郭湜.高力士外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八李辅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高力士旧唐书李林甫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王维&李林甫:成人社交哪有非黑即白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亦忠亦奸高力士
高力士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