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013-12-10王德明
王德明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中职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合格的中职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以下分别从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组织项目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特色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德育途径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中职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以下分别从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组织项目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特色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在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简言之,其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技能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兴趣优以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比较浓厚的动力,巧借“东风”,“捆绑营销”,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不过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首先要帮助学生走出道德无用论的误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会比较高,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之后,学生们常常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学技能有用,学职业道德知识无用。因此要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简单地说,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缺德”之人是坚决不用的。
其次,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依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自觉进行德育渗透与正确引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多加利用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积极创设德育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还要善于挖掘学科建设中的德育机会、要擅于捕捉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古有严训: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界的精英、道德的楷模。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谨行慎言、言传身教,当好学生的榜样,发挥好表率作用。
再则,要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两厢情愿”,即德育工作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而要提高德育实效,德育课教师除了要上好德育课外,要积极弥补自身的“短板”,也就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训活动,了解实习过程有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对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专业实际、实训实习生产的实际,做到理实结合,有的放矢,更能提高德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生存、生活、生产的第一要素,安全出现问题,一切都可能归零。安全问题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从校企方面的共同点作为契人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当下也是未来的基本要求。同时,安全意识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安全教育人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非常好的契人点,并且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目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利用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生产车间等一切与学生有关的环境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时刻警示大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更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比如,车工实训,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仪器的使用,还必须熟知安全注意事项等,教师在训练前要详细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实训中,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巡视,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教师还可以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的安全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把生产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操作者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然后在实训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与实践中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3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养成。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抓住了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把握住了中职人才培养的“要害”。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而保证质量不仅依赖于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依赖于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因此,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与强化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十分重要。当学生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时,才会有一种相应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是一种很高境界的职业道德品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系数将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方面,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对在校学生树立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品质量关乎企业,而学生的质量关乎学生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和强化学生产品质量意识,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学知识”,积极“学技能”,认真“学做人”,先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产品”。
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安排学生参加集体劳动、组织学习竞赛及技能竞赛,安排产品的加工实训,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竞赛过程中、实习实训过程中,专业技能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更重要地是让他们体验工作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劳有所成,劳有所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呼唤起应有责任意识,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员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在开展系列项目活动中要创造性地融入德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德育是情感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更能感悟、内化和升华。因此,德育要创造性地融入到一系列的项目活动中,形成内容丰富具体、形式多样可操作、且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德育活动模式,才能达到德育实效。
目前我校开展了很多项目活动,包括课程教学活动、个性化培养活动、技能体能才艺竞赛活动、班班有歌声活动、晚间1小时专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三化”的管理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等,能很好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活动开展卓有成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其中课程教学活动是育人的主渠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能为提高技能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比如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目标任务式、学习竞赛式、趣味课题式等教学模式进行,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在技能竞赛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的实习环境中,教师都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习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让学生们在“赛中学”。同时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我校的“特色班级建设”德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自2011级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了。该活动模式包括班级德育情境创设与实践、班级企业文化的探究与实践、班级品牌建设的探究与实践等。以上活动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育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要紧扣新时期下的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德育情感,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5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要受到企业的欢迎,要具有熟练的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校企合作既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的职业人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还能学习到企业师傅的敬业精神,端正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长时间接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以下“五化”的意义:即仪容仪表、工作规程的规范化;物品摆放归置的标准化;工件尺寸、形位精度的一致化;地面、车床卫生的整洁化;同事之间相处的和谐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有利于掌握和提高技能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教学和生产创收的有机结合,达到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提高德育实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平台。为此,各类中职学校都在努力拓展这一途径,夯实这一平台。
总之,中职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关乎他们未来发展中的两条“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一名职校生都应利用好在校学习及实习的阶段,苦练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符合社会需要,胜任本职岗位,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