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旅行摄影
2013-12-12倪德灿
官 彬 倪德灿
大多数人拍照,其实是为了旅游的时候手上别闲着,碰到不错的场景,咔嚓一张,遇到景点,留个影,偶尔能拍到光影构图创意都很不错的漂亮照片,发到网上大家觉得都很赞,自觉对得起辛辛苦苦攒下的好几千块买的相机,心里觉得很舒服。
有些因此而“发烧”的,又辛辛苦苦攒下好几万块,升级摄影器材,摄影技巧也玩得好了,照片也很好看了,整天想着往外跑,心理也觉得很舒服。这种状态,经常会持续到对摄影的热情丧失为止。
丧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但是觉得越来越没劲,这种没劲,往往是因为发现照片里面没有自己多少想法,老是重复啊重复,还有什么好拍的呢?
相对绘画而言,摄影的门槛相当低,现成的光影造型,只等着你去咔嚓一下,无需苦练造型基本功与色彩学。但要获得独特视觉的照片,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的门槛非常高。
得你自己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拍到与众不同的照片。——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往往会被大部分人忽略,你要拍的世界,和别人拍的世界是一样的,唯一有差别的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
还是从旅游摄影说起吧。事实上,在一个地方待多久,和你能看到多少东西,关系不是太大。更为关键的,是你对那里有多少了解,许多人在一个城市生活了一辈子,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那座城市。这种了解,可以是去之前的知识积累,到达那里之后的悠然心会。也可以是去到之后,意外的发现在内心的投影。你可能在以前看过好多书,有许多让你向往的地方,去到实地之后,你肯定会有一些感想,通过镜头语言和摄影技巧,把你这些想法忠实地记录下来,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而我更为推崇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如何带着你的预谋去偶遇。这种预谋,其实就是你的阅历和人生观,人生在世,会思考很多问题,也会被很多问题困扰,这种思考与困扰,在旅途中会与一些新鲜事物碰撞,而冒出一些新的想法,能把这些想法变成你的照片,就算是基本成功了,此时的摄影,其实不会再局限于你去的那个地方,而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很多时候,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看到了多少。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优秀的照片,往往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却能给观者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是一种很诚实的摄影方法,不是圣人,也不必冒充圣人,说出你的困惑就好,很多问题其实没有答案的,你要做的是尊重你的观众的智慧。
在某个街头,你看到城管在踢小贩,你打算拍下来,在这一瞬间,你怎么决定你的角度和构图?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也很复杂。如果摄影教程上面教你的,就会黄金分割点啊,减法啊什么的。但是,这个场面里面摄影教程不会教你的是为什么城管可以踢小贩,这涉及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心理学等一系列的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中国社会,不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你就无法决定构图中某一块招牌的去留,围观人群的取舍,该小贩露脸还是城管露脸,还是都不露脸只剩下一只拳头。
而这些所有,都需要在你一瞬间决定,这就是摄影之外的工夫。想要你的照片有内涵,首先得你自己有内涵,否则,你拍到的将只是一些浮光掠影。对于人文纪实摄影而言,人是永恒的主角。除了对你所拍摄领域的相关知识的熟悉之外,对人性的洞察和人所在社会的独到理解,相当重要。摄影的修炼,其实更多的是人生的修炼。在这样的观察和理解之后,相机不过是记录下你所思所感的一个工具。
你得先看到,才能拍到。
唯有如此,纪实摄影才能摆脱普通旅行摄影中的猎奇性和表面性,而取得人性角度上的广泛共鸣。于我而言,最看重人文纪实摄影之中,两项最为重要的修养。第一是真实和诚意,这里的真实,绝不是一张照片要不要PS的问题,而是在拍摄中,是否真正直面自己的内心,能让观者感受到你的诚意。第二是照片里的悲悯之心,一个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人,是很难拍好人文摄影的。悲悯是人性里最光辉的一面,比如艺术,无论古今中外,悲悯之心是所有伟大艺术品的个性,这一点在可以预知的人类未来,是不会改变的。
有太多的人,拿着昂贵的相机,去到风景如画的地方,却拍出无数平庸的照片。此中最大的误区常在于,他对这个地方的印象,早已被之前看过的优秀照片洗过了脑子,在拍摄时,要不就是毫无感想地按照一些摄影法则构图曝光,要不就是懒惰地使用别人的思维控制自己的拍摄行为。这种被洗脑的典型症状就是,当你看到一个摄影者自信地说:“没有好景我不拍”。那么可以确认他内心其实早已预设了很多“好”的场景,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他根本不可能再做出多少新的探索,等去到那个大家公认位置最佳的取景点,利用精湛的摄影技术,拍出一张平庸无比的所谓风光大片,如此而已。
要摆脱这种困境,得先从摄影技术之外的个人气质培养做起,因为在风光摄影里,永远不是对自然风光的单纯记录,而是人与自然之间互动时产生的独特领悟,这种领悟一方面来源于你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摄影老师挂在嘴上的,多读点闲书,比如一个对佛教文化毫无认识的人,很难想象能拍出一张富有禅意的作品。另一方面,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重新认识世界,这一点相当重要,把所有的先入为主全部放下,忘记你知道的所有摄影知识和经典照片,尝试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也许你会有很多新的领悟,那么你的收获也许不仅仅只是几张好照片。拍摄风光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内心的过程。慢慢你会发现你特别喜欢某些东西,特别讨厌另一些东西,有些东西适合你拍摄,另一些你根本不必去理会。
在人生漫长的被教育里,总是要你去遵循别人的内心,你不妨尝试在摄影中,尝试寻找自己的内心。在拍摄实践中,对场景瞬间的感受、预测和想象,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创新性。这一点,往往会被意图拍下好照片的狂热占有欲所吞没。
见到一个激动人心的美景,好多人不是先欣赏感受一下,而是端起相机望着取景器一阵狂拍,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本末倒置的可悲行为,他们对一个地方的欣赏,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隔着取景器的,或者是美景当前,却在手忙脚乱地拨弄着手上相机的参数设置。这种拍摄行为,还不如不带相机呢。
多感受一下,别急着拿起你的相机。让你狂热的,往往是你心里预设的“好”照片,你的经验主义里最顽固那部分在起作用,而这样的照片,最不应该拍。冷静下来,尝试发现一些你之前没有留意的细节,拍些你从未尝试过的角度和题材,这时你会拍得更好,或者拍得更差,但不会是原地踏步,这一点已经够了。
此外,足够的想象力也相当重要,你可以根据目前的场景,构思一些奇怪的组合,越奇特越好,别担心拍出一张废片,数码相机按快门不花钱。当然,这种情况你的失败率也很高,但当你偶然成功的时候,摄影的乐趣会扑面而来。当然,风景不会静等着你反复拍摄,总是在瞬息万变之中,对场景变化的预测和预构,往往可以带来更多的拍摄可能,这一点单靠盯着取景器也无法做到。
最后一点,照片从来都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人们通过种种技术和非技术方法,对真实世界的一个切片,企图通过这个切片能得到所有的真相,是不可能的。刀柄其实在你手里,这一刀如何挥出,得到怎样的切片,关键全在你自己,而不是相机或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