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侯张良的秘书学解读

2013-12-12孔建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项伯张良韩信

孔建华

留侯张良的秘书学解读

孔建华

作为“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从血气方刚到隐忍持重、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最后功成不居、激流勇退,甚至欲从赤松子游,过“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恬淡生活,张良的传奇人生对于今天的秘书工作颇具启示意义。

张良 秘书 品质 启示

刘邦称帝后,在与文武大臣讨论国家兴亡时,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打下江山的经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80汉初三杰在汉朝建立及汉初政治稳定过程中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刘邦最为倚重和信赖的谋臣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激流勇退,进入了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超然境界,实现了古代士人的人生超越。张良堪为秘书的典范,其身上所闪耀着的秘书的优良品质和素质,值得秘书工作者深入挖掘、学习和借鉴。

一、忍小忿而就大谋——秘书成就事业的前提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韩国为秦国灭亡时,张良尚为一血气方刚的少年,其虽未在韩国做官,却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豪侠气概和爱国情怀,“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1]80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与他求得的大力士制造了震惊宇内的“博浪沙事件”:他们用重120斤的大铁锤行刺秦始皇,却误中副车。张良因此遭到搜捕,被迫隐姓埋名、逃匿下邳。此时,张良奇遇传授他《太公兵法》的圯上老人黄石公。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桥上闲走,一位老人家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并呵斥张良替他把鞋捡回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强忍了下来,下去捡回了鞋。老人又命令:“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家高兴地离去又复返,称赞张良:“孺子可教。”并约张良五日后相见,后又两次以张良迟到为由怒斥张良,最后一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先到了,老人家才以《太公兵法》相授。[1]359张良视若珍宝、刻苦研习,终于使自己具有超凡的政治韬略。这段特殊的经历,展现出了张良从事秘书工作的巨大潜质和杰出的情商,奠定了其成就大业的坚实基础。如若张良不敬老、不隐忍,安能得到并参悟《太公兵法》,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记:汉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为由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1]551此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刘邦,刘邦看过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暗中踩刘邦的脚,并凑近刘邦的耳朵劝其隐忍,立即册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才解了围困,扭转了局势。在当时的情势下,刘邦若与韩信关系破裂,不论韩信是拥兵自重抑或倒向项羽,一旦形成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的局面,将不知鹿死谁手。作为刘邦的大秘书,张良对这一形势洞若观火,并能及时提醒自己的领导“忍小忿、就大谋”,审时度势作出明智的决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显示出了大秘书的坚忍、机智和远见卓识。

《论语·卫灵公》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和包容是秘书工作者学习本领、辅佐领导、成就事业的重要情商。情商远比智商更重要。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秘书,接人待物时一定要忍让、谦虚,领导、同事批评指责时更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不能有抵触情绪甚至火冒三丈、意气用事。苏东坡《留侯论》有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世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高也。”[2]757-758此言作为对张良人格中的坚忍不拔、临危不乱、胸怀大局的评价甚为至当,忍让包容、从容淡定和大局意识是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浑然一体的,这些品质是秘书工作者成就事业的前提。

二、能谋善谏——秘书成就事业的关键

秘书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高级秘书是动脑出点子的;中级秘书是动手摇笔杆子的;初级秘书是跑腿办事的。诚然,一个好的秘书必须首先具备好学识、好见识、好脑筋,宏观的思维、精明的处世能力,忠诚事业、领导等优良品质。张良的能谋善谏,无疑展现了一位高级秘书的政治风范。以下二三事,可见一斑。

刘邦破秦初入关中时,看到秦朝宫室中狗马重宝美女不计其数,便沉醉其中,不思进取,意欲留居之。樊哙劝谏刘邦搬出,刘邦置若罔闻。此时,强大无比的项羽正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关中杀奔而来,其势锐不可当,刘邦与其相较无异于以卵击石。正当众人不知所措之际,张良挺身而出:“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1]360刘邦方还军霸上,躲过项羽的正面攻击。在随后的鸿门宴故事中,项羽意欲消灭刘邦,项伯前来报信,劝张良逃跑,张良则言“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1]360随后引荐项伯给刘邦,巧借项伯从中周旋并向项羽美言“刘邦不敢背叛项羽”,又在“项庄舞剑”时及时找来樊哙,沛公不辞而别、借机逃走后又代其献宝谢罪,正是由于张良的高超智谋和赤胆忠心才使得刘邦虎口余生,免去灭顶之灾。张良还充分利用项伯的关系为刘邦谋得了汉中宝地,奠定了刘邦打天下的坚实基础。而项伯之所以帮助张良,乃因其“尝杀人,从良匿”。[1]359项伯乃项羽的叔父,亦是后来项羽集团的重要人物,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而项伯多次援助刘邦,间接都是张良之功。张良的为人仗义、广结朋友,为其日后辅佐领导成就事业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刘邦当上汉王,准备之国巴蜀、汉中,张良又献上良策:“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这使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刘邦亦借机迅速发展壮大。

在楚汉激烈对峙中,张良劝谏刘邦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而“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1]361实因张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参谋作用。

西汉建立后不久,刘邦封赏了二十余名功臣,而后因其余的人争功而暂停封赏。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里,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三三两两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就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张良回答:“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叛变。”刘邦很惊诧:“国家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叛变呢?”张良说:“陛下出身平民,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故旧亲朋,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所怨恨的。现在这些军官在计算战功,而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帮人怕陛下不能封赏他们,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遭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密谋叛变。”刘邦忧愁地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时最憎恨而且是人所共知的人是谁呢?”刘邦说:“雍齿。”张良便建议:“现在赶快先封雍齿,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就都放心了。”[1]362事后果然如张良所言,张良“先封雍齿”的提议成功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对此,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给予高度评价:“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其宜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3]277显然,作为刘邦的大秘书和重要谋士,在向刘邦献策进言前,张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确保了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并善于选择容易被上司采纳的适当时机和地点,这是值得秘书工作者学习的工作方法。

张良所出的众多计策之中,“商山四皓定太子”亦深为后人称道。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欲费吕后所生的刘盈而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如意,许多大臣谏阻未果,吕后坐立不安、不知所措,于是令建成侯吕泽来张良处寻求解决办法,张良一开始婉拒:“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1]362在吕氏的再三要求下,张良方为其画出良策:“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1]362吕氏依其言,为刘盈请来刘邦素所敬仰的商山四皓,刘盈经常带着四皓上朝,终使刘邦发出“羽翼已成,难动矣”的慨叹,[1]363从而打消了变更太子的念头。在这一关乎国祚的事件中,张良很有自知之明,深知此时的刘邦已非楚汉相争时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刘邦,而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高高在上、不容置喙的刘邦,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分量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若直言进谏,非但不能令刘邦回心转意,还很有可能冒犯龙颜、忤逆龙鳞。作为深谙帝王之道政治谋士,张良采用了迂回的战略,找来了在刘邦心中非常有分量的人物,不费唇舌,就间接达到了谏诤的效果。张良不愧为秘书的鼻祖,熟读领导之心,并依据领导的心意行事,焉有不成之理?

三、功成不居——秘书安身立命的法宝

《史记·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1]362“自择齐三万户”是刘邦对张良功勋的高度认可和奖励,而“臣愿封留足矣”则是张良功成不居的生动写照,齐地是富庶之地,留乃穷乡僻壤,有天壤之别,另外,“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1]362层层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张良在名利面前的谦逊、恬淡,这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超然的境界、一种高超的智慧。面对领导的嘉奖,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并极力维护领导的权威地位,始终把自己定位于配角,是领导的赏识和栽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没有领导的识才用才,才有何用,功又何来?这就是张良超群拔俗之处,风采焕然,垂范后世,高山仰止。

司马光评价说:“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于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3]271

壮士奋挥锥,报韩已落秦皇胆;大王烦籍箸,策汉终函项羽头。陕西汉中留侯祠正殿外的对联概括了张良的一生。[4]1同为三杰,淮阴侯韩信因功高震主不知收敛企图谋反而被诛杀,萧何最后身陷囹圄而仰天悲叹,他们皆因不知满足而不得善终。张良能做到视钱财如粪土、淡泊名利,明哲保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张良的一生,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古文观止[M].阙勋吾,等,译注.陈蒲清,校订.长沙:岳麓书社,1988.

[3](宋)司马光.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M].黄锦鋐,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张大可,徐日辉.张良萧何韩信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党委办公室)

猜你喜欢

项伯张良韩信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张良受书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张良拾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追韩信
张良拾鞋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