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还是互补——浅谈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
2013-12-12陈玉香郭鸿雁
陈玉香 郭鸿雁
一、引言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古往今来一直受人们所关注,王寅对象似性和任意性斗争的历史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将其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两轮相持阶段(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末,两轮相持);索绪尔时期(20世纪初至60年代,任意说暂占上风);后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似说得到承认,并且渐占上风)。(王寅,2007:327)自1916年由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的任意性,随着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的生成,更加巩固了语言任意性的地位,而且,任意性也被看做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原则,并占据了语言学半个多世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慢慢地质疑语言任意性的地位,逐渐发现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任意的,它与我们的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有一定的联系。自此,任意性的对立面,象似性登上了语言学的舞台,并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或者支持语言任意性是语言学界的金科玉律,但更多的是受到质疑和反对。
二、语言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被索绪尔赋予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特征也是他的语言符号理论的一个支点。索绪尔在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他以法语为例,法语中的s-o-r与它所指的对象“sister”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不同语言又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物。任意性并不意味着说话人可以任意地对能指加以选择,一个语言符号一旦在一个一个语言社区建立,人们是不能随意对其加以改变的,原因在于所谓的规约性或约定俗成。
三、语言的象似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作为其重要理论的象似性理论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接受。80年代起,以第一届国际象似性大会的召开和Iconicity in Syntax的正式出版为标志,语言的象似性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象似性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符号学家和哲学家Peirce提出。所谓象似性,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沈家煊(1993)指出,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
四、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际语言学界的影响,国内也掀起了研究语言象似性的热潮,首先在国内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质疑的是许国璋。之后很多语言学者也开始就语言的象似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的观点各不一样,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类,以王寅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语言的象似性优于语言的任意性。以郭聿楷、王德春和朱永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语言的象似性只是语言任意性的补充,并不能代替语言的任意性。还有其他学者认为,语言的象似性和任意性同等重要。作为语言符号的二原则,在语言体系中扮演者同样重要的角色。(张风,高航,2004)笔者认为,语言的任意性和语言的象似性,二者之间应为互补关系,并非对立的。虽然语言的象似性是作为语言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对立,语言的象似性也是在语言的任意性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作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主要是基于语言系统本身或语言本体,强调了语言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忽略了语言与外部世界及人们的认知结构直接的关系。他把语言看做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他只是强调语言内部之间的联系。然而语言的象似性则不仅仅强调语言内部之间的联系,也强调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影响。在没有外部世界的情况下,语言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是任意的,但是由一些基本的层面扩大到语言的大层面,它则不是任意的。从这点来说,语言的象似性比任意性更全面。
其次,索绪尔的任意性主要是集中在语言的基本层面,如词素、词根等方面。然而,根据Househo1der(1946)调查显示,英语中只有9%的词是任意的,而91%的词具有象似性。它们可以在语言内部本身或者在外部世界找到一定的理据性或象似性。而且,英语中的合成词和派生词作为英语中重要的构词方法,在英语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这些词的基本成分还是任意的,另外,这类有一定可论证性的合成词、派生词的增加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构成成分从此被闲置或废弃了。事实正相反,这种词汇越是增多越说明这些词的构成成分的活跃。
第三,根据任意性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任意性主要是在词汇层面,除少数的拟声词和感叹词之外,因为它们可以在外部世界中找到理据性。而语言的象似性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词汇层面,而是扩展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就词汇层面,很多学者从词汇的音义象似性、词形象似性、词义象似性和词源象似性的角度去探讨。在语音方面,虽然目前所做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人们已经将领域扩展到语音方面。同样,在句法和语篇方面,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句法方面。有很多的文章和专著来阐述语言的象似范围比任意性更广。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还将象似性扩展到文学、翻译、广告等领域。注重跨学科研究。且很多学者在对汉语的象似性问题上做了大量研究。从这点来看,语言的象似性研究涉及面更广,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和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象似性虽然是作为任意性的对立面提出,但他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我们不能否认任意性的存在,夸大象似性。任意性的存在使得语言有了更多的变体和选择,然而,象似性使得语言体系更加系统化。
[1]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1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
[4]应学凤,张丽萍.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及其实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8(1):38-41.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王寅.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张风,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