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013-12-12杨帆
杨帆
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地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安排内地高校扩大招收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王成平同志统计,2007年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已有21万人,[1]近年来又有大幅增加。这些到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要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他们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学习,顺利地成长成才,这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大局着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把少数民族学生顺利的成长成才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永远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使他们能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学习,顺利地成长成才。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关怀他们政治上的成长进步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就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信念意识,关怀他们政治上的成长进步。
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学习刻苦,渴望成才;自强自立,这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主流思想品质。与此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与内地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凝聚性强,民族意识性强,加上自身情绪化、简单化、意气用事的弱点,容易发生一些如拉帮结派、喝酒滋事等令人担忧的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实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精辟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懂得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每个民族都有多彩的风俗、不同的习惯、独特的语言、不同的地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各民族同学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本民族利益和全民族利益相统一,尽快融入到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不懈追求。要进一步普及有关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当前世界激荡的各种文化思潮,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政治上的成长进步
学校、辅导员在团总支、学生会、班委会的干部培养选拔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选拔中,有意识地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在政治上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感受到他们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他们刻苦学习、追求进步、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同时,通过他们加入党组织,参加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奉献精神和管理才能。这也是为他们尽快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而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大学后,与本地学生考分悬殊,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预科生转入。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再加上其汉语水平相对较低,这就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必须首先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首先,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汉语水平比较低,学习压力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对本民族的语言掌握较好,对于汉语掌握得不够熟练,对于基本的汉语教学无法适应,语言表达尤其是对汉语普通话的理解和掌握还达不到普通高校的基本教学要求。
其次,个人交际能力弱,综合素质低,无法形成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强烈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但他们与人沟通欲望不强烈,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薄弱,造成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无法正常交往、学习。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心理状态不平衡,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扩大交往圈子,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以此建立朋辈辅导、帮扶机制,并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汉族学生骨干、党员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联系人,成为他们的“朋辈辅导员”,重点在思想交流、课程学习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二是辅导员、班主任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对他们学习基础薄弱问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基础薄弱有其客观原因,学校也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打牢学习基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是完全能够完成学业的。三是联系任课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做耐心细致的辅导解答,帮助他们学懂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顺利成长成才。
三、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以及独特的民族服装、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这些特点不但没有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却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少数民族学生有其个性、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的差异,我们应该予以尊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少数民族学生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每个民族都希望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知识层次的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敏感和热爱更愿意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这种心理,创造条件,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得到实现,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受到的重视。如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学校要设立清真食堂等,制作受少数民族学生欢迎的食品,按照民族饮食习惯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三餐,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老师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再如,在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如藏历新年、蒙古族旧历新年、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圣纪节等重要节日,领导、老师要去看望相关的少数民族学生,表达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节日受到重视,自己受到尊重和关怀。另外,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举行少数民族艺术节,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本民族舞蹈、歌曲、曲艺、民族技艺及服饰文化的平台。既满足了少数民族学生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愿望,又加强了各族学生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信阳师范学院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准备“纳吾肉孜节”节日午餐,举办 “纳吾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联欢晚会,少数民族学生激动地欢呼“亚克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受到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各民族文化互补、交融、和谐共存,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正如王香玲同志所说:“通过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其民族文化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3]
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收入偏低。从边疆来到内地高校读书,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生活标准和身边其他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家乡与学校路途遥远,往返花费较大。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同学的支持力度没有跟上,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上与内地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种经济压力会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顺利成长成才。我们必须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政策,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除他们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后顾之忧。同时,动员全校师生员工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为少数民族学生愉快的生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对提高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少数民族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异,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关心帮助并正确引导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1]王成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8):77-79.
[2]郭寿民.民族理论政策基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3]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5):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