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2013-12-12张明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程标准口语

张明明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张明明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等。针对这一变化,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在深刻领会这一变化的实质,牢牢掌握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具体要求的同时,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给学生以更高更好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 语文阅读 教师引导 美的熏陶传统性回归

2001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公布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面对日趋复杂的教学环境,新的课标应运而生。新课标对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更明确的阐述,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感触颇多。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针对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践行:

(一)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阅读,强化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

教师要做好范读的工作。所谓范读,即以自己的亲身阅读实践告诉学生看到一篇文章,该把重点放在哪儿。学生才能从依葫芦画瓢开始,逐渐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进而学会自我阅读。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把语文课当做美术欣赏课,一节课不断地放映幻灯片,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大忽视了文本自身的重要性,正所谓舍本逐末。应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到恰当使用甚至能不用则不用,充分发挥语言文字自身的魅力。另外,由于教师解读角度的不当,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班会课。我就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上《羚羊木雕》时,看到课后习题的问题,就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辩论,我误将此文的重点处理成人物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了文本,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只有教师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将阅读重点回归到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文言文的阅读

就本人教学感触而言,目前初高中教学衔接过程中,文言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比较吃力的部分。究其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初中对文言文的把握要求不高,无论是对语法还是内容的考查,都只限于课内,以致许多学生只会硬背文言文,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初高中文言文部分的脱节。文言,从字面角度分析,即文和言两部分。目前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更多的是偏重于言,即文章字句的疏通,而文则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诚然,文言文字句疏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说得浅白些,就是只要读明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至于欣赏其中的要旨则显得无关紧要。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注重文的欣赏,才能更好地体会先贤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鼓励学生完成阅读量的同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地摆脱中考指挥棒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不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兴趣。笔者深信,从长远角度分析,中考只考课内文言文定不长久,我们也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

新旧课程标准都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过在过去十余年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曾听说过类似这样的教学,整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各执己见,似乎是实现了课标的要求,事实上却彻底抹杀了教师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即穿针引线,适度地进行合作探究,宏观把握全局,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5分钟。

(一)以自我阅读感受引导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老师,我们要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在《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就如读巴金的《忏悔录》一样,杨绛先生对老王的回忆也像是一种灵魂的忏悔。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说:这是一篇令老师百感交集的文章,老师读完之后感触良多,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悟作者。这句话本身或许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内容,但学生在我说完后,竟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这篇文章的重视,并且小有探究之意,让我倍感欣慰。

(二)把好的东西推荐给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过是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比学生早走一步、多走一步,而我们只要把这一步告诉给学生,他们也会懂得欣赏。在学习《诗经》时,我将余冠英的译文原文读给学生,余冠英那贴切活泼甚至如诗般押韵的译文一向是我的最爱,我深知我自己无法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全盘托出余冠英的译本,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余冠英。在我朗读的时候,我注意到班上喜欢诗歌的孩子频频点头,下课后还跑过来问我,哪里可以买到余冠英的译本,我一时竟激动不已。因为我总把他们想成孩子,但是,这时我才发现,他们竟是与我知趣相投的友人。

(三)设置问题牵引学生

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有自己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当我们提出问题,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跟着我们走,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更好地发挥短短45分钟的效率。比如,在讲《咏雪》这课时,我就抓住了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欣赏提问,辨析哪句更好。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欣赏谢道韫诗句之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重视学生美的熏陶

我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新的语文课本发下后,即便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会翻开语文书,安安静静地读上个把小时,但到了真正讲课的时候,他反而不听了。针对这种怪现象,我陷入了思考,究其缘由,惭愧地说责任在我们老师。为什么我们把语文教得无趣了?简而言之,我们把语文教成了应试文,甚至把考试的八股框框加到了语文身上,就像必须把一个美女当解剖的对象看待,面对鼻子我们应如何如何,面对眼睛如何如何,如此拆解,谁会爱呢!说到语文之美,渗透在语文的各个角落。比如单存的一个汉字“休”,人靠在树边休息,多形象,放在那自然就有美感,比一串毫无依据组合的英文字母放在那不知道美了多少。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美、音乐美、情感美。

(一)绘画美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强调了诗歌本身的绘画之美。目前语文课本节选的好多篇章都强调了语文的绘画美。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放在那都是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欣赏这种绘画美。

(二)音乐美

语文课本中所选诗歌、骈文无疑都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同时,有些现代文也具有此美感。《安塞腰鼓》中,长短句交错使用,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马上就能感受到那激昂的鼓点子、陕北汉子如火般的热情。

(三)情感美

文学作品中三言两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奔涌而出之感,对这种情感的把握,无疑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学生而言,这句话无疑形象地道出愁苦的感受,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之奥妙。

充分利用我们汉文化的资源,将美的篇章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笔财富比应试中多得几分来得更为重要。

四、真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

新课标强调:“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课程标准分析,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以口头的形式考查,语文书每一单元后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但是由于课时等方面的原因,此内容往往被忽视,没有真正纳入语文教学课程中来。究其本质,就在于口语交际很难进行考查甚至没有考查。笔者认为,口语表达能力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述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我认为必须将语文口语考查纳入正规轨道,作为升学考试的考查科目,具体考试方法可借鉴英语口语考试。语文口语考查中,如教师可谈及一段话,学生倾听并提出适当的见解,能和老师交流。如果能够实践的话,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语文教学的传统化回归

新课标强调练字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练字对一个人的性情、态度、审美情趣都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注重字的训练,多少文人都能写出漂亮的蝇头小楷,甚至自称一家,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正因为如此,古人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当今社会,电子科技日新月异,别说书法,人们甚至提笔忘字。在这种情况下,强化练字已是当务之急。福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设置了5分的卷面分,这对初中生的书写提出更高的硬性指标,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在传授学生的同时,自身应先做到这点,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无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建源.新课程语文课堂特征和教学策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3]刘诗伟.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程标准口语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口语对对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