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分类管理及预防措施
2013-12-09卢潮
卢 潮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东区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科,广东中山 528400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也在不断的推进,国家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慢病管理做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不容我们有私毫的懈怠,而且高血压是老年患者常见病症,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目前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高血压知识普及逐渐展开,社区门诊作为基层医疗机构,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社区管理及防护措施对于普及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社区高血压分类管理及有效预防措施的方法及效果,该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该院院直属管辖的夏洋社区卫生服务站归档管理的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夏洋社区卫生服务站自纳入管理的90例高血压患者,男43例,女47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6.54±3.78)岁,高血压病史1~21年,平均年龄(10.62±2.5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为45例。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必要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常规心电图、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等,同时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结合各项辅助检查资料的结果对患者高血压病情及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给予对照组每年至少提供4次面对面随访及每月进行血压值动态记录,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指导和饮食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高血压的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方法:①第一类管理,对血压控制满意(收缩压<140 mmHg 且舒张压<90 mmHg)、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高血压危险、控制及注意事项,主要为饮食控制及心理护理,严格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食谷类、果蔬,减少肉类、油类摄入预,并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②第二类管理,对第1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内随访,随访主要以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为主,针对患者病情给予针对性干预指导,将用药的必要性及药物控制效果告知患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③第三类管理: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同时加强对患者规律降压治疗,观察并询问患者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及评价,给予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对高血压严重患者进行充分交流,安抚患者,缓解患者出现的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看护,一旦出现不适感,及时到医院就医,同时定期测量高血压,观察高血压控制情况,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④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对两组患者进行管理1年后,对血压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复查血压,并观察患者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患者对高血压防控知识知晓率,高血压防控知识主要包括正常血压值、高血压危险因素、危害,通过改善生活可控制高血压,35岁以上人群需要每年检测血压、饮食结构、肥胖标准、成人每日摄入油量、食盐量及运动心率等,问卷按百分制,答题分数80分以上为合格。
1.3 疗效判定
根据相关规定对患者高血压标准进行评定,将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显效:至少9个月患者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有效:全年6~9个月患者血压达到上述标准。无效:全年≤6个月患者血压达到上述标准,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大于对照组64.4%,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管理过程中出现1例脑卒中、1例中风、1例肾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在管理干预中出现4例脑卒中、2例肾衰竭、5例中风.经治疗后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4%,死亡率为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 3,P<0.05)。
2.3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实验组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调查合格率为88.9%(40/45),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调查合格率为55.6%(25/4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4 7,P<0.05)。
3 讨论
3.1 高血压分类管理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推进,高血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该病能影响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同时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引发死亡[3-4],严重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单纯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干预。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取得相对更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之一是具有高血压知识知晓率(88.9%),其对疏导患者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工作,从而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高血压知识宣传及防控成果并不令人满意,人们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仍然较低,部分患者对高血压态度仍然存在较多误区,如认识不到高血压危害,拒绝药物治疗[5];害怕服药产生药物依赖等而不愿意服药治疗等;而老年患者记忆力等易出现减退,因此药物服用依从性更差,耽搁高血压的控制及治疗,因此,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宣传及防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社区高血压管理是高血压防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进行宣传及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高血压知识掌握率,提高人们控制高血压的自觉性,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社区医院可通过印制宣传册、定期举行讲座、一对一宣传、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6],然而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在人性化上较有欠缺,在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治疗和管理方法,从而导致血压控制率下降,这就提示我们在高血压的管理上,可以针对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实行分类管理,从而实现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3.2 高血压分类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健康指标的影响
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知识掌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实行分类管理有助于提高居民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有效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患者死亡,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1]胡秋平,戈海珍.社区三级管理控制高血压及并发症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03,2(7):40-41.
[2]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
[3]李建清.常熟市高血压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7(6):408-410.
[4]刘国仗.重视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9(4):193.
[5]李元召,祝丽芳,毛献锋,等.某社区高血压分类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12):599-601.
[6]王军秀,丁锐,徐华,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类管理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09,7(2):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