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问题在畜产品安全中日益突出
2013-12-10沈建忠,王战辉
沈建忠 王战辉(现场讲演者) 中国农业大学
沈建忠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在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领域,从事新兽药创制、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动物及动物性食品中病原生物耐药性产生与扩散及风险评估和兽药环境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
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已成为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8年中国的三聚氰胺事件,波及30万儿童;2011年1月德国饲料二噁英污染,4 700多个农场关闭;2011年6月台湾塑化剂事件,波及产品超过1 000余项;2010-2011年印度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感染人数超过300人;2012年中国速生鸡事件,山西粟海、山东六和、肯德基、麦当劳都被涉及;2013年欧盟马肉事件,目前已经涉及英国、法国、德国等16个欧盟国家。
一、影响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
1.化学性危害因素。兽药残留(包括允许使用和禁用品种),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环境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等),霉菌毒素(如伏马菌素等),非法食品添加剂(色素、三聚氰胺等)。
2.生物性危害因素。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等),病毒(如朊病毒、口蹄疫等),寄生虫(如旋毛虫等),细菌耐药性产生、传播和扩散。
二、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禽生产和产品消费大国。2010年底存栏量:猪 4.6亿头;禽 53亿只; 牛1.1亿头。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兽药的使用,但严重依赖甚至过度使用,导致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两大安全问题。
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也尤为严重。2006年上海多宝鱼事件,2008年出口日本禽产品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事件,2011年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2013年山东六和速生鸡事件等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畜禽病原菌耐药性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耐药性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常用抗生素的疗效已严重下降甚至失效;多数病原菌可耐受15~20种抗生素,动物疾病防治已越来越接近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
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它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和间接危害,它还对动物养殖业和疾病防治也造成影响,另外,它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检测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和研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畜牧养殖业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兽药残留的技术要点
(一)代谢及残留标示物 主要包括同位素标记、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
(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最高残留限量(MRL)、休药期的制定 通过毒理学和肠道微生物安全评价确定ADI,进而确定MRL和休药期。
以莱克多巴胺为例,我们对初始体重为50~60 kg的猪,分别以两个剂量给药20和40 mg/kg,给药周期为30 d。但美国FDA的推荐剂量为10~20 mg/kg,且无休药期。我们的结果显示,莱克多巴胺主要残留在肺脏和肾脏,停药11 d之后,仍能测出较高的含量。
(三)检测技术 总体特点是高通量、高灵敏、高速度、多残留,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有微生物法、ELISA、免疫芯片等,仪器确证检测技术有HPLC-MS、GC-MS等。
(四)快速检测产品 主流产品为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检测卡,大多数是基于抗体-抗原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分析技术。
(五)残留预测模型 模型已从动物源性食品检测到活体动物检测转变,研究毛发、血液、尿液等与动物可食性组织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
四、各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目前细菌耐药性波及面广,耐药菌已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人体、动物体、土壤、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等;细菌耐药率及耐药程度逐年加重;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耐药细菌不仅包括病原菌,还包括条件性致病菌及共生菌等。动物源细菌正在成为各种耐药基因的贮库,一些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耐药菌、耐药基因开始出现并流行,“耐药病原菌”有可能成为继兽药残留之后动物源食品贸易的又一个技术壁垒。
FAO、WHO等国际组织高度关注畜禽耐药病原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正在研究制订畜禽病原菌耐药性风险评估与控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畜禽病原菌耐药性纳入了重大科研计划。
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欧盟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年来先后建立了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系统,以便获得耐药性基础数据,为耐药性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展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流行病学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都有了监测结果,但是我国尚无定论。
2013年3月13~15日,OIE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60多个国家官员和专家参会讨论并达成共识:第一,动物健康与养殖业发展仍离不开抗菌药物,因此合理、谨慎使用是关键,目前亟需制定全球兽用抗菌药物使用规则。第二,人体细菌感染主要来源于动物,食源性耐药病原菌可在动物间传播,也可通过动物-食品/环境-人体传播。第三,鼓励研发养殖用抗生素替代物,以减少兽用抗生素使用。第四,三、四代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是医学临床抗感染至关重要的抗菌药物,需严格监控其耐药性动态。第五,建立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和动物病原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出现了“耐药菌增加,用药量和种类增加,耐药菌也随之增加”的恶性循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开始设置专项课题进行主动监测。2000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承担了农业部的“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背景调查计划”课题,对我国华东等地鸡源和猪源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进行了耐药性调查研究。2001年该单位又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耐药性测定和耐药谱系调查研究”课题,对我国华东、华南、东北等地的动物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链球菌耐药性进行了调查。2008我国开始建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启动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年度监测计划,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五、建议和对策
1.加强兽药管理,提高兽药质量,严惩非法使用。
2.从养殖源头、运输、屠宰、加工和贮藏等各环节全程监控和管理。
3.建立和完善我国残留检测标准体系及自上而下的监测体系。
4.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基础研究和实际监测,尽快全面开展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
5.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正确认识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