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化的人:姚永概《慎宜轩日记》读后记

2013-12-12欧阳慧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桐城派交游点校

欧阳慧娟

日记作为一种史料文献,因其特殊体裁具有特别的真实性,可算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考证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历来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

黄山书社出版的《慎宜轩日记》作者为晚清桐城派作家姚永概,因作者特殊的家世、日记记录的特殊时期及作者本人的行迹,使得《慎宜轩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慎宜轩日记》是晚清至民国间桐城姚永概16岁至57岁的日记,日记始于光绪七年(1881年),止于1922年。基本以阴历纪年,唯1912年至1914年1月25日以公历纪年,是作者成年后一生经历的记录。

日记内容是通过记录作者每天的活动展现的,日记记录了作者由一名思想上宗理学的传统桐城士子读书、科考、中解元、后多次考进士不第,至放弃科考谋官之路,转为一生从教的经历,也记录了作者先后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教务长,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晚年并参与纂修《清史稿》的历程。

从日记中作者各时期所读之书的变化、交游范围的不断扩展,致思想行为转变,日记记录了作者姚永概本人由独尊理学的传统士人向近代教育家的转变,可以说作者姚永概是晚清至民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士人从传统思想中逐步转变,思想行为也逐步近代化的一个标本,可从一个侧面考证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人的近代化转型。

日记中述及姚永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礼俗民情、科考、宗族内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家庭经济生活、民间经济金融活动、社会伦理关系、与各阶层人物的交往、读书心得、思想变迁、赴考或游历出行过程、谋职、社会新闻、时政消息、教学生涯,晚清至民国间士人生活原态的展现,从一个角度立体地展现了晚清民初这一中国多事之秋社会生活的原生态面貌及其逐渐变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姚永概交游十分广阔,其子姚安国在《慎宜轩诗钞·识后》中说姚永概“于海内贤士大夫罕有不识”,从日记来看确实如此。《慎宜轩日记》中可考晚清作家间的交游、作家间学术思想的相互影响及学术思潮变化的脉络。姚永概生于桐城姚氏世家,是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族裔。祖父姚莹,官至广西按察使,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父亲姚濬昌为桐城派诗人。二兄姚永朴与姚永概本人均为桐城派学者。岳父徐宗亮交游胡林翼、李鸿章等幕府中,著有《黑龙江述略》、《归庐谈往录》等作品。大姐夫为晚清桐城派著名作家马其昶。二姐夫为晚清诗人、南通州四才子之一的范当世。姚永概本人又与桐城作家吴汝伦、萧穆、方守彝、汪士铎、柯劭忞等及当时名士如陈三立、严复、沈曾植、夏曾佑、林纾、刘师培等交往密切。日记中详述其交游,从中可考晚清作家文士间的交游,也述及各人的学术思想。姚永概作为桐城派晚期作家之一,其日记中也可考其与林纾、马其昶等为代表的桐城文派与章太炎为代表的魏晋文派及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早期学术文化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姚永概一生从事教育,其从教时期正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成立和发育成长期,姚永概先后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教务长、正志学校教务长,并曾亲赴日本考察学校教育。《慎宜轩日记》中可考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建立及发展史。

综上所述,《慎宜轩日记》不仅对晚清至民国早期桐城派研究十分珍贵,对我国近代史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慎宜轩日记》点校整理者是以原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寂老师为首的团队。沈寂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中国近代史事论丛》、《陈独秀传论》等多部专著和论文多篇。沈寂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即于安徽省图书馆发现《慎宜轩日记》稿本,本世纪初至2009年带领其团队历经几年完成点校整理初稿,期间沈老师等人收集阅读了姚永概本人的其他作品如慎宜轩《笔记》、《尺牍》、《诗集》、《文集》,姚氏家族、桐城派相关作家、与姚永概交往密切的其他作家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以及大量的近代史料、近代学术史相关资料、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和研究著作,并以此为基础参照日记原稿才完成点校初稿,因尺牍与日记内容相关性最强,最终决定作为日记的附录,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初稿完成后沈老师等人又先后经三次校订,最后并请相关专家审读,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再次校订才形成定稿。因此沈寂老师为首的团队以其深厚的学术根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保证了《慎宜轩日记》的点校整理质量。

猜你喜欢

桐城派交游点校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古籍点校成果著作权探析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