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难产7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2013-12-10杨敬梅
杨敬梅
肩难产是胎儿在胎头娩出后,其前肩嵌顿在产妇骨盆入口上方,常规方法难以娩出的现象[1],是导致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率占总分娩数的0.2%~2%,占头位分娩的0.6%~2.8%[2]。尽管发生率不高,但由于肩难产较难预测,发生突然,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会对产妇和胎儿带来严重的损伤,如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以及臂丛神经损伤,产妇宫颈、阴道、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等[3]。因此,对肩难产进行正确及时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分析肩难产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对策,作者对7例肩难产产妇与胎儿进行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住经阴道分娩孕妇2 318例,其中肩难产7例,发生率0.30%。肩难产诊断标准:胎头娩出后超过1 min未娩出胎肩。其中孕妇年龄22~41岁,平均(25.6±3.2)岁;初产妇5例,经产妇2例;孕周37~41周;孕妇宫高38~41 cm,腹围100~109 cm,均为头胎位,无妊娠并发症。
1.2助产方法3例产妇采用压大腿法助产:嘱产妇双手抱膝,双腿尽量屈曲,以紧贴腹壁为宜,减小脊柱腰骶段弯曲度,缩小骨盆倾斜度,使耻骨联合升高数厘米,从而使得嵌顿在产妇耻骨后的胎儿前肩自然松懈而娩出。2例采用牵后肩法:首先检查确定胎儿背部的方向,医师以手进入阴道,胎儿背部在左边用左手,在右侧用右手。进入阴道后,将食指和中指在胎儿后肘窝处施压,迫使胎儿前臂呈屈曲状态,然后沿胎胸方握住胎儿手,将前臂牵引出阴道,娩出后肩。1例采用耻骨上加压法:嘱产妇大腿尽量屈曲,贴近腹壁,助手在耻骨上胎儿前肩的位置加压约1 min,压下前肩或使胎肩内收,依情况可连续加压或间歇加压,使胎肩解脱,胎儿娩出。1例采用Wood法:将胎儿后肩向背部方向旋转180°娩出后肩,同法娩出另一肩。
1.3结果7例产妇均安全分娩,胎儿均存活。新生儿体质量3 289~3 975 g,平均体质量(3 550±203.4)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3~6分,5 min为7~9分。产妇会阴裂伤3例,产后出血2例,胎儿轻度窒息1例,重度窒息1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锁骨骨折2例,颅内出血1例。见表1。
表1 7例肩难产产妇、新生儿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2 临床护理
2.1健康教育,加强围产期保健肩难产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采用剖宫产分娩。肩难产是产科急症,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肩难产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产妇骨盆狭窄、骨盆倾斜度过大、扁平骨盆、耻骨弓角度过低、巨大胎儿以及助产不当等[4]。对于肩难产,重在预防而不是处理。首先应重视孕期保健,适当运动,合理营养,避免营养过剩。及时处理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糖,防止巨大胎儿的产生。另外,产前应依据产妇宫高、腹围以及胎儿双顶径和股骨长度对胎儿体重质量进行正确估计,达到剖宫产指证时应转为剖宫产。其次,严密观察产程:强烈要求阴道产的巨大儿孕妇可进行试产,但在试产过程中,如出现头盆不称、产程延长、进展缓慢等,不应再勉强分娩,及时选择剖宫产术[5]。
2.2助产处理及心理护理在临床上,虽然肩难产有多种预测指证,仍可能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一旦发生肩难产,应立刻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做好新生儿急救准备,及时和产妇及家属沟通,及时对产妇进行安慰和鼓励,指导产妇积极配合,可大大提高助产成功率。首先应提高助产技术,部分肩难产是由于胎头娩出后医师匆忙牵拉胎头所导致。正确做法应是先让胎头自行复位旋转,按照胎头外旋转、胎肩内旋转的规律娩出胎肩。其次,在胎儿头部娩出前进行会阴侧切可利于胎儿娩出。头部娩出后不宜在宫底加压,以免发生耻骨联合处的胎前肩嵌和锁骨骨折。
2.3急救处理及母婴护理准备好急救物品及器材,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母婴并发症。胎儿娩出后及时处理,保暖,进行全面体检。如发生新生儿窒息即刻进行复苏,必要时转新生儿科住院观察。产妇预防产后出血和产道损伤,及时进行止血和会阴缝合,并做好各项记录。
2.4出院指导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劳动与休息,不适及时复诊,产后4~6周复诊,注意个人卫生,教会产后恶露和会阴伤口护理方法,母乳喂养,做好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定期体检。
参考文献:
[1]李德霞. 肩难产31例助产体会[J]. 山东医药, 2011,51(39):39.
[2]刘颖珺. 肩难产23例的助产体会[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17(3):75-76.
[3]陶敏华. 肩难产临床分析[J].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0,31(3):172-174.
[4]杨学颖. 肩难产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24(8):891-892, 900.
[5]王辉. 浅析肩难产27例助产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6(1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