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民俗文化引入中学课堂

2013-12-10郝荣

学习与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教材

郝荣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从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扩大。社会发展到今天,民俗事象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目前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民俗文化、物质民俗文化、生产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心理民俗文化等。作为文化母源的民俗,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并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俗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田野作业法;二是历史研究法;三是比较研究法;四是结构分析法。

为什么要把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原因如下:

1 中学语文教材民俗文化分析研究的缘起传承文化虽然不只是语文教材的事,但不可否认语文教材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语文课程的文化构建,尤其是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显得十分必要、紧迫。而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选择取向,哪些才是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内容呢?目前的语文教材文化分析,热衷于分析教材中的主流文化、性别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文化的方面,很少专门涉及到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层面。另外,很多人认为民俗文化即为粗俗之文化,上不了台面,说说可以。归根到底,是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因此偏见忽视了民俗文化的美,身在其中而不知其味。悲夫哉!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但又是极易被忽视的问题。

2 学生最容易对自己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中的民俗产生兴趣,从民俗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显得非常有趣,非常轻松,非常容易,既能举重若轻,又能体现愉快教学的原则

在纷纭世事中,肯定有许多事情是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想弄明白的,这些事情无非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而人文方面的绝大多数与民俗有关,或者说孩子们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些民俗事象,我们何不从这些民俗事象入手来教育孩子呢?比如清明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清明节时人们要扫墓、插柳、踏青?为什么清明节又名寒食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时节天气清洁宁静,所以称为清明。清明的意义绝不仅是自然状态的,其与寒食节相融合,包含了更多文化内涵。一是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那么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二是寒食节是为纪念功不言禄的介子推而设立,后与清明节融合。相传,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期盼。三是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自古以来就有插柳的习俗,后发展为植树造林。民间也有谚语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清明节从插柳发展到植树造林,发展到生态环保,是生态的清明、环保的清明,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提倡的。四是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

再比如民俗体育活动包罗万象,适用于体育教学的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简易、多样、有趣的特性,如踢毽子、抽陀螺、跳绳、跳橡皮筋、民俗游戏、滚铁环、放风筝、小篮球、走高跷等均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适合在小场地内开展。而登山爬山、打野仗、打水漂、划龙舟、游泳嬉水、划木筏、手腕解脱、扁担顶力等则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层次,更适合在有较大的体育场馆或室外进行。

比如在了解“丧葬习俗”时,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那些复杂繁琐的动作、神秘难懂的语言,这只是一种文化展示过程,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的“扬善积德”内涵,对于很多封建迷信素材,更是要立场坚定的予以批判,不能一并吸纳。对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民俗,也要有正确的评价。如过年时候小孩子在大年初一去别家“拜年”的习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渐渐的消失。对于这种即将逝去的民俗风情,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中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给这种风俗的变化赋予积极的时代意义。

其实,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涉及到民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民俗的角度去解释,很难解释清楚,而从民俗的角度去解释,往往轻而易举。

3 民俗可以扩大人的文化视野、人文视野

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人一出生,诞生为她拉开了人生第一次帷幕。接着,他从周围人群中学习语言,从称谓和交际礼节中理解人际关系,成年礼,婚礼,使他懂得一个成人对社会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教育他如何尊敬父母长辈和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礼俗送她离开世界。当一个生命还未孕育时,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就已经开始了,比如给孩子起名,孩子出生之后,总要有人为之命名。那么谁最适合为孩子取名呢?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命名习俗,一般是由谁来充当这个角色而最具有权威呢?原始社会的时候,起初应该是由母亲为孩子命名的。到了屈原的时代,便已经确立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绝对权威。除了父亲为子女命名外,谁还能担任这个角色呢?首先是祖辈。其次是皇帝。由于我国古代皇权和忠君思想的存在,因此皇帝也非常好为非皇族之人命名。第三,由舅舅取名。第四,当今社会,除父母、祖父母为孩子取名外,还常常保留着请父辈之友、祖辈之友为孩子取名的习俗。今天,同名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早已成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难题之一,谁来命名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生儿出世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纷纷参与,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而集体为之取名,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且来得更民主。取名咨询服务公司成立之后,请专家命名、向电脑咨询,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且更有点现代化和开放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一个众所周知的著名理论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等量代换的原理说语文的外延与民俗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非常有必要懂一点民俗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应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人文视野。

4 对异地民俗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创新精神

由于地缘、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各地风俗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这些同和异都表现在具体的民俗事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民俗进行反思,从而主动接受自己生存环境和异地风俗中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同时批判地对待陋俗和民俗中消极的因素。对各地民俗演变过程的研究,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角度理解文章和问题的能力。由于民俗实际上是文化的母源,所以民俗研究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研究。两种文化的碰撞往往为人的思考提供大量的信息材料,并且引人联想,从而使人产生比较、深思、批判、归纳、综合等心理活动,因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催生新的创意和构想,并进一步进行思考,直至得出比较全面、科学、独到的结论。由于这种结论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一步一步升华而来,其间经历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并有可能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道路产生深刻的影响。

5 民俗研究进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跨学科研究的水平

民俗作为一门科学,实际上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它重视田野作业,强调实地调查,讲究实证,从不妄下定论。韩国人类学家金光彦教授在山东省沂源县、费县等地考察犁时,总是自己带着一块大黑布,在拍实物照片时放在实物后面,同时还带着可以显示实物大小的、以中间为界染成两种颜色的标尺,每考察一件实物,都要从不同角度拍下照片,然后还要在本子上画出样图,详细询问、记录每个部件的名称、大小长短尺寸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拍摄拆卸、组装、使用的详细过程。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对学生做如此之高的要求,但如果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并授之以基本的方法,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沐浴着科学的阳光,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民俗是进行跨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最佳材料,将民俗引入课堂,必定有利于跨学科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而且由于民俗学和语言学、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些。

所以,将民俗文化引入课堂,特别是中学课堂,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语文教学研究》.2004(4):33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教材
教材精读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