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驳清华文教授所谓“盲流论”

2013-12-10

现代阅读 2013年12期
关键词:论调外来人口流动人口

10月15日的《北京晚报》,用两个版报道了一个主题——“城市农村化”,分别从“事实”、“对话”两个角度,报道了外来人口涌入对北京城制造的困扰。其中,对话的专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他认为“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并提议“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试审核”。

何谓“城市农村化”?从具体语境来看,无非是指外来人口素质低,而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流入,拉低了北京城的素质和水平。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着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地域排外思维,以及倚仗虚无的城市优越感对农村人口的歧视。而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此般“城市农村化”的论调,实在是伪妄。

在文教授的论述中,甚至提到“盲流”这样的字眼,令人恍若隔世。清晰记得,2003年“孙志刚事件”之后,随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盲流”一词就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如今,文教授再度于“城市农村化”话题上重提,仿佛有种逆潮流而动的招魂意味。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加剧城市压力,这是事实。但将城乡二元格局、资源地域分配不公、城市治理水平低下等矛盾,尽数归咎于流入人口素质低,恐怕不合适。城市要发展的时候,感叹流动人口给力,也不论素质高下;共享发展成果的时候,抱怨流动人口挤占资源、拉低城市的素质,斥之为“盲流”,甚至危言耸听地祭出“城市农村化”的概念。让外来人口做蛋糕,却不让分蛋糕,岂不荒唐!

所谓“城市乡村化”论调,所谓“盲流论”,不过是观念滞后和宏观视野缺乏制造的傲慢和偏见。“盲流”在公民迁徙自由的实现中不断被抛弃,但是板结化、壁垒化却依旧存在于某些地域歧视、城乡偏见者的观念中。

(摘自《重庆时报》 本文作者:时言平)

猜你喜欢

论调外来人口流动人口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到底怎么对自己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草根论调
批驳反腐败歪论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