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荷尔德林的狂热希腊崇拜

2013-12-12张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浪漫派荷尔德林诸神

张静

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现代思想家、文论家广泛推崇。本文主要从《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首诗歌出发,探讨荷尔德林希腊情结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希腊崇拜之浪漫主义

荷尔德林在《希腊的美的艺术的历史》一文中,再一次申明了他对于希腊精神的崇拜。他认为,希腊不仅是“美的艺术的故乡”,而且,希腊还是诸神与英雄的故乡。

其中,“美的艺术”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还有赫西俄德的“教谕诗”等,这种“美的艺术在那高雅的民族中的产生和成长”,“吸引着每一个人”,“在一种范围和强度上表达了其空前绝后的力量”,并“达到了其他民族中所没有的空前绝后的完美和多样性”。此外,古希腊的英雄主义传统和萦绕于怀的 “命运”观念,在荷尔德林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篇小说中,他这样描述:“在天国的节日之下,希腊如凝聚起来的祥云围着他光华四射。希腊的青年在这里投入欣喜和感悟的潮水中,仿佛阿喀琉斯沉浸于冥河,然后像神人一样走出来,充满不可战胜的力量。”在这里,作者所描绘的主人公形象,正是他本人的代言。其许贝利翁对于希腊的激动不已,正是作者荷尔德林的真实写照。

勃兰兑斯在其作品《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德国浪漫派)中,将荷尔德林评价为具有古典精神的浪漫派诗人,将他作为德国浪漫派的先驱,以及德国最高尚、最优雅的灵魂之一。他认为:“反对希腊风,在后市看来,构成浪漫派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实这完全不是他们的旨趣所在。这种对于古希腊的热情,显示在荷尔德林的全部本性中,要更持久一些。荷尔德林是个卓越的诗人。他的整个写作活动便只能是对于失去的希腊的眷恋不舍的悲悼。但是,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眷恋更少有希腊气息、更富于浪漫主义味道的了。”

正如勃兰兑斯对荷尔德林评价的那样,荷尔德林的古典希腊精神是观念中的希腊,最富浪漫主义味道的希腊。

二、希腊崇拜之虔敬主义

荷尔德林的希腊观念也是建立在德国新教虔敬主义之上的。在荷尔德林的作品当中,酒神、赫拉克勒斯和基督呈现三位一体,这也是德国浪漫派最典型的特点。

张典在他的作品中这样评价道:“荷尔德林在这里的古典精神是一个德国新教虔敬主义的理解,希腊的自然是明净的,荷尔德林作为酒神的祭司留下一个契机,在对古典精神的转换中走的是克洛普斯托克的上帝颂赞歌的传统,古典的理智的清明没有偏离神的位格的首要地位。诗歌中体现的是一种绝对的神性的澄明,应该说这是一种施瓦本虔敬主义神性精神之中的澄明。”

在《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首诗歌中,荷尔德林希腊式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虔敬主义神性精神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这一点主要是在描写神与人的对立中得到实现的。

诗人写神与人的对立,不是一开始就写神如何,而人是如何不同。诗中首先是从神开始描绘的,谈到神的极乐,女艺人和神圣的琴弦。希腊的诸神,最大的特点以享乐作为最高的追求,从来不考虑其他任何事,享乐是一切。美、艺术也是一种享乐的需要及表达。他们把享乐看做至高无上,看做是所有的意义。他们所有的行为中心都是为了享乐。所以希腊的众神,如赫丽生所评价的那样,“她们……是人类的美梦,是人类欢乐童年的玩偶”。他们就跟小孩子一样,不沉重,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感,也不承担任何义务。奥林斯神与其他地方的神不一样,其他地方的神担负着重任,如犹太的神担负着拯救以色列、穆罕默德担负拯救犹太人、佛教则普度众生。希腊的神根本不理会这些事,人的生命死活与他们何干,他们只顾享乐,只顾自己的享乐,把享乐看得高于一切。另外,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永远充满着玩的心态,充满着找乐的心态,永远充满着好奇的心态。马克思在他的作品中这样评价道:“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具有永恒性的魅力。”也就指出,希腊诸神的眼光始终是儿童的视角,天真、纯洁,没有城府,脸上没有刻满风霜。他们的神是轻松的、欢快的,是诗中所描绘的在遨游、在享乐的精灵。在寄托了人的美好的神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世人与神相对的沉重与愁苦。

三、希腊崇拜之命运内涵

诗中还描写了众神另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超脱命运的摆布。为什么讲人的命运之歌的时候要先讲神超脱命运的摆布呢?对比诗歌后一节,消逝、沉沦,像瀑布被抛下一样。这里像瀑布一样被抛下的,是普通人,而神就是长青的树木,永远不会枯竭的泉水,他们不用担心不用想象他们最终的结局。这才把他们叫做超脱命运。他们所有要做的就是享乐。享乐的意义是什么,还是享乐。享乐的最终达成是什么,还是享乐。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最终归宿的担心。因为他们永远在天上那个极乐的世界里面,他们永远在奥林波斯山上,接近天空的地方。他们永远享受这种欢乐。永生、永恒是众神的特征,正如索福克勒斯所说:“我们都会遭受时间老人带来的困苦,老龄和死亡会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只有天上的众神是例外。”

他们永远不用担心所有平凡人担心的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因为他们是不死的。因为他们的不死,所以他们超脱了命运。我们人类之所以有命运之感,是因为我们的有限性,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死亡。没有死亡,也就无所谓命运。所以,希腊诸神所有的一切都是玩,今天是玩,明天还是玩,永远的玩,永远的玩乐。希腊的神与婴儿一样,毫无死亡的意识。因为一个婴儿自己不会担心,他从来不会想到死亡是什么样子。在小孩的世界里面,永远不会有死亡。《过客》中有一段描述了老者、青年人与婴孩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死亡的不同看法。

在这里,老者能够强烈感受到死亡的临近,青年人懂得死亡迟早会到来,而小女孩她根本没有感受,她甚至将坟看做是一个玩乐的场所。对于小孩子,他们是不会感受到人这样一个死亡的命运或者说宿命。在他们的世界里面,人生就是玩乐。所以天上的诸神就像婴儿一样,纯洁而天真。他们之间也有争吵,也有打闹。但是,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完全带着孩童的情态。在希腊神话故事中,譬如金苹果的故事、缪斯的故事、特里亚战争等等,都是像小孩子过家家玩游戏一样。这里,他们就完全像玩一个游戏。所以,他们永远不凋谢,开着永不凋谢的花朵。是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什么人永不死呢?是神。只有在神的眼睛里面,花朵才是永不凋谢的。在人的眼睛里面,花有开的时候,终有落的时候。在他们的世界里面,生命是长青的,花是永远开放的。神的一生永远是欢乐的。对他们来说,他们生活中那么一点点的痛苦,那么一点点的哭啼,那么一点点的哭泣,转眼就把眼泪抹干了,说不定哭的时候马上就笑了。神与神之间也会争吵,会闹矛盾,也有打闹,经常闹些小别扭。但是从来没有担心失去快乐,很快就开心起来,笑起来。他们的眼睛永远是那种极乐的眼睛,在静静的永恒的澄明中张望。神和小孩、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永远就是享受和快乐。这也是人的一种极致的理想。

诗歌后一节描写世人与神完全相反的特点,即被死亡和衰老无情抛弃。天上的诸神,像婴儿一样,在天上享乐、酣睡,起来了就玩,玩累了就睡。吃喝玩乐就是他们人生所有价值和意义,所有的全部。他们就是这样子。什么叫幸福,这才叫真正的幸福。什么叫快乐,这才叫真正的快乐。小孩子从来不会去想天气、战争,他们只会想最单纯的,也是最真正的、最难以寻找的快乐。其实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所有的宗教里,神话系统中都把婴儿的世界当做是最好的世界,人的最美好的世界,最值得我们回忆的、惦记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很快就过去了。小时候觉得长大了会过得更好,后来发现错了,越长越大越过得不好。然后我们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不能回到过去了。穆旦在他的《三十诞辰有感》里面说道:“多么快已踏入了清晨的无罪的门槛,那晶莹寒冷的光线就快要冒烟,燃烧,当太洁白的死亡呼求到色彩里投生。”诗人穆旦在他的而立之年无限感慨,感叹婴儿的世界是那么纯洁,而那么快就踏过了婴孩的门槛。世人也无非如此,将不可重来的美梦寄托在别处。

荷尔德林与世人也是一样的。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是希腊神辉煌的光华,他也无非是借希腊、希腊神话来表达他内心的德意志情怀,抒发他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美好。这里的美好,一是想象中的美好,二是现实当中无法真实出现的美好。“美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够不到,也正因为够不到才称得上美好。因此,荷尔德林对于希腊的崇拜是为寄托自己想象中的“美好”,这一点更凸显了荷尔德林在现实中的寂寞、无奈以及深深的忧伤。

[1](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M].戴晖,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

[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德国的浪漫派[M].刘半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7-48.

[3]张典.荷尔德林、尼采与里尔克艺术精神之比较[J].武陵学刊,2011(5).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113.

[5]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吉尔伯特·莫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607.

猜你喜欢

浪漫派荷尔德林诸神
诸神的黄昏:震惊市场的八天 精读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
哈萨克族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浅析
新浪漫派文学的浪漫特征
简述阿拉伯浪漫主义诗歌产生及发展
“诸神”欢聚
现代阿拉伯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诸神”的黄昏与“华人之光”
浮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