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2013-12-07周爱萍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周爱萍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护理部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开展,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为探讨早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8~84岁,最小者58岁,平均66岁。股骨颈骨折15例,骨性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术后住院时间最长40天,最短15天,平均22天。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术前合并症等方面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活动的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预防性护理手段;(1)术前认知指导: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主要针对曾患有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①讲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有关知识,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以便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劝导患者戒烟,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瘦肉等,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指导患者多饮水,从右向左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②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下肢锻炼方法:踝关节背屈伸直膝关节,紧绷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紧绷再放松,以此循环10分钟,每日锻炼30分钟,此为肌肉等长收缩法。还要进行肌肉等张收缩:直腿抬高,小范围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踢腿练习。床上直腿抬高时,足跟离床20cm,抬起后停留5~10秒后放下,如此反复30~50下/次。(2)术后预防措施:①术后第1天,抬高患肢30度,以便于静脉血液回流。②术后第1天,被动按摩小腿部肌肉,进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每小时1~2次。③指导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运动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④指导深呼吸,每2小时5~10次。⑤每2~3小时协助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⑥术后第2~3天加强腿部肌肉等长和等张收缩运动及关节屈伸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30分钟。⑦根据病情可床上坐起每日3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同时进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循序渐进,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⑧术后5~6天病情稳定后,可在搀扶下离床功能锻炼。

1.2.2 评价方法。症状和体征:突发下肢肿胀、疼痛。大腿内侧及腹股沟等处压痛,浅静脉明显充盈,深静脉行径压痛等可确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者超声显示静脉管壁增厚、毛糙、血流减慢的现象,管腔内可见实性中等回声,彩色血液局部充盈缺损。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照组15例病例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4例,占5%,两组比较(χ2>3.84,P <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严重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已得到骨科同行的肯定,但其术后下肢将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可达48% ~61%,约64%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2]。只有术后对高危人群仔细观察,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可以导致肺栓塞,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或可造成血栓后综合症长期影响生活质量。术前指导饮食,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多食水果、蔬菜,可以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加强对曾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通过术前与患者的有效交流,增强其对手术知识的认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高凝固性增加[3]。髋部损伤者多属高龄,长期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使血液处于高凝固状态,同时髋部损伤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缓滞状态[2~5]。此外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下肢过度牵拉和旋转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均可使临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增大。腿部肌肉尤其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常在术后1~15天,高峰期为术后1~7天,17~24天后很少发生[2],因此术后定时更换卧位,早起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运动及关节屈伸运动,被动按摩患肢小腿肌肉,抬高患肢等,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血流缓慢,从而有效的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表1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发生率差异显著(χ2>3.84,P<0.05),提示早期采取系统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1]段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

[2]查振刚,藏学慧,姚 平,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及危险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5,43(8):511

[3]张 强.外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

[4]赵勤珍,井坤娟,刘景红,等.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17(1):1311

[5]唐国元.人工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护理研究,2004,18(15):1327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