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由来的思考

2013-12-12李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吴越荆楚流传

李杰

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由来的思考

李杰

本文就中日两国国端午节的由来进行论述,并就端午节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途径、过程以及流传时间这一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更好地对中日两国的端午节这一具有特色的民俗节日加以理解。

中国端午节 日本端午节 龙图腾信仰

端午节的流传由来已久,在中国,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和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在同为东亚圈的日本,也有着过端午节的习俗,只不过内容和形式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区别。本文就中日两国端午节的由来进行论述,并就端午节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途径、过程以及流传时间这一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更好地对中日两国端午节这一具有特色的民俗节日加以理解。

一、端午节的由来

(一)中国端午节的由来

中国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流传最广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禁忌说、图腾说等。我认为,图腾说比较值得信服。萧放在《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的论文中提到:“端午节虽然很早有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的内容,这种内容甚至在六朝以后成为端午节的主题之一,但在乡村,端午驱邪避恶的习俗依然传承。”萧放的这一论证间接证实了禁忌说或者图腾说的可信度。图腾说是来源于闻一多的考证。闻一多在论著《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指出:“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中略)。另外,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从闻一多的论证和出土的史料中可以推测,中国端午节是来自于古代中国人有龙图腾的崇拜,每年阴历五月五日举行龙图腾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仪式慢慢演变为今天的端午节。而屈原说等说法,我认为是为了体现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义,以教诲众人。

(二)日本端午节的由来

日本的端午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593-628年)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午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公元834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并在日本文献《续日本后纪》里初次明确记载端午节。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写着:“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不过,端午节最早在日本是属于“贵族俱乐部”享受的一个节日,通常只在皇宫内开展活动。

在古代日本,刚开始时只是宫廷内部过端午节,后来在民间,端午节和日本本身的习俗“五月忌み(避讳五月)”结合了起来,诞生了日本式的 “端午の節句”。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飞入寻常百姓家”,皇室、幕府、武士、庶民百姓都过这个节日了。

“五月忌み”是古代日本在插秧之前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曹建南在《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儿的节日》的论文中提到:日本早期社会开始插秧的时候,要祭田神,举行插秧祭。在插秧祭上担任重要角色的就是“早乙女”。被选为“早乙女”的少女,必须在神社举行奉告仪式,取得神的认可。然后被关进屋檐上插有菖蒲的“女の屋根”或“女の家”中洁身净心,直到举行插秧祭时才能出来。(中略)喝菖蒲酒,洗菖蒲澡,最早应该是“早乙女”洁身净心的一种手段。

也就是说,在日本,五月五日最早是以女人为主的祭祀仪式,中国的端午节流传到日本之后,与日本的“五月忌み”的仪式相结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男孩节。

二、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的一点思考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发源地在中国,根据图腾说,最早是一种与龙图腾相关的祭祀活动,当端午节流传到日本之后,这一节庆习俗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演变成为具有其本土特色的节日。

我认为,端午节祭祀仪式的特征在中日两个国家中均有所体现:在中国是祭祀龙图腾,在日本则是插秧祭。可见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祭祀仪式来满足百姓们祈求丰收的愿望。而百姓们将这一愿望通过节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与现代也是一脉相承的。当今在中国,人们过端午节,也是祈求风调雨顺,去病消灾;在日本,则是希望男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见,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保留着几千年来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端午文化的传承,更是记载着人类发展的进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久远的。

然而,对于端午节的流传,有以下几点思考:

其一,端午节是在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593-628年)时传入到日本的,而在公元8世纪中叶才传入韩国。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文化的流传很多都是通过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也就是说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开始,经过百济、新罗、高句丽再到日本。为什么端午节的流传是跳过韩国而直接进入日本的呢?这一点我有些疑问,我觉得还应该查找更加确切的资料,以证实端午节传到日本和韩国的确切时间,以及端午节传入日本的途径。这一点有待继续考证。

其二,对于日本端午节的传入时间的推测。据我推测,日本传入端午节的时间要比史料记载的早。据研究,自弥生时代起,就有中国移民前往日本。日本学者把弥生时代的中国移民分两批次,第一批是指公元前三四世纪进入日本的中国燕、齐、赵的移民,第二批是公元前后进入日本列岛的中国越的移民。而中国自战国就有端午节的相关记载。大约在战国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镯除毒气。”而在弥生时代来自中国的移民很可能已经把端午节的习俗带入到日本。据闻一多的《端午考》记载,吴地的先民应是越人,或是他们的同族。“越人的老家本在北方,后来逐渐南移,一部分停留在如今江苏境内,受着太伯仲庸的统治,所以便随着太伯仲庸的国号而被称为吴人,所以吴只是政治区域的名词,论种族,他们与越人还是一家。《越绝书》(六)《越绝外传纪·策考》‘吴越为邻,同俗并土’、(七)《越绝外传纪范伯》‘吴越二邦,同气共俗。’(中略),总之,吴越是一个民族,他们都是‘龙子’。”闻一多论述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吴越人的图腾信仰相关,而吴越人又是在日本弥生时代迁移到日本的第二批移民,所以,我推测,早在弥生时代,端午节就已经传入日本,只是缺乏史书记载,无法寻求答案,或者是我们还没有从现有的史料中发现相关记载。关于这一推测,我觉得需要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总之,我认为,历史上端午节传入日本的时间要比史料记载的早。

其三,日本的端午节与当地的端午节和日本本身的习俗“五月忌み(避讳五月)”结合了起来,诞生了日本式的“端午の節句”。“五月忌み”是古代日本在插秧之前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上文已提到)。而在萧放的《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的论文中,他提到了荆楚人的祭祀仪式:迎紫姑。这与日本的插秧祭是有着相似性:紫姑是在六朝社会文化背景下酝酿出来的世俗神灵,紫姑不仅出身低贱,而且她的职司亦为同常的农桑事务,人们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中略)紫姑神的出现,反映了荆楚民众对世俗生活的关注。紫姑作为知晓民间“众事”的神灵,在荆楚地方成为传承千年的预测农事、婚姻的民间百姓女神。

迎紫姑,必有一套巫术仪式,《荆楚岁时记》记,先作其形迎之,再念动咒语,祈请紫姑降临,“捉之觉重,是神来也”,然后卜问众事。

我认为,这样的祭祀仪式,与日本的插秧祭,有着相同点:(1)都是以女人为主的祭祀仪式。(2)都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祭祀占卜。(3)都与巫术信仰相关。这样的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有着如此相近的形式,这不禁让我慨叹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且不管日本的插秧祭是否是由荆楚的“迎紫姑”仪式流传过去的,存在如此相近的形式与内容,对于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更是一门课题。我觉得,日本的古代祭祀仪式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有着极其相近的特点,在中日古代祭祀文化的交流方面,可以大做文章。

以上主要就中日两国端午节的由来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端午节来源于龙图腾这一说法,同时就端午节流传到日本的途径和时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或许能对中日古代祭祀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起到参考意义。

[1]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栾超.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萧放.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4]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曹建南.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儿的节日[J].日语知识, 2001(07).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吴越荆楚流传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荆楚老乡敲钟忙
经典“咏”流传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弘扬荆楚之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