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013-12-11王敏
王敏
【摘要】语言是学习、社会生活与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一个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他所表达的目的成功与否。人们在进行书面语言表达时,可以慢慢地进行遣词酌句,也可以适时增减其中内容,让自己的书面语言显得形象生动,内容完整。而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即使错了,也无法收回,更难以有解释和辩解的机会,有时甚至会因为不恰当的语言表达造成严重的后果发生。所以,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言 表达能力 素质教育
语言表达可分为书面语言表达和口头语言表达,人们在进行书面语言表达时,可以慢慢地进行遣词酌句,也可以适时增减其中内容,让自己的书面语言显得形象生动,内容完整。而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即使错了,也无法收回,更难以有解释和辩解的机会,有时甚至会因为不恰当的语言表达造成严重的后果发生。所以,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从一个人呀呀学语起,语言表达就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人从幼儿园起到大学毕业,是他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段。作为教师,如果能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确实得到提高。在这里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首先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有了自信心,学生的大脑机能就能在强烈自信心的激励驱使下,会焕发出极大的潜能。在平时的口语表达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意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 谁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帮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是语文实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语文实践中,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时有错难堪,或许畏惧遭到同学们的取笑,这些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交流,对学生表达失误或者意思表达不完整时,教师也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指正改进的方法。平时多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与故事,多从历史人物与故事中汲取一些好的经验。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语言表达往往伴随着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学会倾听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人,即使别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也应该对别人的意见有所保留,不能对别人的意见全盘否定,更不能强行中断别人的讲话,中断别人的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别人表达的重点,找准时机,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像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一个人在夸耀他的矛很尖锐,什么东西都能戳得穿,又向别人夸耀他的盾,什么东西都戳不穿,旁人就不失时机地发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怎么样啊?那个人哑口无言。如果谈话对方话滔滔不绝,还大话连篇也或者妖言惑众,如何面对这种语言环境呢?根据谈话原则,应让学生保持冷静态度,找到对方谈话的矛盾及弱点,用迂回的办法适时抨击并制止该语言行为,而不是这对他本人进行抨击,这样有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对方讲话的内容,理解对方语言所传的情、所达的意,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对别人的语言添油加醋,歪曲别人讲话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还要找到与谈话对象的情感共鸣点。有了情感共鸣,两人的谈话与交流才能得以积极发展。
3.口语表达时态度要真诚、谦虚
在我们成人中,我们比较喜欢那些做事淡定、低调而又谦虚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画家与牧童》这篇课文时,当教学到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对戴嵩的画给予高度评价时,而一位牧童却在人群中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位画家,你会怎么说?然后让学生朗读感悟课本中戴嵩说的话,体会戴嵩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却非常诚实、谦虚的态度。接着再引导学生:假如你是牧童,你会怎么说?然后让学生朗读并感悟牧童说的话,体会牧童懂礼貌,诚实的态度。体会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画家与牧童之间的对话,加深学生的认识。
4.培养学生讲话要有准备,要有理有据,努力做到少而精
口头语言一旦说出就无法收回,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要说话兴趣一来就不管不顾,该说的不该说的乱说一大通,所以说话时一定要冷静理智。
如果一个人讲话前未做认真准备,没有明确的主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信口开河,杂乱无章又或者东拉西扯,占用时间过长,想必一定会让谈话对方厌倦无比。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不要做无准备的讲话,讲话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讲话时争取做到"语不惊人誓不罢休"。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说,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语言艺术修养的水平。只有学生自己的素质提高了,讲出的话才能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