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华德庄园》玛格丽特形象探究

2013-12-12胡晓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拉康霍华德玛格丽特

胡晓霞

《霍华德庄园》是英国作家E·M·福斯特成熟的长篇小说。福斯特自身的经历以及在文本中涉及的女性角色和女性问题历来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福斯特在小说中写道:“性别的障碍,尽管在这文明社会里逐渐削弱,仍是很高的,在女人那方面它就更高了。”①本文拟结合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对玛格丽特的形象进行分析,试从新的视角观察作品的审美维度,窥测小说世界的纷纭变幻。

一、施莱格尔家族中的玛格丽特

巴特勒认为:“社会性别作为一种不断改变、受语境限定的现象,它不指向一个实体的存有,而是指向一些具有文化与历史特殊性的关系整体里的某个相关的交集点。”②在20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经济意识、婚姻爱情方面平等意识以及社会地位意识的增强,使女性逐步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回归,从缺席到在场的转变成为一种不再是深不可及的可能。③

因此,玛格丽特成长成了“受过良好教育,积极参加上流社会文化活动,精神世界丰富,思想独立的新女性”。她与妹妹在威克汉老巷独撑门户时经常“把所有来聚会的人吸引在身边”,形成沙龙文化主持人的女性身份。玛格丽特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形成了一套自己待人处事的习惯”。在这样忙碌 (指为家庭操劳)而又清闲(指精神的自在)的日子中,玛格丽特“成了大龄女子”但“却没有心仪的情郎”。她将自己与施莱格尔家族融为一体。虽与妹妹涉足社交,作为年轻女性却甘愿“黯然失色”。此时的玛格丽特承担起了家族责任,除了音乐与书籍带给她的满足之外,很少其他情况。“在威尔科克斯风波发生之前”,她还像“小姑娘”。这一部分的玛格丽特从主体意识层面上讲,未把“自我存在突进成首要形式”,她“缺乏任何确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④

在接下来与威尔科克斯太太的交往过程中,玛格丽特以此契机实现与霍华德庄园的连接。威尔科克斯太太是故去时代的优雅人物。她的宽容与自尊成为玛格丽特仰慕的品格。而玛格丽特“对于生活种种困难的精彩诉说”则让威尔科克斯太太理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拉康认为“对于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在对象上观照到自己,是其形成并独立发展的唯一前提”,④威尔科克斯太太作为玛格丽特的好友,让玛格丽特在更深层次上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但在威尔科克斯太太去世后,玛格丽特却对她仅仅冠上“可怜的”称谓。

弗洛伊德曾指出,在一个人失掉他所爱的人的经验中,自我会把那个他者合并到自我本身的结构里,接受这个他者的属性,并且通过神奇的模仿行为“延续”这个他者的存在。②威尔科克斯太太在此除了作为玛格丽特的好友,更是成为了其亡母的次级补偿形式。玛格丽特娇弱的女性气质在威尔科克斯太太以死亡作为连接点的引导下又回归自身。她将威尔科克斯太太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以此来抵御威尔科克斯太太的离去给自己带来的丧失(loss)。从而也为后文与威尔科克斯先生的结合埋下了伏笔。由此,玛格丽特在第一阶段自我的建构中,最终确认了自我的身份存在,摆脱了家族与自我铁板一块的意识建构。

二、威尔科克斯家族中的玛格丽特

在文本中,玛格丽特与威尔科克斯家族正式交往得到了作者细腻的刻画。尤其是在与威尔科克斯先生的交往过程中,玛格丽特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展现出了完整的成长过程。威尔科克斯先生“是个教徒。他相信每个星期日教堂里听到的那些话。而且,因为这些,他还认为性有点不好,即使是与他的妻子”。而波伏娃曾归纳出女人必须结婚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她必须为社会提供孩子,第二个原因是女人有责任满足男性的性需求。

至此,我们也许可以认为玛格丽特这一部分的吸引力并不突出,其次玛格丽特和威尔科克斯先生没有儿女,而玛格丽特没有生育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她自己并不想要(文本中写到了玛格丽特对威尔科克斯先生的吻的态度,又写了她在接受求婚时就说自己不想要孩子,而且还描写到她去查尔斯家吃饭看见小婴儿的不好感觉)。

玛格丽特再一次游离于传统之外。可以说她对于威尔科克斯先生的感情是出自非常高尚的目的——连接。很多论文都指明了连接的象征意义,但是就玛格丽特的行为看来,她与威尔科克斯先生的结合委屈了自己,海伦看出了这一点,因此和她越走越远。而玛格丽特则沉溺于这样的自我牺牲和奉献中,在理想的层面上认为自己是在精神上对威尔科克斯先生进行引导。这种幻想支撑着玛格丽特献身于对社会规范的符合,成功地完成了里维耶所认为的女性气质的伪装,⑤即是说成功地从威严的家长式的身份转化成为在家庭中作为从属部分的柔弱妻子的角色。她开始习惯于听从亨利在所有的事情上的主导。由此,玛格丽特以剥离姐姐身份的代价与威尔科克斯家族建立了具体的连接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将“自我客体化,开始作为主体而存在”。④这一部分的玛格丽特为了遵循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规范了自身的个性以符合社会总体的期待。因此她感到了与妹妹海伦的隔阂和疏离所带来的痛苦。

此时的玛格丽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施莱格尔家族,进入到了威尔科克斯家族的范畴中来。但实际上玛格丽特并没有完全臣服于社会共同期待的角色里。如在文本中,玛格丽特曾受邀与威尔科克斯先生、埃维及其未婚夫一起用餐的时候说话非常大声。而其后在埃维婚礼举行的那个周末,玛格丽特与其他人一起乘车赶往奥尼顿庄园时压死了一条小狗,玛格丽特坚持要求下车看看,并且在“车仍行驶的时候跳了出去”。

拉康认为我们的认同是通过语言形成的,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⑥玛格丽特力图在与威尔科克斯家族交往的关系中将自我暴露在了被他人所能观察到的范围中,以促使“自我被完成”,⑤摆脱掉浑浑噩噩的家族状态。但是在这一状态中她仍旧被旧时的移情作用所主导,⑦把适用于施莱格尔家族时期的观念和反转移到了威尔科克斯家族中来。因此也可以说玛格丽特的主体建构到了这一阶段,受到了外在对身份要求的符号限制,未摆脱第一阶段中的想象因素。但是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玛格丽特的自我已经成长起来,朝着最终的成熟向前迈进着。

三、霍华德庄园中的玛格丽特

与海伦的再次重逢成为玛格丽特成长的又一次契机。她在之前一次次与霍华德庄园“擦肩而过”的过程中自我不断完善,推迟了进入霍华德庄园的满足感。⑦

按文本描述顺序来说,从海伦的信到鲁丝的讲述,再到威尔科克斯先生以及查尔斯的盘算,最终指向玛格丽特的归宿。玛格丽特与霍华德庄园之间的连接成为高于象征意义的一种存在。玛格丽特似乎一直在潜意识中反抗着——既顺从着威尔科克斯先生的意愿远离着霍华德庄园,同时也以自身的抗拒而和霍华德庄园疏离着。但是玛格丽特最终却和霍华德庄园联系在了一起。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从一开始就无法以自己的面目现身,它只能借助于自身像或他人像,以他人的欲望的形式面世。④可以说霍华德庄园从各个视角的不断转换中到神秘的埃弗里太太这里最终达到了一种情节上的高潮。老太太以代理人的身份不经许可就自作主张地布置着霍华德庄园,用玛格丽特暂时寄存的行李和书籍霸占了威尔科克斯家族的霍华德庄园。这与后来海伦试图在霍华德庄园住上一晚中玛格丽特所采取的擅自的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太太的举动变成了玛格丽特的欲望的一种表现,尽管玛格丽特对这种欲望毫无察觉甚至有所抗拒。而在海伦借住霍华德庄园的那一晚之后,玛格丽特也终于完成了自我的建构,从而彻底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她同时承担起了照顾海伦及其孩子以及威尔科克斯先生的责任,以另一种姿势回归到了霍华德庄园的意义上来,从而玛格丽特自身的建构也就在霍华德庄园中彻底得以完成和升华。

四、小结

第一阶段的玛格丽特小姐在施莱格尔家族的哺育下接受着这个家族的庇护和温存。而在离开施莱格尔家族到进入威尔科克斯家族之前,鲁丝的出现则成为了玛格丽特自我建构的跳板。让玛格丽特在自觉不自觉中都实现了自我性格的部分转变。玛格丽特在这一阶段中,其欲望在潜意识中背离了目标,虽然反复不断地接近着这个目标,但却永远不去实现它。⑤而到后期与霍华德庄园的连接中,玛格丽特终于完成了主体的彻底建构,成为了连接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 (英)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本文中的引文皆出自这个译本.

②(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5,79.

③ 胡爱华,等.从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看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J].电影评介,2009(16).

④梁冬华.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⑤(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3,104.

⑥ (英)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M].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0.

⑦(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过的路[M].于海生,译.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6,28.

[1]梁冬华.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1):58,61.

[2](英)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胡爱华,等.从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看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J].电影评介,2009(16):34,36.

[4]金曙.连起两个世界的彩虹——《霍华德庄园》中两位女性的作用[M].名作欣赏,1997(2):39,45.

[5](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过的路[M].于海生,译.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6](英)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M].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猜你喜欢

拉康霍华德玛格丽特
Robin Hood!
逃家小兔
偷画的人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维权事件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