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区域化实践模式
——基于苏南探索的案例分析
2013-12-07程勉中
□程勉中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区域化实践模式
——基于苏南探索的案例分析
□程勉中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苏南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区域化实践模式探索中,从党建理念、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上形成了创新优势,并在拓展空间布局、整合党建资源、消除薄弱环节、促进融合提高、共建活动载体、发挥党员作用、完善运行机制、实现整体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实践成效。但在探索中仍存在制约因素和深层次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
苏南;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区域化;实践模式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着眼于城乡基层党建全局,通盘谋划,统一部署,以大党建的观念和方法加以推进。苏南各地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理念下探索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成为苏南基层党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切入点。本文试结合张家港和常州的党建实践案例作一比较分析。
一、立足于基层服务的区域化实践模式新探索
当前,城乡社会的公共需求正在朝着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党建工作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下群体公共利益的需要,党组织要拓展其工作空间以及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就需要创新组织结构的支撑。党为实现对社会的领导必须完善组织形式的社会化转型。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流动的社会形态下,探索一种不同于传统单位制的组织结构,建立起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区域化党建的产生可以视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生活领域巨大变化的一个产物。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充分的民意反映、利益协调和政治整合,是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原有单位制党组织模式难以应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与社会的共同利益在区域化党建层面上得以协调发展。
(一)两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实践模式创新思路
与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重大转变相适应,苏南的张家港市和常州市天宁区对于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的新探索,体现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优势。
张家港市是江苏省首批“小康”达标县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开创出著名的“张家港精神”,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标兵。张家港市于2008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区域、大党建”的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并全面推进试点工作。所谓“小区域”,就是科学规划,在一定区域内(例如镇、街道、开发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整合村、社区、企业等不同领域的党组织资源,放大优秀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党组织的优化整合;所谓“大党建”,就是对党群工作部门实施目标考核、阵地资源、人才队伍、党群活动、体制机制“五个统筹”,对辖区内党建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有效整合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群团部门的工作资源,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所有职能部门,上下左右配合协调、相互统一的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常州市天宁区探索的是一种不同于张家港的具有城市社区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天宁区位于常州市区中部,为市区的重要交通门户。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单位制解体,公共性事务进入社区,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大量涌现,使原来党的组织系统的控制力削弱,出现了许多空白和盲区。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城市社区加强党建工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课题。2007 年开始,天宁区在下属的天宁街道试点了社区党建的区域化模式——“1+3”模式。[1]所谓“1”,就是1个街道党工委,所谓“3”,就是街道党工委下属的行政党组、居民区综合党委和工商业联合党委3个区域性党组织。
(二)探索中形成的四个创新优势
张家港市和常州市天宁区在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的探索中,重点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党建理念。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着眼于党建工作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将区域内所有党组织整合起来,提高党员对党内生活的参与度,同时凝聚组织、纪检、宣传和群团部门等党建责任部门的力量,实现区域内组织统筹与党建力量统筹相结合,组织功能建设与作用发挥相结合,增强党组织内部活力与优化党组织外部生态相结合;二是创新组织形式。突破党的组织设置条块界限,较好地实现了有机融合,整体提升。按照“单位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逐步打破区域各党组织的条块或行业界限,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建立区域党委或党总支,实现对所辖各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促进区域党群组织、队伍、场所、经费和活动等党建要素有效融合。同时,在各个层级形成上下贯通的党群工作领导机制,拓展和支撑了党建工作的领域。张家港已在全市划分了112个党建区域,覆盖党组织927个,覆盖党员3.6万多名、占该市党员数的60%。建立了26个区域联合党委、29个区域党总支,形成了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并推行网格化管理,根据党组织设置和人口规模等,全市农村、社区共划分1313个一级网格、6621个二级网格,畅通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实现了对区域内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和辖区党员的有效管理;[2]三是创新活动方式。突破党组织活动的体内运行格局,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统一,联合开放。依托区域内优势党组织,建立高标准党员服务中心,由各党组织轮流牵头组织区域党建活动,张家港市各区域年均综合性党建活动超过12次,党员参与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党建活动载体设施从党组织内部循环转向体外开放,增强了党员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创新工作机制。突破党建资源封闭分散状态,较好地实现了有机整合,共建共赢。统筹各党建责任部门的力量,整合党群部门的组织资源,建立健全“大党建”工作体系,推动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3]
二、区域化实践模式的结构特点分析
(一)张家港市“小区域、大党建”实践模式结构
张家港市“小区域、大党建”的实践模式结构,分为“1+X”和“N+5”两个主要部分。(图1)
图1 张家港市“小区域、大党建”实践模式结构
(1)“1+X”模式,即优势带动模式。“1”代表一定区域内具备党建资源优势、群众基础优势的优秀党组织,是区域党建中的优质资源,它可以是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村、社区、专业协会的基层党组织,也可以是外资认同的企业党组织,“X”代表区域内所驻的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优势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地整合一定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畅通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式由单一型、条线型向复合式、网格化转变。这种结构比较形象地理解就是所谓的“小区域”。
与“1+X”模式共存的是“1+1”模式,即城乡互动模式。张家港通过“1+1”城乡互动模式,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机关部门、城市社区和国有企业等党组织与农村、非公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进行“1+1”结对共建,促进党建工作由城乡分割向互动并进转变。“1+1”式的结对共建是以往统筹共建最常见的形式,这种联系是单向的、简单的,但在两“1”对接中也突出了针对性、需求性的特征,其核心在于向“1+X”模式转化。依据“小区域、大党建”系统全面的考虑,缺什么帮什么,并在增强被帮扶组织的内生力的同时,使其逐步融入“1+X”区域党建模式中。
(2)“N+5”模式,即部门联动模式。“N”代表所有党群工作部门,“5”代表五个统筹,即统筹目标考核、统筹阵地资源、统筹人才队伍、统筹党群活动、统筹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整合党建工作部门资源,运用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力量,完善党群共建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由孤军作战,向多方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合力转变。同样,“N+5”模式比较形象地理解就是所谓的“大党建”。
围绕“N”开展的工作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进行纵向梳理。即从工作职能、业务属性、任务特点、活动特性、创新课题、工作载体、网络关系、活动阵地等八个要素,对党群各部门的工作梳理,形成统筹合力;二是开展横向联合。在纵向梳理的基础上,实施部门工作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的集拼与分离。重点在共性工作的集拼上做文章。所谓“共性”指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关、相通、相连,能予以整合的工作板块。将这些板块内容联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一体运作,以达到强化“大党建”的整体力量,将共性工作、重点工作做优做强,以减少部门工作的重叠和相关资源的浪费;三是实行上分下统。上分,即各部门对上实施“分”的体制,分别对接上级口子,各部门在“联搞”活动中,或牵头组织、或参与配合的工作均作为各自部门的工作内容上报,并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各部门的个性工作则按照原有办法不变。下统,指对各部门的工作统一考核,对基层单位党建工作绩效考评由过去各条线分散考评,改为由上对下统一考评,以增强对基层单位党建工作的整体了解和整体考评的力度,帮助基层提高对党建工作宏观把握、全局操作的能力。
围绕“5”开展的工作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党建目标考核。建立区域性共建领导责任制,把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作为辖区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列入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建立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把积极参加统筹共建活动,作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各类评选的重要条件;二是党建阵地资源。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比较规范的党员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并且阵地的学习、教育和服务等功能齐全、实用;三是党建人才队伍。明确落实区域党建负责人、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具体工作人员,形成“大党建”工作队伍网络,培养一批有党建工作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系统性思维、系统性管理的“双基双系型”党建工作者;四是统筹党群活动。结合常规性党建业务,根据区域特点和区域内党组织的实际,设计组织区域化党建的主题特色活动,区域内各类党组织自主申报年度党建活动计划,由牵头党组织召集进行集中商议、统筹安排,最终形成区域内年度党建活动实施方案;五是统筹体制机制。通过整合党建责任部门资源,完善党群共建机制,形成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实现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党建管理体系。
(二)常州天宁区“1+3”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结构
常州天宁区社区党建的区域化模式也称为“1+3”模式,“1”,是指1个街道党工委,“3”包括街道党工委下属的行政党组、居民区综合党委和工商业联合党委3个区域性党组织。(图2)
图2 常州天宁区“1+3”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结构
1.行政党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领导、协调社区内行政组织。其工作重点,一是落实和执行街道党工委的决议、决定,支持和保证社区行政组织依法履行职责和职能;二是围绕社区建设总目标和网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整合社区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社区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三是加强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综合协调,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合力;四是协调社区管理和综合执法中的有关重大事项,落实街道党工委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和工作要求,协助街道党工委做好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五是组织协调社区行政组织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2.居民区综合党委。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党委,具体负责领导、指导居民区党的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统筹居民区党的工作,对涉及居民区的重要工作进行必要的综合、协调,组织党员和群众参加社区建设;二是领导居民区党组织建设,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设置,负责居民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和指导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按照街道党工委授权,做好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工作;三是整合社区资源,做好服务居民群众的工作。通过居民区党组织和党员,了解社情民意,反映党员和居民群众对社区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加强居民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居民区其他组织建设,理顺各类组织关系,支持居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五是积极调动、发挥党员和居民群众骨干的作用,发展和培育志愿者队伍,充实居民区工作力量。
(3)工商业联合党委。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党委,负责领导、指导、协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领导所属“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二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为“两新”组织服务;三是指导、协调“两新”组织广泛参与社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四是加强所属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领导有组织隶属关系的“两新”组织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团结、凝聚“两新”组织的业主和经营者,发现、培养和推荐“两新”组织中的各类优秀人才。
常州市天宁区在“1+3”模式的探索中,主要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依法建设。区域化党建作为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首先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依法建设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整个工作方向正确,不走弯路;二是资源整合。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必须有效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通过对社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党建共抓、社区共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创;三是协商共建。在实施中,通过共商共谋,将区域内党组织在“1+3”模式的平台上密切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逐步推进。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以纵向的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主,以横向的联系为辅,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群体的意愿和诉求,扎实有序地推进。
三、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优势带动,拓展空间布局,党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共享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是由于撤乡并镇,镇级党组织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层党建管理工作滞后的现象。如张家港市乐余镇有基层支部近140家,一度都划归镇党委直管,面广量大,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在推行“小区域、大党建”模式中,通过拓展基层党建空间布局,党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共享。[4]全镇的基层支部被划分为5个“小区域”,并选择具有优势的党组织为牵头单位。兆丰办事处由原来的镇撤并而来,企业多,居民多,该镇发挥兆丰办事处党总支的资源优势,将周边的村、社区、机关单位和11家非公企业组成一个“小区域”,使区域内不同类型党组织,尤其是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人才、阵地、资金等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既改善了一批优势党组织包括部分规模企业党建活动阵地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又解决了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党员活动阵地的难题。
优势带动的拓展效应在张家港市“小区域、大党建”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X”模式中,“1”的作用十分重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张家港市在“1+X”模式中对“1”的选择标准,不仅要经济好,更要党建基础好,有很强的党建辐射力,是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如骏马集团是杨舍镇的龙头企业之一,更是乘航片区的核心企业,对整个区域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和影响作用。作为区域“党建引擎”的骏马集团党委位居顶端,“拉动”乘航社区党支部、双鹿村党总支、乘航小学党支部及乘航派出所党支部等“五驾马车”。这些党组织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地位平等,骏马集团负责统筹乘航辖区内5个单位的党建活动,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并切实带动大家实施。另一家处于领头拉动“小区域”党建位置上的德丰公司,覆盖了公司所在长江路上所有的单位,包括社区、学校和企业。该公司党组织与地方的联系更紧密,在组织设置上有很大突破,即把社区支部直接划归公司党委,并负担部分社区建设活动资金,放大了区域内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1”与“X”的关系,可以是紧密型的上下级关系,也可以是横向平行的组织关系,关键是“1”要起好带头示范和互动促进作用。“1”和“X”结合的模式也不搞一刀切,可以是多层次组合的综合形态,比如有的区域有两个并驾齐驱的优势党组织,这样的“双核”驱动,在本质上依然符合“1+X”的精神。
(二)灵活设置,消除薄弱环节,促进基层党组织互融互促和共同提高
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以往各类党组织之间往往是一墙相隔互不往来。区域化党建模式加强了区域内各村、社区、站、所以及企业党组织之间的融合交流。如在张家港“小区域、大党建”模式的发源地金港镇,将原来的“企业带社区”模式进一步扩大,除了原来管辖的德丰社区,又将周边的学校、几家中小企业一并纳入德丰公司党委,组建了范围更大的“小区域”,实现了区域内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和谐环境,企业和社区成为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张家港市在“小区域”的划分上并不搞一刀切,而是按照“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来灵活构建,“小区域”有地块型、有行业型、有产业链条型等不同构建形式。例如,在杨舍镇,以江苏骏马集团党委为龙头,带动区域内村、社区、学校、派出所等11家单位参与,凸显骏马集团在区域内的“红色引擎”作用;在南丰镇,以振兴社区为中心,将工业开发区、部分市镇单位、学校等14家单位纳入区域范围,设立振兴区域党总支,统一党员教育管理和开展活动;在锦丰镇,以联兴村党总支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非公企业、站、所、边防检查站等16家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上述三类“小区域”,分别以村、工业集中区、社区等为龙头,形成具有不同个性和特色的“1+X”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
常州市天宁区的“1+3”模式,突破了单位建党的条框制约,通过灵活设置,致力于打造居民党员的互助平台、非公企业的交流平台、区域内党员的沟通平台、党员发挥作用的展示平台,有效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街道党工委之下按照社区行政组织、驻区单位、居民区三条线,理顺组织设置,将区域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居民区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分类划片归入不同的党组织管理,使街道党工委以组织纽带实现了对居民区和驻区单位的领导,并形成了组织网络关系,有利于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向社区各个领域的全覆盖,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了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
(三)品牌引领,共建活动载体,党员作用发挥和党组织影响力明显增强
苏南各地十分重视共建区域党建活动载体的重要作用,区域内各成员单位集思广益、共同策划,通过轮流牵头联办活动,解决了以往不少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党组织活动较少、内容单一的难题,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明显增强。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杨舍镇51个行政村、53个社区共形成24个“小区域”,通过发挥“区域共建”优势,加大投入,已建成10个一区多村、村区合一的村史馆、党史馆,建成28个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并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双学”目标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和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形成贴近实际、运转有序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载体。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张家港市通过加强区域化党建的品牌引领,开展“共产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在职党员社区周末服务日、党员专家志愿者网上服务等活动,增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效。全市形成1275个党员志愿者团队服务在基层、327个党员先锋团队奉献在岗位、1228个党员中心户活跃在一线的生动局面,培育了“振兴党员义工”等50多个优秀品牌。
常州市天宁区运用“集约利用、共建共抓”的统筹理念,通过全方位整合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的资源力量,打造党建活动载体,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党员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并顺应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流动党员动态参与的活动载体平台,初步形成零散党员有管理归属、流动党员有组织关心的局面,提高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通过共建区域党建活动载体,还有效克服了非公企业党建对业主的过分依赖,有利于非公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站在工作制高点上,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和行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
(四)制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协调合力,实现党建工作整体提升
张家港市在“小区域、大党建”的实践探索中,突破了城乡党的组织条块分割、党建资源分散、党组织活动体内运行等局限,实现了整体提升,共建共享,联合开放。初步形成了执行力和创新力较强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一套较为科学的基层党建工作指标体系,富有吸引力的党建核心阵地共享机制,以及具有保障力的党建经费筹集与支撑机制。[5]
常州市天宁区围绕“1+3”模式,建立完善了配套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此协调工作,明确关系。其工作制度包括党组(党委)会议制度、工作定期汇报制度、由驻区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调研制度、居民区工作通报协调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居民监督评议制度等。运行机制包括5项主要内容:一是网格管理机制。根据各类组织、人员的分布和区域特点,划分工作网格,以专职党群工作者为骨干力量,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各区域性党组织定期向街道党工委报告工作,接受街道党工委职能部门、有关科室的工作指导。区域性党组织之间经常通报情况,协商工作,形成合力;二是双向服务机制。坚持互利互惠原则,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动员驻区单位与社区组织之间开展双向服务,提升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和谐度;三是结对共建机制。加强工作协调,促进驻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驻区单位与居民区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形成共驻共建的互动机制;四是党群联动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有效整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资源,在信息、项目、服务等方面联动;五是资源支撑机制。整合党的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党费支持为辅助、社会各方支持为补充的资源支撑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上述两种不同的区域化党建实践模式,总体而言特色鲜明,思路多样化,创新性、实效性明显,有着广泛的示范效应。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继续探索去破解。
从常州市天宁区的“1+3”模式来看,在深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制约因素,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其一,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在城市重心下移的同时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事务,处于这一现状中的社区党组织班子,更多地被社区党员和居民看作是政府在社区的延伸,其本身的正确定位问题尚难以解决;其二,社区管理中的条块关系还有待理顺,尽管作了许多探索,但“条块矛盾”依然是制约社区内各个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最大因素;其三,社区党组织建设在完成面上的覆盖后,相应的制度供给、民主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深层次上制约着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区域调控功能。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常州市天宁区正在寻求通过完善社区党委工作模式,化解条块矛盾,整合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民主建设和自治共建水平等应对措施来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
张家港市的“小区域、大党建”实践模式同样还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其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小区域、大党建”创新了组织模式,但区域模块中不同组织存在利益驱动如何解决的深层问题,即如何真正激发内在动力需求,这是组织功能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就解决不了存活率、生长率的问题;二是党务工作并不等同于党建工作,不只是跳出单位模式,还要融入管理起作用,否则是自娱自乐。在“小区域、大党建”组织架构内能否发展党员,能否进行选举,这些问题与现有制度层面存在冲突。如果不能解决,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政治核心作用就难以发挥和体现,这就需要对如何实行双重管理模式深入探索;三是关于“小区域、大党建”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问题,以及与群团组织如何互动的问题、其建设成效如何通过群众满意度来检验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论证。[6]
[1]常州市天宁区委组织部.天宁区试行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www.czdj.gov.cn/dangjianziliao/dywz/2009/0618/6294.shtml.
[2]中共张家港市委组织部.张家港市构建“一平台三体系” 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EB/OL].http://www.zjgdj.gov.cn/News_show.asp?BigClassID=17&SmallClassID=0&ID=1625.2013-01-15.
[3]张家港市区域党建信息平台.“小区域大党建”概念[EB/OL].http://qydj.zjgdj.gov.cn/QYDJ/2011-04-22.
[4]田芝健,方培华.张家港市加强区域党建工作的调查[J].党建研究,2010(8).
[5]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珠母厚度”凝聚党建新格局——张家港探索“小区域、大党建”新模式路径扫描[EB/OL].http://www.jszzb.gov.cn/dt2111111136.asp?DocID=2111128898.2009-08-11.
[6]张家港党建网.基层党建闯新路 城乡统筹舞龙头——张家港“小区域、大党建”研讨会观点综述[EB/OL].http://www.zjgdj.gov.cn/News_show.asp?BigClassID=17&SmallClassID=40&ID=680.2010-07-05.
(责任编辑:徐国栋)
TheRegionalPracticeModelforConstructionofGrass-rootService-orientedPartyOrganizations:ACaseStudyofSouthJiangsu
CHENG Mian-zhong
(SchoolofHumanities,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In exploring the regional practices of constructing grass-root servi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s,South Jiangsu has formed innovative advantages in party building ideas,organizational forms,activity forms and working mechanisms,and has mad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in aspects such as expanding spatial layout,integrating party building resources,eliminating weak points,promoting amalgamation and improvement,jointly establishing activity carriers,playing the roles of CPC members,perfecting the running mechanisms,realizing overall improvement,and so on.However,there are also some constraints and deep-layer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need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party building;grass-root service-oriented party organization;regionalization;practice model
D26
A
1674-0599(2013)05-0103-08
2013-08-15
程勉中(1954—),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具有新苏南模式区域特色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批准号:09BDJ0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