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之我见
2013-12-12王鑫
王鑫
关联理论之我见
王鑫
关联理论是当今语用学的热门理论,从理论提出至今,在我国已有何自然、冉永平、姜望琪等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关联理论有关交际、关联性、关联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关联理论 交际观 关联性 关联原则
格赖斯的理论留下了很多应该解决而没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与在肯定基础上修改、发展格赖斯理论的新格赖斯主义不同,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一种另立的新原则,此派并没有完全否认、排斥格赖斯理论,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就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关联理论的焦点在于语言交际中的认知研究,它的总目标是“发现植根于人们心理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可以说关联理论正是关乎交际和认知,它的提出将语用学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
作者希望“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所以这一理论就是试图寻找“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问题的答案。作者提供的答案是:(1)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而不是编码——解码的“互知”过程。(2)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下面笔者就来阐释一下这一答案。
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首先,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传递了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简单理解,信息意图即是指话语的字面意思。一般情况下这不是说话人最终希望传递的信息,因为连电影里也说:“很少有人有话直讲,那是最有趣的——表面之下隐藏的东西。”信息意图刺激听话人,引发听话人对信息意图做出反应,从而推理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所谓交际意图是指“让对方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包含话语的隐含信息”。
此外关于交际是如何达成的问题,关联理论不同于传统的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而是结合这两种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虽然大部分交际都涉及代码运用(编码与解码),但这种模式显然不能解释所有的交际过程,比如有言外之意的话语。推理模式以格赖斯为代表,认为言外隐含的信息只有通过推理得出。信息接收者对交际意图要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并非不能结合,言语交际涉及代码和推理两种过程,“一类的基础是编码和解码,另一类的基础是明示和推理。编码交际并不是个自主的过程,而是为推理服务的”。意思是说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是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的。由此得出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与说话者有关,后者与听话者有关。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讲,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清楚明白地表示出来。例:甲问乙:“晚上看电影去吗?”乙回答说:“要做PPT。”乙清楚地告诉甲“要做PPT”的信息,也就是乙明白无误地向甲传递了他的信息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去获取说话人所隐含的意图。如果说话人通过话语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又根据该话语明确了说话人的意图,这是一种“互明”。还是刚才那个例子:甲可以根据乙给出的“要做PPT”这一信息进行推理:a.乙要做PPT。b.如果晚上乙要做PPT,她就不会去看电影。c.晚上乙不去看电影。
语用学离不开语境研究,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并不是已知或给定的,固定的语境观不能反映交际时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状态。根据代码模式,听话人使用的语境与说话人设想的语境应该是相同的。但说话人与听话人如何将双方共同的假设与各自不同的假设区分开来?双方必须经过循环往复的假设。不同的学者对双方共同的假设有不同的称谓,刘易斯称为“共知”(common knowledge),希夫尔称为“互知”(mutual knowledge)。随着语境信息的变化,双方必须随时互知每一条语境信息。而实际上,交际双方是难以相互获知对方知道的一切,也很难相互识别哪一些是双方已经知道的信息。斯珀伯和威尔逊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交际双方必须知道电影院正在放的片子,而且假设对方知道此事,并且要假设对方知道自己知道此事,还要假设对方知道自己知道对方知道此事……如此再三。由此,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互为显明”(mutual manifestness译为“互显”或“互明”)的概念,代替了“互知”。关联理论还认为即使有语境,没有明示,听话人同样无法进行推理。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了方向和目标,不断选择、调整与重新构建语境,才能最终把握说话人的意图。
二、关联性与关联度
与会话含意理论不同,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需要考虑合作的问题,而是话语具有关联。关联性指“一个定识(定识是指被个人当做事实的思想)在语境中具有关联当且仅当它在该语境里具有某个语境效果”。而语境效果指互相联系的新旧信息在推理过程中一起使用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形成了新的语境。
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没有语境效果就不存在关联。语境效果是由思维过程造成的,需要人做出某种推理努力,消耗一定的精力。所以关联度取决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在交际中尽管说话人只明示了短短的一个字,但是和语境的关联度大,比如说话人喊一声:“蛇!”他的意思已经表达足够:危险。说话人说得很少,但是听话人理解得很好。也就是只需付出较少的努力获得语境效果。
三、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关联的原则。那么什么是关联原则呢?首先了解作者提出的两组概念:
关联的第一原则(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关联的第二原则(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设: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最大关联: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最佳关联: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要获得最大关联,首先得找出所有的语境效果,然后得出“投入产出比”。但是人们并不会企求所有的语境效果,而是相关语句有足够的效果。关联是一个省力问题,对同一句话可能有很多种理解,听话人往往能用意识不到的、笼统的目标,自动去理解话语,在效果与努力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获得最贴切的理解。交际获得成功靠的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努力:说话人采用最具关联的表达方式,听话人在用适量的努力得到第一个最具关联的解释以后见好就收。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来理解话语,是因为任何一个言语交际行为都表明它自身设定的最佳关联性。
姜望琪先生认为: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其实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大关联是听话人的受益角度,听话人收益大,说话人不一定。因为要听话人理解付出努力最小,说话人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最佳关联是说话人能力和意愿范围内的最大关联。何自然和冉永平则看似更侧重于质与量的问题。
关联理论是以听话人为出发点,更着重于话语理解。听话人如何才能推理?由于交际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交际成功,所以说话人必须明示,而且明示行为的背后暗藏着一条原则——关联原则。同时听话人基于关联原则,付出推理努力取得语境效果,也就是寻找最佳关联性。说话人要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懂的、不会产生歧义的表达方式,听话人才能以最少的努力来推理达到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证,如电影《麻雀变凤凰》中,对 “The sun itself sees not till heaven clears”这句话,女主人翁理解为“阴天不会有阳光”,这是只理解了它的字面意义。男主人翁引导说从“太阳”可以联想到“光”,再联想到“理性”……这种多种选择性,可以认为是多种语境效果,听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是最大关联,正如主人翁所说这样的语境效果“完不了了”,所以要有一个限制,是说话人能力与意愿范围内获得最大关联,也即最佳关联。男主人翁告诉女主人翁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爱令人盲目,陷入爱河就无法理性”。后来女主角在看到男主角留下的写上这句话的字条,明白了男主角的意图,毅然决然飞去丹麦,有情人终成眷属。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索振宇.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法)丹·斯珀伯,(英)迪埃珏·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
[6]丹·斯珀伯.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
[7]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何自然.近年来国外语用学研究概述[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
[9]王传经.交际模式述评[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
[10]张亚飞.关联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11]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1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