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婚姻制度中的N夫N妻制
2013-12-10
在对世界上的人类种群进行全面调查后,我们发现83.39%的种群实行一夫多妻制,16.14%的种群实行一夫一妻制,0.47%的种群实行一妻多夫制。几乎所有的一妻多夫制都实行的是兄弟共妻制。
以人类社会为例,实际上不存在非兄弟共妻制,也就是没有任何无血缘关系的男人们与同一个女人结婚。为什么没有非兄弟共妻制呢?
这是因为在一妻多夫制的婚姻中,生父确认度很低,女人“可能”与不止一个男人交配;在一夫一妻制社会中,预计通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男人抚养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的比例如下:美国13%~20%,墨西哥10%~14%,德国9%~17%。如果实行一妻多夫制,多个男人合法地迎娶同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肯定”要与所有男人进行交配,那么她的那些丈夫们很难相信,她的小孩与自己肯定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对小孩进行投资。如果小孩从父亲那里没有获得足够的投资,那么他们很难存活到成年阶段,所以社会也就无法进化。因此,非兄弟共妻制隐藏着自我毁灭的种子。
于此形成对比的是,兄弟共妻制中的丈夫们都是亲兄弟,即使某个丈夫不是小孩的亲生父亲(1/2基因相符),那么他至少是小孩的亲生叔伯(1/4基因相符)。兄弟共妻制下的小孩不会与所有丈夫脱离血缘关系(前提是妻子并未与丈夫之外的其他男子进行过交配),因此所有丈夫都积极地投资所有的小孩。
同样的道理,最为成功的一夫多妻制形成是姐妹共夫制,所有的妻子都是姐妹(与非兄弟共妻制不同,非姐妹共夫制很正常)。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里,只要原配妻子的丈夫增加一个妻子,那么原配妻子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因为新加入的妻子可能剥夺丈夫的资源,影响到原配妻子和小孩的生存权利。一夫多妻制下妻子们的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很多传统社会中,多妻的男人往往给每个妻子单独留下家产。然而当妻子们是姐妹时,这种抢夺丈夫有限资源的冲突和竞争就会有所缓和,她们不会强烈反对分配资源给新的妻子和她的孩子,因为她们与新的妻子都有血缘关系。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历史的最近发明。在人类社会中,一妻多夫制非常罕见,几乎所有人类社会都实行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尽管现代社会中人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与生俱来、合情合理的,而且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宗教传统也主张一夫一妻制是婚姻的唯一自然形式,但是纵览全球人类发展史,一夫一妻制的社会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多数阶段,人类都是一夫多妻制的,严格教条的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历史的最近发明。但是与自然物品不同,人类实践(如婚姻仪式)不会留下永恒的记录。那么我们如何得知,我们的祖先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频率较高呢?
其实,我们祖先实行一夫多妻制的证据已经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无论是哪种动物,物种内一夫多妻制的数量(特定物种内一夫多妻制成员的数量)与两性规模(雄性数量大于雌性数量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物种内的一夫多妻制程度越高,两性之间的数量和体格差异也就越大。
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在历史上,那些有钱有势的富人尽管已经娶了妻子,但是还有情妇、小妾或其他婚外情人,所以实际上仍然遵循一夫多妻制。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不管结婚与否,较为富有的男性所拥有的性伴侣和性行为多于普通男性。这不是因为富裕男性能够支付性服务的费用(实际上富裕男性招妓的次数少于贫穷男性),他们没有这个必要,女性会主动追求富裕男性,所以富裕男性拥有更多的性伴侣和交配次数。
多数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允许人们离婚;在很多社会,如美国,离婚很简单,也很普遍。自由离婚的制度允许男性实行连续一夫多妻(一个男性拥有多个妻子,不是同时而是通过一系列离婚和再婚实现一夫多妻)。在美国,离婚后再婚的主要参考指标就是性别,男性通常会再婚,而女性较少。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离婚男性对潜在伴侣的吸引力也倍增(男性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繁衍能力和生育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就失去了对其他男性的吸引力,因此很少再婚。当然某些女性离婚后再婚也是连续性一妻多夫,但是通过离婚再婚采取连续性一夫多妻制的男性数量更多。在当今社会允许离婚,这也是有效的一夫多妻制,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一夫多妻制的变形。
如果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一夫多妻制,那么为什么当今世界多数人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种理论认为一夫一妻制是女性的选择。在任何物种中,如果雌性对子女的投资大于雄性(也包括人类),那么性和交配的决定权就属于雌性。人类也不例外,如果多数女性选择一夫一妻制,那么一夫一妻制就成为社会的婚姻制度;如果多数女性选择一夫多妻制,那么一夫多妻制就成为社会的婚姻制度。
那么什么因素促使女性选择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呢?婚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男性资源的不平均(最富有男性与最贫穷男性的财富差异)。在一个资源高度不平均的社会里,富裕的男性比贫穷的男性富裕得多,一位富裕男性的1/2、1/4,甚至1/10的财产仍然多于一位贫穷男性的所有财产,那么女性(和她们的孩子们)就会通过共享少数富裕男性而过上富裕的生活。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一个资源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富裕男性并不比贫穷男性富裕多少,一个富裕男性的一半财产不会多于一个贫穷男性的所有财产,女性(和她们的孩子们)独享一个贫穷男性比共享一个富裕男性会生活得更好。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不平等度较高,那么婚姻制度就是一夫多妻制;而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不平等度较低,那么婚姻制度就是一夫一妻制。这个理论是将动物学上用来解释鸟类交配机制的理论延伸到人类社会,这再次证明了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人类无异于其他物种。
在当今工业社会中,男性的资源分配相对较为平均,因此大部分的女性更加愿意选择一夫一妻制。但是即使我们身处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人类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本性并未完全消失。
由于男性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每个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因此社会有一些女性将受益于一夫多妻制。这是因为在一夫多妻制下,女性能够共享一个富裕男性,而在一夫一妻制下,她们不得不死守一个贫困男性。如果资源分配不均相当明显,那么一小部分富裕男性所拥有的财富可能比所有贫穷男性的财富都要多。
唯一的例外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在任何情形下,这些女性都能够与最有魅力最富有的男性结婚。在一夫一妻制下,她们能够独享最富有的男性;而在一夫多妻制下,她们必须与其他普通女性共享最富有的男性。因此,最有魅力的女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而其他女性受益于一夫多妻制。
男性的情况恰恰相反。多数男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因为它保证每个男性都能够找到妻子。当然普通男性只能与普通女性结婚,但是与普通女性结婚总比打光棍强多了。
但是最具吸引力的男性有一个例外情况:在一夫多妻制下,这些男性可以有许多妻子,但是在一夫一妻制下他们只能有一位妻子(即使是有再多的最具吸引力的女性)。所以最具吸引力的男性受益于一夫多妻制,但是其他所有男性受益于一夫一妻制。
当一夫一妻制社会的男性设想,在一夫多妻制社会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一般会想象自己有很多妻子。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对于多数普通男性而言,一夫多妻制意味着没有妻子,或者如果他们足够幸运娶到了妻子,他们妻子的魅力肯定低于一夫一妻制下的妻子(因为在一夫多妻制下,多数有魅力的妻子都被那些更具吸引力的男性占有了)。如果他们认真思考,那么他们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与一夫多妻制相比,在一夫一妻制下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摘自万卷出版公司《生猛的进化生理学》 作者:[美]艾伦·米勒 金泽哲 译者: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