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五邑民俗“荷塘纱龙”的传承

2013-12-07谢冬兴姚正国王建文

关键词:舞龙荷塘民俗

谢冬兴,姚正国,王建文

(1.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830;2.五邑大学 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00)

浅谈五邑民俗“荷塘纱龙”的传承

谢冬兴1,姚正国1,王建文2

(1.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830;2.五邑大学 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00)

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充分挖掘荷塘纱龙的历史渊源、特征及自然传承谱系;荷塘纱龙具有历史悠久、制龙工艺精致、舞龙技艺精湛、表演历程闪耀等特征;在新形式下,尝试竞技化道路、制定舞龙会演机制,创新表演形式、民间师徒式传授方式与主流教育方式结合等,为荷塘沙龙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另外,对荷塘纱龙文化、经济、维系功能以及文化媒体效应的充分利用,也是荷塘纱龙积极的传承形式。

民俗;荷塘纱龙;五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民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与习惯[1],是世代传袭下来,具有相对稳定形式,且在现实生活中继续有影响的事象[2],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广东江门市所辖的新会、鹤山、恩平、开平、台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华侨,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五邑历经秦汉两晋、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蕴育了丰厚的历史人文习俗。五邑区域文化秉承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吸纳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充分体现出务实和聪颖特征。舞龙习俗(有纱龙、蕉树龙、禾草龙、火龙等)就是众多五邑民俗中的一朵奇葩。以制作工艺精湛,表演花式多、难度大享誉国内外的荷塘篁湾纱龙,更是艺术价值独特,被誉为“广东第一龙”。 1996年、2000年荷塘镇先后被授予“广东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在荷塘镇相关文化部门努力下,荷塘纱龙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1)。新时期,全球化加剧了民族传统体育等弱势文化的消亡,许多民俗文化面临着濒危生存的严峻局面。在广东城市化的过程中,荷塘镇年轻的青壮年外出工作、生活的人逐年增多,舞龙活动开展愈发困难,荷塘纱龙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一、荷塘纱龙的历史渊源与特征

(一)历史渊源

表1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舞蹈·龙舞项目

注:根据国务院2008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制,项目名称与申报地区或单位名称顺序一一对应。

蓬江区荷塘镇位于广东江门市东北部,是西江主航道下游的江心岛,常住人口4.3余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近4万人,是一个历史悠久、富饶美丽的侨乡。荷塘纱龙就是起源于荷塘篁湾古老的乡间艺术。据村志记载,篁湾早在宋代便有舞龙祈雨仪式,当时舞龙制作工艺较为粗糙、简单,材料也是以竹及农作物杆等为主。到了明代,在四川当候补县官的篁湾举人李唐佐将本地硕大的“游龙”和四川小巧玲珑的“彩龙”相结合,扎成“纱龙灯”,并创造出以珠引龙——“龙吐珠” 的特色。时至今日,荷塘纱龙历时数百年,屡经修善,方成就其融合古今中外各种舞龙的长处,创造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荷塘传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荷塘文化的载体,荷塘纱龙蕴含着荷塘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涉及到荷塘人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节日庆典、礼仪风俗等方方面面。

(二)荷塘纱龙的特征

1.制龙工艺精致

荷塘纱龙以其精美精巧的制龙工艺享誉岭南。荷塘纱龙的龙身骨架以竹篾、木板、钢丝等材料扎成,既结实又轻便;龙衣则选择特有的轻纱,用金钱片式的红、黄绸贴于龙身为鳞,以镶嵌红、绿绸作裙,整个龙体贴金绘彩、玲珑剔透、逼真传神。尤其是龙体内设置安放防风防滴的蜡烛螺丝装置,在舞龙时,点燃蜡烛,整条龙通彻透亮,玲珑圆活,犹如活生生的金色巨龙,造型优美逼真,堪称民间制龙工艺一绝,极富舞龙艺术的工艺价值。

2.舞龙技艺精湛

荷塘纱龙拥有一整套以武术为功底,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分平面与立体两式的龙舞套路,形成了程式化和开放性的龙舞语汇体系。荷塘纱龙将武术与舞龙相结合,融游艺、竞技、娱乐于一炉,使龙舞成为强身健体和自娱娱人的群众性活动。荷塘纱龙表演形式的灵活性与表演历程展现出广场艺术与舞台艺术有机结合。而“点睛”与“龙上水”仪式是舞龙仪式与龙舞的特殊艺术造型结合,体现出纱龙舞的民俗性与新奇性。荷塘纱龙舞套路丰富(花式20余种),立体式(反脊、梅花桩、跳龙等)的“点”与平面式(拜神、团龙、走之字等)的“线”有机结合,步法(小跑步、古典错步、弓箭步等)稳健轻盈,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在舞龙过程中,每轮26人,轮番上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多次换蜡烛而舞蹈不停,龙体内蜡烛不灭,整套龙舞1小时左右,成为享誉岭南的舞龙绝技。

3.表演历程闪耀

新中国成立前荷塘纱龙多次赴港、澳表演:1918年赴澳门表演;1923年参与“双十”节广州两广民间龙狮大会演,取得会演最高荣誉奖;1924年参与上海民间艺术会演大巡游;1931年赴香港为英皇加冕仪式演出等。建国后,荷塘纱龙参与了众多重大庆典:1959年参与广州建国十周年大庆;1967年参与广东民间工艺展览演出;1987、1988年两次参与广东民间艺术欢乐节;2004年参与2004侨乡旅游节,获最佳表演奖;2005年参与广东国际旅游节民间艺术汇演,获金奖;2011年参与首届“岭南风情”农民文艺汇演大赛获金奖等。

二、荷塘纱龙的自然传承谱

民俗运动传承可分为自然性传承和社会性传承两种形式。自然传承是指在没有外界社会性力量干预前提下,依赖个体行为的自然性传承延续。“口传身教”、“言传心授”是最典型的自然传承表现形式。据地方有关史料的记载,荷塘纱龙的自然传承谱系,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其创始人为北宋李师道。随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荷塘纱龙在李姓氏家族共传承十四代(如表2)。荷塘纱龙数百年传承不断,归功于篁湾李氏宗族式的管理模式。纵观荷塘纱龙十四代传承历史中,对纱龙有代表性影响的带珠人(继承人)主要有4个:一是纱龙的创始人李师道;二是明代,李唐佐引进四川“彩龙”技术,与本地“游龙”相结合,制成“纱龙灯”,开创了荷塘纱龙的历史;三是20世纪20年代,李育颖引进日本北能舞龙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荷塘纱龙的制作技术,创造了龙体内点蜡烛的特技,赋予荷塘纱龙新的生命;四是第十四代传承人李柏良进一步改进荷塘纱龙的制作材料,尝试用不锈钢取代竹木以制作龙身骨架,较之以前的纱龙更为结实、轻便。

表2 “荷塘纱龙”李姓氏十四代传承谱系

注:信息来源于“荷塘纱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表示未可考。

三、荷塘纱龙的传承

(一)荷塘纱龙传承新思路

1.竞技化道路的尝试

竞技性是民俗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竞技性往往与娱乐性相结合成为传统体育得以传承的主要动力。民俗体育竞技化的研究核心即是评价体系的建立[3]。我国民俗舞龙运动的竞技化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1994年5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统筹下,第一届全国舞龙邀请赛在福州举行,施行了我国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标志着民俗舞龙运动从民间走上竞技化道路。随后,1995年国际舞龙规则出台,并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舞龙赛,将舞龙运动推向国际化。1996年舞龙运动首次进入全国农民运动会,为舞龙运动又增添除全国少数名族运动会以外的又一重要竞技化平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主要是以竞技项目为龙头或有竞技规则的健身、娱乐项目带动民族体育全面发展[4]。荷塘纱龙号称“广东第一龙”不但制作精巧,同时具有完整而复杂的舞技体系、步法和套路,由简到繁,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竞技化特征。研究荷塘纱龙的竞技化,将荷塘纱龙推上全国,乃至世界,有利于荷塘纱龙在新时期的转型与演化。

2.制定舞龙会演机制,创新表演形式

与舞龙竞技化评价体系构建相比较,荷塘纱龙表演形式更具可操作性。现有的荷塘纱龙舞台与广场表演,呈现零散状态,缺乏连续性与制度性;而表演、娱乐又是荷塘纱龙传承以及民间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地方政府、文体主管部门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主导和制定五邑地区舞龙会演机制,采用一年一次或者两年一次举办周期,使得纱龙及其他舞龙运动开展规律化,这也能为荷塘纱龙这一民俗运动传承提供有利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传统舞龙运动在保持其核心文化内核的原生态前提下,创新应遵循原生态、可持续性与物质性原则。传承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表演形式也可呈现一定的开放性,以当今社会生活与人们思想感情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舞龙运动缘起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结构社会,现场观看与观摩成为体力劳动者参与娱乐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智能化程度及脑力劳动比例增大,工作之余,人们精力大量消耗而体力过剩的矛盾日渐显露,所以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运动的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对带有浓厚文化底蕴与神秘色彩的民俗运动。因此,对类似舞龙运动这类表现性强、可操作性的民俗运动,可以开发出人们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运动形式,这本身对民俗运动也是一种传承与创新。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妇女在观念、性别平等、受教育平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女性身体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5],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女性群体参与民俗体育权力得到保障,以前不能参与的运动项目现在反而女性参与更加频繁和活跃[6]。从自然传承谱系可以看出荷塘纱龙表现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宗族管理特点。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分析,这一传承形式与思想不利于荷塘纱龙的发展。创新荷塘纱龙表演,鼓励女性参与,营造荷塘纱龙可持续发展空间。荷塘纱龙有着辉煌的表演历程,其娱乐性与观赏性得到世人称赞。在当今新文化环境下,从舞龙文化、形式、艺术表现、基本动作与技术等方面去创新,使得荷塘纱龙运动符合时代的发展。

3.民间师徒式传授方式与院校主流教育方式相结合

荷塘纱龙源于农耕文明时期,其传承方式是师徒式的口传心授。这种传授方式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保持了纱龙舞技的正统性,也符合“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思想。但是,从荷塘纱龙的自然传承谱系发现每一代带珠人多是民间艺人所继承,其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即使有精湛舞龙技术,却也无法上升到文字记载的层面,于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导致有些舞龙花式的失传。现代社会结构的更迭,人们文化生活需求随之变迁,以及西方节庆文化的冲击,使得庙会、节庆与庆典等传统体育传承环境大大萎缩。荷塘纱龙狭隘的自然传承方式,不利于这一传统舞龙运动的发展。学校等主流教育机构拥有专职体育师资队伍、学生群体与体育授课时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入教育机构是传承与开发的有效途径。将学校主流教育形式与民间非主流的传统传授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民间舞龙传人在学校身份得以认同,并努力使其技艺与理论精华能登三尺之堂;另一方,加强师范、体育院校毕业体育教师,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磨与熏陶,减少竞技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荷塘镇纱龙总会将纱龙小型化,并在篁湾中、小学与幼儿园开展舞龙技艺培训,为荷塘纱龙传承培养新力军。

(二)荷塘纱龙的充分利用

1.利用荷塘纱龙的文化功能

文化空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传承环境,具有时空二维性,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场所[7]。随着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尘封多年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再次被追崇,广大农村的传统节日、庙会等民间活动不断被唤醒。在农村传统节庆时举行民俗体育活动,既能够实现参与的广泛性,还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节庆性流动现状。农村节庆体育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征,给农民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增强群体归属感。节庆体育活动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得以有效开展的突破口[8]。农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但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并指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而且增加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费群数量,并且保护了一批优秀体育传统文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俗体育的生存困境[9]。荷塘纱龙这一纯集体性运动,不但是岭南文化的优秀部分,更承载着五邑侨乡文化的精髓,它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归属、一个文化的焦点。说起荷塘纱龙,五邑人,特别是荷塘人,都会为之振奋,都愿意为这一文化传承贡献微薄之力。利用荷塘纱龙的文化承载,做大节庆体育活动,有利于满足群众参与情感需求,增强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并传承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2.利用荷塘纱龙的经济功能

对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宣传与弘扬民俗文化遗产,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给传承人及相关团体,为传承工作持续开展提供条件。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核原生态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形式与途径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两方互惠[10]。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商业化开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荷塘纱龙为例,可以采用下述几种形式的开发:一是结合博物馆、档案馆在遗产地进行原生态的开发,以历代纱龙实物展为主,尊重历史原创性;二是开发纱龙系列的小工艺品,如泥塑、木雕、年画、竹编品、传统玩具等,以工艺品荷载侨乡文化;三是五邑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纱龙文化精粹产品和情感性旅游产品,以亲身体验形式感受纱龙文化;四是完善纱龙文化与制作,使得纱龙表演更具灵活性,既上得了舞台,也下得了广场、乡间,增加纱龙表演出场机会,形成纱龙表演文化的竞争力。

3.利用荷塘纱龙的维系功能

民俗体育的族群维系功能巨大而稳定,不同族群、地域的民俗体育事象,由不同的语言、形式、符号及信仰所支持[11]。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当那些背井离乡,成为“异客”的人们,在离开生养自己的乡土地域,这种故乡与属地文化的标志和认同的明显的突现起来,他们对于祖国、故土的观念很容易浓缩到最为表象的民俗运动中去。荷塘纱龙富有岭南侨乡文化特质,已经成为连结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荷塘纱龙对于研究五邑华侨历史,具有其特殊价值。

4.利用荷塘纱龙文化的媒体效应

民俗遗产多是口头文化的产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然传承为主要途径,传承双方都必须同时在场,在传播过程中彼此互动[12],类似于“面授”形式。信息化媒体传播方式为民俗活动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平台,创造出新的机遇。电影、电视媒体、网络多媒体在传播符号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以声情并茂的叙述将情感融入情节、故事、视频信息中,比乏味的文字更富有感情色彩[13]。近年来,国内影视与新闻媒体界结合区域民俗文化遗产为背景的作品越来越多,这对民俗遗产的宣传、文化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14]。《让子弹飞》是2010年国内上映的一部华语电影,获得第十五届华语最佳影片奖。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取景地——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以中西交融的传奇年代为背景的《让子弹飞》选择了广东开平的碉楼群落作为外景拍摄地,其中就包括了马降龙碉楼群和自力村碉楼群。《让子弹飞》的上映,使得代表侨乡文化的碉楼,再次成为国人论及的焦点,而以碉楼为主的粤西旅游线路也受到热推。随着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纱龙节庆活动、华人嘉年华等五邑文化活动的现场直播报道,使得荷塘纱龙走向海内外。

[1] 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51.

[2]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3:6.

[3] 段辉涛. 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8):90-92.

[4] 时殿辉.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起源与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2011,32(3):141-144.

[5] 张秀华.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J].哲学研究,2011(5):55-60.

[6] 谢雪峰,刘俊梅,李芳,等.土家族“跳丧”文化传承与转型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学,2011,31(7):17-22,72.

[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2.

[8] 王进.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7,14(7):36-38.

[9] 曾静.节俗演变中的两性平衡——以春节之“灶祭”和“元宵”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62-66.

[10] 张德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26-28.

[11] 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24-28.

[12] 楼圆玲.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 种莉莉,孙晋海.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76-79.

[14] 陈萍萍. 体验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声景营构[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3-67.

责任编辑:毛正天

2012-06-10

2011年广东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1C41)。

谢冬兴(1979- ),男,湖南邵阳人,主要研究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

C95

A

1004-941(2013)05-0143-04

猜你喜欢

舞龙荷塘民俗
冬季民俗节
小荷塘
舞龙
热闹的荷塘
民俗中的“牛”
荷塘
民俗节
中秋舞龙
荷塘三记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