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缺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3-12-08李旭春
李旭春
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理医疗安全,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较为有限的医院来说,病人的身份识别仅仅依赖规范的人工核对程序,存在不确定性及医疗安全隐患。为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减少治疗护理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错误,我院开展身份识别缺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并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病人539例,男337例,女212例。平均年龄(35.62±15.39)岁。外伤至入院时间平均约(9.59±1.56)h。2010年12月开展护理安全用药风险管理,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实施前218例和实施后321例,实施前给予常规护理,实施后总结病人身份识别风险种类,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两组病人在性别构成、年龄和外伤至入院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组织脊柱外科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病人身份识别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根据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标准和制度进行风险控制。
1.2.1 加强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的业务学习 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缺陷是指病人身份识别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符合规范的确认病人身份的方法,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将规范确认病人身份的方法编制成册,定期组织脊柱外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相关知识列入科室每月业务学习计划,通过小讲课和早会提问等形式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加强对新入院护理人员的强化培训。同时,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加强大家对身份识别安全意识淡薄的教育与培训。
1.2.2 规范护理人员给药前操作 为确保给药前身份识别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在病人的床尾统一设置输液巡视卡,同时,用机打方式制作各类护理给药治疗卡。对脊柱外科住院病人身份识别采用住院号作为其唯一有效标识,输液巡视卡和给药治疗卡上均显示病人住院号信息,实行三禁止原则:(1)禁止护理人员采用手抄治疗卡。(2)禁止护理人员在非抢救状态下执行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3)禁止护理人员在无治疗卡状态下执行各项给药操作。
1.2.3 设置温馨提醒 在护理人员办公场所、护理操作治疗车和病人床头设置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温馨提醒:“身份核对要记牢,一看二叫三问是法宝”、“眼到口到耳朵到,身份核对才牢靠”等简单且易记的提醒标识。建立病人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安全目标专项负责人制度,负责人由科室工作时间8年以上且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由科内护理人员无记名投票选出,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安全目标专项负责人必须每月定期监控检查并反馈提醒。
1.2.4 改进床头卡 病人入住后床头卡信息采用机打方式,与医院信息科进行沟通协作,床头卡以2号黑体字突出姓名和住院号2项重要信息,其他相关信息则宋体4号字。床头卡的位置选择在护理人员站立直视状态下即可看清床头卡信息为准。机打的床头卡避免了护理人员手写病人住院相关信息模糊的缺点,确保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的顺利进行。
1.2.5 标准固化与持续改进 科室制定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流程图,将写床头卡信息改为打印床头卡信息,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由核对病人床头卡或腕带信息改进为操作时持瓶签和治疗卡与床头卡或腕带信息的双向确认。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将得到一直认可的护理措施在科室内部形成规范并确保其落实到位。同时,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安全目标专项负责人每季度在科内反馈监控结果,科室护士长则不定期抽查制度落实和职责完成情况,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病人给药前身份识别缺陷率;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病人给药前身份识别缺陷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在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前做好病人身份识别工作是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病人护理医疗安全和防止护理差错发生的最基本措施之一[1-3]。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说明任何一项医疗措施出现差错均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4,5]。既往给药前的病人身份识别仅仅依赖规范的人工核对程序,存在更多的护理风险,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和波动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病人对医疗工作提出的需求,医院也对各项医疗工作进行改进。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医疗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理医疗安全[6],但是,信息化发展基础较为有限的医院病人的身份识别仅仅依赖规范的人工核对程序,存在不确定性,带来医疗安全隐患。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给药前身份识别实施后缺陷率明显低于实施前,而实施后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这与以下因素有关:(1)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对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风险重视程度,护理人员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找出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规范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护理过程中的行为,减少了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缺陷率。(2)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加强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病人及其家属对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得到病人及其家属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增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断寻找病人给药前身份识别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总结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和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 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病人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2-54.
[2] 缪 滔,褚江洪,王赛君.六西格玛管理降低门诊静脉输液滴速缺陷的实践[J].中国医院,2010,14(6):63 -65.
[3] 吴伟仙,郑秀云,谢红燕,等.缩短出院病人离院等待时间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25 -926.
[4] 林菊英主编.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5] Johnstone MJ,Kanitsaki O.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patient safety education for nurses:a critique[J].NursNurse Educ Today,2007,27(3):185 -191.
[6] 张巧娥,刘 懿,周丽萍.急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