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相声艺术创新探赜

2013-12-12梁东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包袱本源本体

梁东方

当代相声艺术创新探赜

梁东方

近些年,相声这门艺术虽有抬头之势,但我们应清楚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创新已经完全偏离了相声的本质特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本源是艺术的根基血肉,片面地重视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任何艺术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有些进步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我们相声亦如此,只有两手抓齐并进才可以让相声这门语言艺术之树长青,在中华民族的艺术百花中绽放旺盛的生命力。

相声 创新 表演 创作 题材 思想

笔者曾多次去京津一些茶馆里听相声,那里有很多懂行的老观众,如今一说传统段子,在裉节儿上就会有观众接下茬,“包袱”本身的效果很难发挥出来。这就充分说明,一味重复老段子而没有创新,只会让相声这门艺术失去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相声才可以发展下去。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在大赛上还是在晚会中,各式各样的“创新相声”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有时作为一个从事多年相声专业人士也很难分清是相声还是其他什么艺术门类。

我们鼓励创新,但绝对不能丢弃艺术本源,我们需要时代发展,但也要注意传统继承。离开了本源的发展那不是创新而成了创造。我们是为了相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在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将其取替或抹杀。在当代相声艺术的创新中,笔者认为大致可从表演的创新与创作的创新两个层面来谈。

首先,在当代相声表演的创新层面上,笔者认为应从“返璞归真”入手。这里的“返璞归真”并不是要恢复过去相声中低俗的表演方式,也不是否认已经成功的表演革新,而是要像以前那样注重掌握观众心理,体会观众情感,把握观众脉搏,适应观众审美习惯,与观众互动形成一片,把“演相声”变为真正的“说相声”。

正如在央视第六届相声大赛中,全国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所说:“现在的相声大赛,很多参赛选手演的成分太多,说的成分太少,相声里的幽默是说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的确,现在很多相声演员受媒体时间限制只顾着表演,急于夸大和表现自我,没有像过去一样去考虑和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而一味地追求形式上肤浅的变化,以至于观众最后分不清是相声还是小品,归咎其原因根本上就是现在相声在表演中的创新离了曲艺的本源。本源就是本质根基以及艺术的基本特征,其实“说”才是相声表演中真正追求的本源,只有“说”才能让观众真正相信,从而演员才可迅速地引导和征服观众的心理。过去相声中的“把点开活、垫话、现挂”等等,这些都是“说”的表现,也是相声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表演方法的重要特征和表现手法。然而,受时代节奏和舞台技术传媒的影响,很多相声在创新中把这些“利刃”都丢弃了,最终让观众感觉到现在的很多相声都变了味道。

相反,近些年北京德云社的相声红遍大江南北,笔者也曾认真研究过其表演上火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注重言语上的创新,又绝不丢表演上的传统;小剧场的表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充分发挥相声的特长,可以说他们大部分是在说相声,努力做到了返璞归真。仔细想来,这些年受生活节奏和媒体时间等种种要求,我们的相声演出一直是不完整的,没了现挂,听不到垫话,和观众的审美距离在逐渐变大,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相声不景气的一个主要原因。德云社的崛起正是打破种种外界的束缚,还原了相声表演的本来面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独有魅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不一定要去创造,当代相声表演中的创新更多的是寻回本源、本质,而不是生硬的花哨表演。

其次,当代相声创作上的创新层面上,笔者认为应努力“回归本体”。拿近些年全国相声大赛为例,虽场上包袱不断,但赛后没给我们观众留下多少耐人回味的印象,我们甚至都回忆不起演员们刚才给观众说了什么、演了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并非完全出在相声演员的表演水准上,更主要的是出在了相声作品本身创作上,创作的作品失去了相声的本体。

创作需要创新,创新一直附着于创作的始终。我们不能在创作中为了创新而失去了艺术的本体。长期以来,相声为了创新在创作中偏离相声本体多有发生。其实,相声作为一种通俗文艺,在创作中它的本体最少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其一,它必须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二,它要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其三,它要适合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这三者应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近些年,受宣传与政治气候的影响,我们在创作时往往对相声的思想教育作用十分重视,对相声的娱乐作用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忽视,这样势必会影响相声作品的喜剧性,相声本体创作从一开始便出现了缺憾。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根本就不注重相声创作时的选材,不讲究合适的题材,所选的事物或事件枯燥乏味,所刻画的人物没有鲜明个性,整个作品创作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包袱而包袱,主题思想一片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相声作品要么就是离开了通俗文艺的范畴,要么就是走向了庸俗低级的乌流。这两种现象究其根本上讲都属于创作中脱离了相声的本体。

如何在相声创作中不脱离本体呢,这就要求作为一名相声的创作者不仅要有敏锐健康的思想嗅觉,更要用独到的“生活眼”去发现现实中好的相声题材。题材者,作品所描写的一定社会、一定历史的生活事件、生活现象之谓也。不言而喻,我们相声的题材应该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这才是相声选材上的本体,只有在这样一个题材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健康的主题,我们才能够创作出好的相声作品。正如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所讲,“即使很多相声作品在包袱的组织上存在着不足,但由于题材是相声题材,极容易产生“肉中噱”,而一个健康的主题又能使这些 “肉中噱”沿着美的轨迹运转”。相反,非相声题材,即使主题再正确,也不容易产生“肉中噱”。于是很多作者为追求娱乐效果,无奈下便一味地使用外插花的手法,有时伦理哏、性别哏等一些庸俗的包袱穿上了“创新”的外衣也堂而皇之地走上了舞台。这样的创作可以说不仅没能继承相声传统精华,却又拾遗了相声废弃的糟粕,这不是相声创作“回归本体”,而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倒退。

当然,这里笔者还要强调的是:不是选择了好的题材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相声,他还要求作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这些也是保证相声在创作中“回归本体”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声的创新才能获得艺术的生命美的品格,相声中的笑才是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笑。

综上所述,在当代相声艺术创新中,无论是表演的“返璞归真”还是创作的“回归本体”都要求曲艺工作者坚持与发展相统一,不要为创新而偏离了艺术本质和主要特征。纵观相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领风骚,到九十年代跌入低谷,再到世纪之初一蹶不振,直至今日经过众人探索努力又寻得一席之地,相声发展至此实属不易,我们当倍加珍惜。这些年,讽刺相声、歌颂型相声、吉他相声、茶馆相声、剧场相声、电视相声、网络相声、相声剧等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无论是在宣传媒体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或是内容思想上都有创新和突破,但无论怎么,但凡成功的或是被观众认可的都是在坚持本源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相声的发展也是在螺旋式的道路上上升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艺术创新与相声本源两手抓齐并进才能够让这门综合艺术走向真正的复兴和繁荣。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歌舞剧院)

猜你喜欢

包袱本源本体
空包袱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去掉权力“包袱” 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