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金属切削加工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013-12-16何磊
何磊
【摘 要】中职学校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已势在必行。研究精品课程建设背景和意义,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分析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精品课程建设措施,是中职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启动的“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继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成功建设优秀精品课程,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之后,新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对实用型、发展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把《金属切削加工与实训》建设为成为一门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切实提高职业课程教学质量,就成为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国家培养中级和高级技工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实现制造业产业总体上的战略升级以及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中职机电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对于中职教育的意义在于:㈠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对中职教育的学科规划管理,加强对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与行业接轨,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扩大中职教育的影响力;㈡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中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 提高中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源头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㈢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改善中职学校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满足对实习实训操作设备的要求;㈣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转变中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㈤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实现网上资源的完善,使广大教师共享优势教育资源和教学成果,体现精品课程的显著示范性作用。
二、精品课程建设理论探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检测与技术改造和管理等工作的中、高级人才。《金属切削加工与实训》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车工、钳工、焊工)的核心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中职精品课程应当采用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彻底摆脱技能训练和认知发展的二元论困境,寻找一种能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并且能够把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工作者。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将学生导向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工作体系,所以中职精品课程模式是工作任务课程模式。在工作任务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 “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因此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方法的的理论基础。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目前中职师资结构明显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较少,专业课教师比例较低,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师知识和教学水平不高,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而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较少。
㈡教学内容组织水平较差。课程建设前期缺少调研,没有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选取;部分中职精品课程内容按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去组织,没有应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作任务模式;教学内容陈旧,没能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㈢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相当多的教师还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导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很差,难以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而行为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的不多。相当多的教师不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制作教学课件的水平较低。
㈣教材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不齐全,不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不了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㈤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在课程设置时,缺少行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前期市场调研,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性;教学考核评价多是终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
四、基于《金属切削加工与实训》的精品课程建设对策
㈠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由学科带头人、主讲教师、行业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梯队,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全方位开展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比赛,推动教学改革实践。
㈡教学内容建设。首先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来筛选课程内容,然后用工作任务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最后按照“课程模块化”进行组合;及时吸取专业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实施“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改进课堂教学,使用PPT、Flash、3Dmax、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使复杂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简洁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优化。
㈣教材建设改革。加强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编写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精品教材建设立体化,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㈤精品课程管理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前期进行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结构分析,明确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学考核评价引入多元智能评价理论和能力本位评价理论,建立工作任务技能量化考核标准,使评价兼有过程性和终结性。
五、结语
本文基于如何建设好中职精品课程的目的,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在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建设理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对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风格,在解决如何建设中职精品课程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英杰. 《金属切削加工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D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76193e244b35eefdc8d333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