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圆美”观在古代山水画艺术中的体现
2013-12-09焦乙宁
焦乙宁
【摘 要】本文在美学中探究“圆美”观的产生发展,深入到绘画艺术中的古代山水画领域,并从“意圆”、“笔圆”两方面探讨古代山水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圆美”观的继承和发展,由现象到本质,阐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圆美 变化 完满 和谐 统一
一 “圆美”作为美学内涵的产生及发展
1.“圆美”一词的产生
上溯至”天圆”,朴素哲学中有限感知能力对宇宙的探索却令其支撑起整个华夏民族的最初精神世界。心性调和,气息中包容了未知。先秦百家著作中有“无穷”、“无端”、“终始”、“圆通”的文字,便是流转了的“圆道”。至秦汉,《吕氏春秋》列《圆道》篇:“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日夜一周,圆道也。……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再者,有“见盛观衰”的意识,司马迁将“圆道”嵌进了历史。
魏晋南北朝,“圆道”的新气象伴随艺术思维而来。“圆美”一词初始,最早的有记载文献《王筠传》中一段沈约引谢眺之语评王筠的论述:“谢眺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圆美”成为审美评定标准,圆形事物作为譬喻常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圆美”观的产生,走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时间轴上,至此便是独立篇章,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历程。
2.“圆美”在艺术各领域的发展
“圆美”一词由诗文评论中产生,后有《文心雕龙》奠定其在文论史中的地位,具体体现在诗文音律婉转的平仄变化,作品流畅舒朗的意境,内容同形式合韵交融的完整性中。而书法艺术中的“圆美”在笔法的运用,作品的完整性及书家品格的完善等方面表现出来。此外,更遍及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艺术领域。至明清及近现代,“圆美”观又与创新意识结合,迸发出别样光彩。
二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圆美”观
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可发现“圆”的意识贯穿了美学发端、展开及总结性的论述。老子“道”“气”“象”的范畴,有流动、变化的大智慧,至魏晋美学的“气韵生动”都反映了生命不息创造无止境的客观世界。古代艺术绘画作品在有限时空中规整了构图、意境、笔法等诸多要素,气脉一运而成。
因绘画题材及意义不同,“圆美”反映在表现对象上各有侧重。
(1)例如:汉马王堆T字形旌幡帛画,分三段展现了天界、人间、地下的景象,是绘画内容上的“圆美”。
(2)例如:五代荆浩所画《匡庐图》,将气、韵、思、景、笔、墨结合,平远、深远、高远兼具,是绘画构图层面的“圆美”。
(3)例如:徐青藤的《墨葡萄图》,赋予植物浓郁的个人情感,以草书笔法入画,着眼于整体气韵的表现,不拘于形,是绘画精神中的“圆美”。此外,表现技艺中所含之“圆美”又何止几例。中国古代绘画代代传承的笔法经验及精神食粮经久不衰,也是延续民族艺术的“圆美”。
三 “圆美”观在古代山水画艺术中的体现
山水画的起源可溯至晋宋,而原作已难寻。有关山水画的文字记载,内容性多大于艺术本身,并不能作真正的画论研究。山水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背景形式出现在人物绘画中。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处虽更多地强调了对自然景物的选择性审美,而以山水为比,可见世人对欣赏对象的浓厚情感由来已久。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有“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从功能论的角度将悟道与山水画联系,为山水画艺术的基础增添了精神成分,绵延至今,多种山水画理论观点依此而成。“圆美”观未受其直接影响,但却取法于“澄怀观道”中引申出的通变于无穷。“圆美”观在漫长的古代山水画
己母亲的名字都不能记起,更谈不上追求话语权。如果一个人没有话语权,必将失去一切,永远都处于奴役状态,不能表达自我,永远处于“他者”地位。
正如凯瑟所说,“妇女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拥有自己权利的独立存在的主体,毋庸置疑她们在各方面都有自给的天赋和谋求生存发展的权利”(张友伦)。经历了人生命运的风雨,品尝了世事的艰辛之后,凯瑟·薇拉笔下的第二代创业妇女终于迎来的崭新的篇章。她们虽然承受着男权主义的种种压迫,但是她们在重压之下绝地反击,最终实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获得话语权力的愿望,同时为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Engleton Mary.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2]西蒙·德·波伏娃. 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洪流.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J].外国文学,2006(3)
[5]张友伦.美国西进运动探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陈钰、陈琳.话语的女性主义重写—兼比较《简爱》两个中译本[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薇拉·凯瑟.资中筠、周微林译.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尼亚[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9]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