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小孩自己做公益
2013-12-16刘燕宁
刘燕宁
一
“水仙花日”是新西兰广为人知的癌症基金组织,每到春天,水仙花盛开的季节,就有很多志愿者在街头巷尾接受捐款,并授予捐献者一支手工做的水仙花。新西兰人走在大街小巷都以身戴黄水仙为荣,昭示自己有份社会责任心。
女儿小荷每年随爷爷奶奶贡献一下午,帮助收集捐款发放水仙花。她和爷爷奶奶拿着印有水仙花标记的小黄桶站在商场一角,每当捐献者往桶里投放捐款,小荷就郑重地递上一支水仙花,人们总是和气地说声:谢谢。
今年,9岁的小荷帮助完爷爷奶奶后,自己要求做更多。她提出要自己做装饰精美的纸托蛋糕卖,将收入捐给癌症基金组织。听后,我为女儿的公益心感到自豪,也被9岁小孩的自主精神感动。
“到学校卖吗?”我问。
“不,到超市门口,还有足球场边上去卖。”小荷胸有成竹地回答。
我心里打嘀咕,能卖得出去吗?她可从来没尝试过……不去管那些,重在过程!于是我当即鼓励说:“很好!你真有主意!”
小荷通知了几个好友,最后Issy欣然同意加入。两人周六一早在我家碰头,列了个食谱单,派大人去超市购物,两个孩子在家设计海报,用电脑加上手绘,两人时而紧张设计,时而悄声商量,画了6张与水仙花日有关的海报,最后采用了3张。
半小时后材料来了,孩子们开始了香蕉蛋糕的制作。小荷轻车熟路做主厨,把蛋糕放进烤箱后,小荷上好了闹钟,两人就去玩愤怒的小鸟游戏了。孩子们还懂得工作休息搭配协调呢。
蛋糕烤好出炉了,色泽金黄恰到火候,一个个拿出,放进鲜艳的纸杯,开始装饰,这是她们最喜欢的一道程序:先抹上白色的奶油,再放上红色圆豆糖、金银片、巧克力……
我们将蛋糕放到竹筐里,孩子们穿上黄水仙般的衣装到了超市门口。恰好还有一个摊子在做卖热狗募捐,孩子们就在他们旁边摆摊。她们带了张深粉深绿相间的桌子,贴上海报,摆出了蛋糕和一束黄水仙,两人坐在桌边,开始练摊。
一个蛋糕卖2新元(1新元等于5.2人民币)。出乎她们意料,蛋糕抢手得很,刚落下脚,一个爸爸就来买走了5个,嘴里还说“好希望我的那些孩子也这样做”。令她们最感动的是,有人捐了钱但不要蛋糕。我想这种感动会给她们的小小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后她们也会学着慷慨地对待他人。
二
新西兰人公益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公益活动很容易得到支持,小荷卖蛋糕就是一例。做义工尤其盛行,有些公益组织的职员基本由义工组成,比如每个社区都设有救火机构,那里多数人员是义工,他们一样做事认真周到;比如救护车机构,有半数人是义工,而且是三班倒,小荷的姑姑也是机构成员之一,她晚上有时得半夜起来执行任务,尽管自己还有两个小孩。
比较忙的人常年支持一个公益组织也很盛行,比如小荷的姥姥、爷爷通过世界宣明会,养了几个非洲小孩。每个月给每个孩子寄去30新元。
新西兰学校也鼓励孩子们有份社会责任心,比如新西兰基督城那次地震,小荷学校号召学生们每人从家里带一份食品,在学校卖,赚得的款项全部捐献支持基督城学校。还有一个借宿名单,都是在地震中失去房子需要临时借宿的家庭,一些家长欣然提供房间,支持学校的公益活动。
三
新西兰政府注册的公益组织种类繁多,除了红十字组织、世界宣明会,还有好多政府注册的公益组织,比如动物保护会、妇女保护会、星星船儿童医院、艺术家公益会、环保协会、救世军组织等,当然,教堂也是很大的公益组织之一。
新西兰的公益组织大多很有可信度,比如救世军组织常年免费提供相当美味的三餐给任何需要救济的居民。每到用餐时间,从救世军组织路过,就会看到大批人在排队打免费饭菜。可靠的公益组织会增加居民们捐款捐物做公益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新西兰,公益氛围随处可见,很多商场、居民区角落,都设有巨大的捐献柜子,人们可以随时将衣物捐献给公益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有一个非常成功的育儿公益机构叫“Barnardos”,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没有政府拨款,完全靠捐助,除了银行、大公司,或者一些逝者的遗产馈赠外,每年都有无数父母的捐赠。孩子一出生,Barnardos就会有医疗专人每周去访问新生儿,给他们免费咨询查体,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持续到孩子6周大。以后每年有两次免费查体,直到孩子5岁上小学。Barnardos深得人心,我常常会随其他家长带着小荷去邻居们家敲门,为Barnardos捐款,小荷从小就有这种意识——要做一个有公益心的孩子。
新西兰的很多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因为做公益对人生有许多良好的影响。有颗做公益的心,会增高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当人们想着帮助别人,为他人做事时,自己的病痛和烦恼明显减少;做公益会使自己感恩生活,永葆生命活力;做公益还可以结交一些杰出的人……做公益帮助了别人,荡涤了自己。要让孩子知道:不是只有富翁可以做公益,人人都可以做公益,小孩也可以做公益!
责编:向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