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游记》中的韵文

2013-12-12董静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奇书韵文喜剧

董静雪

韵文的使用是明清小说的一大特色。“明代四大奇书”是在说唱文学与口头叙事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其中对韵文的运用保留着很明显的程序化特征,手法上存在相似性,甚至有些表达是雷同的。但《西游记》却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一部。相比较可以看出,《西游记》中韵文的使用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都是其他几部书所不及的。更重要的是,韵文的使用对于《西游记》整体主旨以及结构布局的反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欣赏《西游记》的第一步就是首先把握其大概的故事情节,此时可以不去留意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诗句。可是,如果想深入欣赏的话,就必须注意这些诗句了。因为,较之故事情节,很多诗句道出了小说结构上的秘密。”①

首先,大体梳理一下《西游记》中韵文使用的类别。

《西游记》中的韵文覆盖了多种文体,诗、词、歌、赋、偈子等等。由于文体的具体使用与所叙述的内容有着直接关联,故而划分类别时,不以此为主要依据。关于回目,其虽然也是押韵的对句,但这属于章回小说的共同特点,在此处亦没有必要单独列出加以分析。

综合全书中韵文的使用,以内容与作用为划分依据较为适宜,大体可以将韵文分为描述性和宗教性两种。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一种粗略的勾勒,仅仅就韵文中常见的大多数而言,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韵文。

描述性韵文被广泛使用于章回小说,这是说唱文学特征保留在小说中的最突出的一点。具体到《西游记》,描述性韵文穿插于整个取经历险的过程,主要涉及外在背景性的时间空间和核心性的主人公,细致入微,笔法灵活。描写时间空间的内容多属于泛泛之谈,在诸多韵文中最为程序化,所用文字大同小异。描写主人公的内容则依据需要,从外貌、武器到自我陈述、打斗场面,各具特色,不一而足。

宗教性韵文大体可分为两类。出现于回目首尾的韵文,叙述的重点往往放在秉心修持、戒定体悟等观念的宣扬,时而捎带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相比较而言,这一类的韵文文学性较强,通过道教、佛教术语的穿插交替,反复强调了小说的宗教性,申明了修炼心性的主旨。另外一类大体依据道教五行的原理写作,穿插于叙事中。一般是以金公、木母、黄婆(或金、木、土)来代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一方面重述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围绕五行的相生相克交代三人关系,强调五行结构在取经队伍构成中的重要意义,进而使《西游记》中的道教色彩加强。

综上所述,描述性韵文和宗教性韵文,一个重内容,一个重主旨;一个用来叙写故事,一个用来提示结构,各有所长而又巧妙融合。当然,对于整部《西游记》,后者更为核心和基础。

其次,探讨《西游记》中使用的韵文的来源。

在西游故事长期流行的过程中,在民间出现了多种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在韵文方面,《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中丰富多彩的韵文应该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所谓‘诗话’,又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诗话,乃是有诗、有话;换句话说:也是注重“有诗为证”的一类小说的别名。”②“有诗为证”这一特点完整保留在了《西游记》当中。而且,《西游记》中的很多韵文可以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找到雏形。《西游记》在内容、描写上充实发展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关于韵文的扩充以及精致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以上是立足于西游故事这一独立的发展体系来说的,而把目光投射到说唱文学与口头叙事的大背景下,《西游记》中成段的韵文显然有大部分来源于说唱文学中的所谓“套路”,即叙述某一特定内容时候的既成的文辞。在前面的分类中,描述类的韵文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类韵文不拘故事背景、主题内涵,只要是在叙述过程中有所涉及就可以被照搬。而且这类韵文往往带有市井的俏皮通俗的色彩 。“这与其说是在描写,不如说是在玩弄语言上的机智,像是快板书,又杂有绕口令,其实就正是说书人的语吻。”③

在前面的分类中提到的宗教性韵文,受到了诸多道教、佛教的经典典籍的影响,吸收了《道藏》以及《大藏经》中的很多内容。将五行关系用诗的方式表达、铅汞大丹等名词的入诗,都是其具体表现。有些韵文或者直接化用自典籍,比如第十四回的入话,即是化用了宋代张伯瑞《悟真篇》中的《即心即佛颂》。无论是化用还是自行创作,与宗教有关的韵文显然是经过精心处理的,也是在西游故事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之时,有意加入的。

最后,分析《西游记》中韵文使用的原因。

韵文的使用有增加表达效果、显示文采、烘托气氛、营造环境等诸多原因。然而,这些原因显而易见,也是在各种题材中使用韵文所能达到的共同效果,因此不再加以细论。

立足于《西游记》文本,韵文的使用有着自身特殊的意义。按照前面的分类,《西游记》中的韵文有描述性与宗教性两种。相对应的,其使用的内在目的和深层原因也分别有两个指向:一是说唱文学与口头叙事保留在小说中的喜剧化特征,另一个则是与之相背离,为了使这部宗教文学更具有宗教色彩,削减其中插科打诨的市井风情。

“《西游记》随手写来,羌无故实,毫无情理可言,而行文之乐,则纵绝古今,横绝世界,未有如作者之开拓心胸者矣。”④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也有些片面,但是“行文之乐”这个总结,却是精当的。《西游记》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英雄的喜剧故事,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西游记》的写作也是轻松畅快的,作者的笔调始终活泼动人。这些都使得《西游记》从根本上就与四大奇书中的其他三部区别开来,也为其喜剧化特征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与口头叙事,是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这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艺人们用以谋生的手段。故而艺人们一定会竭尽全力迎合观众的心理,适应观众的要求。喜剧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也被四大奇书全面地承袭了,并且体现在书中各处。在故事的情节方面,会出于喜剧化的目的而专门有所设计(比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多次被捉弄),这些情节对于故事的整体走向可有可无,可以说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好玩。在人物的设定上,会专门有一个人承担制造喜剧效果的任务(比如猪八戒、《水浒传》中的李逵),无论外观、气质、行为举止,这个人物都一定有其可笑之处。在语言的表达上,则体现为熟语、俗语以及韵文的使用。

“就纯粹的造句赋诗而论,《西游记》在四部奇书中以它热情的诗格著称”。⑤这所谓的“热情”,应该指的就是韵文具有的不拘常规、不落窠臼的喜剧化效果。运用俏皮的词汇、有趣的语言形式,正是使小说中的韵文具有喜剧化特征的方法。这种喜剧化下造就的韵文,只是作者在表达上的一种手段,不可深究也不必深究。正如李贽在评点《西游记》第一回时所说:“凡《西游记》诗赋,只要好听,原为只说而设。若以文理求之,则腐矣。”

但《西游记》终究是一部建立在宗教题材上的作品,它不可能让喜剧化的成分超越宗教的严肃性而成为小说的主导。小说的故事展开即是源于建法会超度亡魂这样一个宗教事务。小说的主人公唐僧自然是佛教徒,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又源于道教。自始至终贯穿的主题是修炼心性,这也是一个宗教性质的命题。具体到书中的描写,比较明显的除了与宗教有关的特定数字(九九八十一难、七十二般变化等)在书中反复出现,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韵文的比比皆是了。

《西游记》虽然建立在佛教的框架下,但书中并没有完全宣扬佛教的倾向。儒、释、道在《西游记》中是彼此融合、彼此贯通的。除却当时社会三教合一的背景,这种情况大概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西游记》是普通市民关于宗教的想象,也就是说,只要某种成分在市民的观念中与宗教相关,就都可以被纳入到《西游记》的叙事之中。于是我们看到,玉帝在无法降服孙悟空的时候,会请西天佛祖帮忙;孙悟空这样一个已经皈依了佛门的僧人,也时不时借用儒学的观念。而表现在《西游记》诸多与宗教有关的韵文里,则是既有佛教禅宗的领悟,也有道教的炼丹术及五行阴阳。

与宗教有关的韵文的出现,也是为了与上述纯粹追求喜剧化的韵文够成平衡,使小说的行文不至于流俗。两种韵文的交替穿插,给读者形成了一种阅读上的新鲜感,也保持了小说市井化风貌与宗教性内核的有机综合。

《西游记》对于韵文呈现出一种有意识的积极运用,且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其背后的原因,由于兼具说唱文学与口头叙事以及宗教文学的双重特性,也恰好反映出了小说创作逐渐由市井走向厅堂、由民间写作发展至文人写作的趋势。

注释

①(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中国小说史略》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6.

③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25.

④冥飞.古今小说评林[A]//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75.

⑤(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6.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奇书韵文喜剧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奇书骏马佳山水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误会消 获赠奇书乐逍遥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