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连·格雷”的秘密来源——原型批评视野下的“道连·格雷”形象分析
2013-12-12王婧瑜
王婧瑜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年轻、英俊的贵族少年道连·格雷,在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的画作中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貌,幼稚地许下“愿用灵魂换青春”的心愿,却意外一语成谶。在一系列的环境影响与好友亨利勋爵的不断诱惑下,这个原本纯洁善良的少年一步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并最终沦为一个伪善、无耻且残忍的杀人犯。然而无论他经历多少年岁,犯下何种罪过,都由画像代替他衰老、扭曲,画像成为其灵魂的替代品,而他本人将永远保有一张精致青春的“面具”,直到当他面对丑陋扭曲的画像终于忍无可忍并试图毁灭它时,他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一、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与批判下创立的一套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尔后,荣格又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文艺批评领域中,形成了 “原型批评”研究方法。
荣格在论文《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把原型描述为“一种无意识的内容,通过成为意识以及被知觉到而发生变化。它从在其中显现的个人意识中获得色彩”,①34荣格将人的无意识分为两个层面:“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他认为 “个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②117
那么原型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在荣格看来“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②118“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②118
在荣格的论著中出现过众多原型,如“智慧老人”原型、“魔鬼”原型、“再生原型”等等。而这些原型之中,有四种原型最为基本,它们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之中,即人格面具、阿尼玛或阿尼玛斯、阴影以及自我。
二、道连·格雷的四种人格原型
(一)精致的“人格面具”
道连·格雷的多重性格是逐步形成的,在其成长过程中,遇见亨利·沃登勋爵,无疑是一个转折性事件。遇见亨利之前的道连,只是一个单纯善良、有一点点小任性的英俊少年,其外在与内在都是和谐统一的。然而一旦与亨利相识,诚如贝泽尔所言,“他(指亨利)所有的朋友都受到他极坏的影响”,③21道连的内心迅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全新的思绪开始在他身上萌动”。他过去所接受的那一套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这种冲击的背后是其灵魂深处的感性欲望的觉醒,尽管这些欲望一度使他“害怕”、“发抖”、“胡思乱想”、“梦魂颠倒”,也给他带来了无法拒绝的诱惑。他开始畏惧青春的消逝、容颜的衰颓,他害怕他终将成为一个毫无风度可言的丑八怪,并进而对画像上那个青春永驻的形象生出莫名的嫉妒。发出“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换青春”③30的荒唐心愿。几乎是从他发愿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与肉体分道扬镳,只剩下一张精美的假面。这张假面就是道连·格雷的 “人格面具”。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原型》一书里使用了这一术语,用以描绘公布于众的自我,在某种意义上,人格面具被认为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它向别人显示的仅仅是一个人精神中的很少的部分。②118
他的人格面具欺骗了所有人,包括最接近他的灵魂的亨利勋爵。当他残忍地杀害了贝泽尔,并试探着将这一事实告知亨利时,亨利只是嘲笑式地告诉他;“老弟,你在扮演一个不合适的角色。道连,你不配干杀人的勾当……”③228而王尔德更借道连自己之口说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有名的诗句:“不过是做作出来的悲哀,只有表面,没有真心。”③228
(二)黑暗的灵魂“阴影”
在道连·格雷身上与“人格面具”相对应的原型是其人格中的“阴影”部分。荣格将“阴影”称作“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的一个道德问题”。①38
在王尔德笔下,道连·格雷的阴影,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物质形式,这个形式就是 “画像”。自从道连说出那个“愿用灵魂换青春”的心愿,那幅画像就正式接管了他的灵魂。于是当他残暴地对待曾经的爱人西碧儿·韦恩,并导致其服毒自杀后,画像就发生了一些惊人的变化:“嘴角流露出些许冷酷”,“仿佛他做了什么亏心事后又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③98而随着他愈发的堕落,这幅画一直准确地记录着他所有的丑恶。当贝泽尔再度看到当初自己最满意的那幅杰作时,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画中人表情狞恶,头发稀疏,嘴唇淫邪,眼睛浑浊……那是道连·格雷永远不敢让任何人看见的他丑陋的“灵魂”,就连他自己也不敢面对。
(三)主宰爱情的 “阿尼玛”
在荣格的理论中,阿尼玛或阿尼玛斯也是不可忽视的人格原型。阿尼玛与阿尼玛斯分别是存在于男性无意识之中的女性特质和存在于女性无意识之中的男性特质。这两个词语都源于拉丁文中“灵魂”一词。在荣格的著作《远古》一书中,他把阿尼玛描述为存在于男性中的母性爱洛斯(Eros),而把阿尼玛斯看做是存在于女性中的父性逻各斯(Logos)。①35这种原型有两种作用:阿尼玛使男性获得女性特征;并为它提供了一个在男性和女性中相互交往的参照系;阿尼玛斯使女性获得男性特征,也给女性提供一种指导她与男性交往的参照系。
道连·格雷的阿尼玛更多是投射在他与西碧儿·韦恩的交往中的。当他与西碧儿邂逅,他几乎是在一瞬间对她的喜爱就达到了顶点,用一切可以赞美她的言辞去盛赞他,还宣称要让西碧儿爱上他,说这番话时还甚至在两颊泛起朵朵红晕。这种冲动、敏感、感性的表现无疑都是具有女性特质的,而他作为男性与生俱来的那份理智却不知道被遗失在了何处。他与西碧儿相识短短几日,连家人都来不及见过,就匆忙决定订婚,这一系列的行径,都是其人格中的阿尼玛部分显现的标志。然而当真实的而非戏剧中的西碧儿真正暴露在他面前时,他却说她“麻木不仁”,“完全变了”,“只是一个平庸的三流戏子”。③95在这种态度的180度大转变过程中,他人格中的阿尼玛部分再度被男性的理智遮盖,他重又恢复了冷酷的本性。在这场阿尼玛与阿尼玛斯的较量中他赢得了爱情,又将其生生撕碎。
(四)泯灭的“自我”
在上文提及的四种基本人格原型中还有一种原型被称为“自我”,荣格将这一原型描述为有关“人格整体统一性”的经验概念。①35它只能被部分地意识到,因为它除了包含有我们已经经历的事情,还包含了我们将要经历的事情。它往往以“国王、英雄、预言家、救世主等”形象出现。①35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家贝泽尔就很接近这一重“自我”原型。作为道德化身的贝泽尔一直试图拯救道连,以唤醒道连人格中的“自我”。他甚至在看到亲自绘制的肖像画变得如此可憎的情况下,仍心存幻想,希望是霉菌侵蚀了画布。然而,这一切只是更深刻地暴露了道连丑恶的灵魂。道连的灵魂已经充满了诱惑与欲望,而贝泽尔的拯救只会引起他内心难以抑制的仇恨与反抗。最终,他选择杀死贝泽尔以求得内心的平静。贝泽尔的死标志着道连·格雷走向人格统一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彻底泯灭。
道连·格雷正是在上述四重原型的平衡与失衡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在他的身上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对立,其自我与人格面具的同化、阴影对灵魂的吞噬、阿尼玛与阿尼玛斯的冲突,使这一人物最终成为一个伪善、残忍、变态的典型。
三、结语
在荣格的理论中,文学创作的源泉就在于集体无意识或原型。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集体无意识外在化显现的过程。这一点似乎在王尔德塑造“道连·格雷这一经典形象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道连·格雷是英俊善良的假面少年,也是残忍无情的丑陋罪犯,他用灵魂换青春的痴愿,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在他身上蕴藏的诸种原型,共同成就了他丰满的性格。他的形象重新唤醒和激活了埋藏和蛰伏在人们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并且把这些意象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予意识的价值,最终成为经典,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就是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秘密,也是解读道连·格雷的终极密码。
注释
① R.比尔斯克尔.荣格[M].周艳辉,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②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③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英)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英)C.G.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英)C.G 荣格.心理类型学[M].吴康,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4](英)C.G 荣格.荣格文集[C].徐德林,孙明丽,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5](美)R.比尔斯克尔.荣格[M].周艳辉,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6]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