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对省际接边区域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3-10-11罗忠桓
□罗忠桓
(怀化行政学院科研处,湖南 怀化 418000)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东、中、西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是全国的大格局。如果从一个省域来看,则是省会区域、近省会区域、边缘区域这样一个格局。正在崛起的中部、正在开发的西部,即或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省份的省域边缘地区仍是一个省行政区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从总体来看,作为革命老区的省际接边区域至今仍是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他省际接边区域也是落后于省域中心和内地腹地的区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7月下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提出“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并把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地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共11个集中连片区纳入了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这11个集中连片区中,除滇西边境地区全部属于云南省外,其他10个属于省际接边区域,大多属于革命老区,同时,扶贫开发模式从碎片化走向了区域化,标志着省际接边区域治理走进了新的时代。省际接边区域在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及解放区发展中成就其历史的辉煌。研究中国共产党对省际接边区域的利用、建设、发展,对今天省际接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省际接边区域概念的提出
地域和板块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治理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世界排名第三,内地有3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港、澳、台,达到34个。省一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地方的最高行政单位,也由此形成诸多省际接边地区。省际接边区域如何认定?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认定区域大致范围?根据中国行政区历史演变及现状看,省际接边区域的认定仍然需要根据地理、历史、文化与经济等因素,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型、文化同态等是定义省际接边区域范围的重要依据。地理、文化、经济以及是否彼此接壤是划分省际接边区域的主要原则,其中地理原则包括山脉和河流流域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省际接边地区可以界定为省际之间的毗邻地区,是由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的边境地区相交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它不是指省域的边界地区。但在特定的接边区域内,省与省之间不一定彼此都接壤,接壤只是界定的一个依据,主要考虑山川等地理生态及文化的因素。比如我们研究的案例——湘鄂渝黔省际接边地区即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就是这样,其中湖北并未和贵州接边,但同属武陵山地区,因此是一个地理生态与文化区域。同时,接边县域是省际边界区域,不完全等同于省际接边区域,它应包括更大范围的,包括延伸到地级市边域,这缘于它是毗邻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总长52000公里,分布着849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39% 。[1]P129-131一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接壤 4 个省一级行政区,内地最多,靠国界的最少,内蒙古例外,内蒙古与陕西最多,都达到8个。
省际接边区域的自然地理相对复杂。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在于:
(一)多是山川延展地带
巍峨的群山、纵横的河流是省际接边区域的地理地貌特征。中国多数省际边界地区是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宛延曲折的江河山脉走向为依托自然形成的。这首先是满足政治治理和军事防御的需要。边界地区为了减少纷争,中央政府力求将边界设在有自然障碍阻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之处。如湘赣边界以罗霄山、万洋山、井冈山、诸广山为界;河北山西以太行山脉为界;广东、湖南以骑岭为界;湖北、四川以武陵山、大巴山为界;湖北、河南、安徽以大别山、桐柏山为界;江西、福建、浙江以武夷山、仙霞岭为界。这些都是例证。
表1 中国典型的省际接边区域划分图
(二)地形和地势过渡地带
中国地形形态丰富。主要的形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南山(区)北平(原)。地形变换和地势转换地带大都是省域接边区域。从东部平原到西部高原,从南方山区到东北平原亦是如此。
(三)气候转换地带
从气候带的南北分布与东西变化来看,省际接边区域大多处在气候转换地带上。比如湘粤接边地区主要在南岭山脉地区,大兴安岭是东北三省与内蒙的接边区域。“岭南岭北”气候类型大不一样。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对省际接边区域治理的实践
(一)省际接边区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是把工作重心放到城市,坚持“城市中心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在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还是农村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出现了“城市中心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间的斗争。这个分歧或斗争或许是与这些早期党的领袖的成长环境有关。城市长大的基本上赞成城市中心论,当然也不排除与建党之初在城里“革命”的国民党合作经历有关系。1927年的时候毛泽东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在城市中的失败,让毛泽东的眼光开始转向农村:考察报告肯定了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2]P18-22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确切地说是把着力点放到了省际接边地区,走省际接边区域包围省域中心的革命道路。
依靠对省际接边地区的“割据”,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各个根据地“割据”的一小步成了通向革命成功的一大步。因此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可以解读为省际接边区域包围省域中心区域的革命道路。
省际接边区域何以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呢?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的著作中作了如下解释:
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2]P57
显然,省际接边地区具备了上述条件中的第一、四、五项,这里大多自然条件恶劣,山高谷深,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这里“山高皇帝远”,大都是国民党当局三不管的地域,敌人鞭长莫及,是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有了这些条件,就有利于红军发展以及党的建设与根据地建设,即满足了第二、第三项条件。
正是依靠这样的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乘隙而为,不断发展壮大,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夺取了城市。如果说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那么象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这样的省际接边地区则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从上海来到江西瑞金再到达陕北延安,从陕北延安到达河北西柏坡,最后进入北京,建立了新中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城市—乡村—城市”这样一个革命活动路线图。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在省际接边区域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省际接边区域成为了革命摇篮和抗日阵地。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省际接边地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全党的艰苦努力,从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进驻井冈山,到1930年夏,先后创建了大大小小10多块革命根据地,除琼崖、海陆丰和左右江等几块革命根据地处于省域辖区内,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在省际接边地区,如湘赣边界地区、闽浙赣地区、鄂豫皖地区、湘鄂川黔地区、太行山区、陕甘宁边区等等。当年革命者正是利用这些山川和交通不便等便于隐蔽的环境,在这里进行旷日持久的革命斗争,因此,这些贫困山区大都是“革命老区”。
表2 中国共产党在省际接边区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的省际接边地区成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根据地依据协议改称为“边区”,由中共实施地方自治、但接受国民政府管辖。除了琼崖抗日根据地、华南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外,其余抗日根据地大多是在省际接边区域建立起来和发展开来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分布如下表:
表3 中国共产党在省际接边区域创建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
3 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下辖46个县,320万人。贺龙、关向应等包含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4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刘伯承、徐向前等5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1350万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产党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罗荣桓等6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张浩等7 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陈毅、张鼎丞、粟裕、罗炳辉、谭震林等苏南根据地、豫皖苏根据地、皖东根据地、皖东北和淮海区构成8豫皖苏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的广大地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彭雪枫等9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3块根据地组成。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彭雪枫、刘少奇等10 淮南抗日根据地它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2个地区。高敬亭、项英、张云逸、罗炳辉等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而来11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人。李先念、刘少奇、陈少敏等12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包括苏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积2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粟裕、陈毅、张鼎丞等13 湘鄂抗日根据地以大幕山为中心的湖北、湖南的部分区域组成的抗日根据地、王震王首道等
3.解放战争时期对省际接边地区的利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根据地改称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除了原有的抗日根据地转变为革命根据地外,最有名的是开辟了东北和大别山根据地。其中大别山根据地,包括鄂东、鄂皖、皖西、豫东南的广大省际接边区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接收沦陷区,他要求并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待命,要求日军只可向国军投降。因此,敌占区中心城市基本上由国民党军队接收和据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采取三大战略:一是首先坚守着自己创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二是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中心,向省域中心区扩大发展,三是在国统区的省际接边区域开辟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案例。当然还有一个重大战略是建立了东北解放区,这是例外。
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原有的省际接边区域向省域腹地扩大,形成了从农村包围城市,从省际接边区域向省域中心城市的进攻态势。
总之,省际接边区域远离中心城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省域中心地区政治行政权力无法掌控省域边境地区,即使有影响,其力量也十分薄弱,行政区划造成了权力统治的真空,因此在省际接边区域建立根据地,可以“左冲右突、左右逢源”,从而摆脱了”左支右绌、左右为难、四面楚歌、进退维谷”的困境局面,从而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二)建成新民主主义的行政片区
中国共产党割据的省际接边区域实行与作为国统区的省域中心地区不一样的政治制度与民主制度,并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路线与制度,这始终是贯彻中国共产党在省际接边区域的各种活动的一条主线。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统一管理割据的省际接边区域。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践的主要特点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度,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加强对反动阶级的专政。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边区”政府,统一管理控制的广大省际接边片区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同时边区的行政机构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毛泽东曾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及民主建设做出过高度的评价,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他说,边区“是第一个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心”,“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成为模范的抗日堡垒,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3]。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在这年3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3]并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试验区”。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指出:“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边区。”[3]1938年7月毛泽东在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时曾说:“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一句话,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有一个独立的民主的政府,有一个代表人民的国会,有一个适合人民要求的宪法。”[3]
正是按照毛泽东的上述设计,初步勾画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蓝图。陕甘宁边区政治行政治理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后政治与行政治理的“模板”。
(三)建成特殊区域经济区
中国共产党管辖的省际接边区域实行与国民党控制的省域中心区不一样的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实行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与机制,推进经济建设。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主要坚持发展国营经济,发展合作经济,奖励私人经济的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在具体的生产政策上,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相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根据地还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割据政权。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推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和大生产运动。无论是处在哪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条经济措施是使用自己制造的货币,并在所控制的省际接边区域建立银行,推行不同于省域中心地区的区域货币使用政策。根据地的经济管理模式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重要的体制与机制来源。
三、主要启示
(一)省际接边区域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板块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从建立湘赣边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割据了数块省际接边区域,从作为根据地中心的省际边缘向作为国统区的省域中心渗透,最终夺取了省域中心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然而,省际接边区域与省域中心地区相比,明显落后,属于后发展地区,仍然是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即使经济发达的沿海,在省际接边区域,经济低谷区现象同样存在。从沿海来看,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4],如闽浙赣地区包括浙西南的庆元、龙泉、景宁、遂昌、云和、青田、文成、泰顺,闽东北的浦城、松溪、政和、寿宁、周宁、光泽、邵武和赣东北的资溪、广丰等17个县(市),境内群峦耸立,峰岭逶迤,虽处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但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区域内寿宁、文成、周宁、景宁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庆元、云和、泰顺、青田、松溪、政和都是省级贫困县,浙西南的8个县全部属于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
总之,相对于比较发达的省域中心区域而言,多数省际接边区域形成了一个个欠发达的“天坑”,成了省域发达中心的边缘地带,成了经济低谷区。这种“天坑”或“低谷”状况要在21世纪上半叶有所改变。
(二)省际接边区域治理须改革行政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前对省际接边片区的利用与治理是通过武装割据实现的,今天对这片区域的治理须创新一种新的区域治理模式,因为传统行政区划模式与省际接边片区存在着非适应性,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机制是创新的选择。
行政命令和整体合作、协作方式的公共治理完全不同,是处于两个层面的治理手段和模式,根据政治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与情势来决定选择哪一种为自己所用。行政区划作为治理工具,科层制治理和网络治理都可以采用,正如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工具手段一样,不受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约束与限制,是一种普适性的治理工具。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改革开放前,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任何公共事务都是单位事务,任何单位事务都是公共事务。单位内发生,单位内解决,典型的直线式。“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资源的配置方式、流动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公共事务在空间地域上相互牵连和交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原来的单位治理或者上下治理不可能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单位之间,行政区之间需要左右协调、协作,坐到一起商量来解决问题。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前者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流动,后者则体现生产要素的区域集中。国家经济不再是一个国家内发展的经济,往往是两个以上国家整体或者部分区域合作的经济区。前者如欧盟、ACPC,后者如泛北部湾经济区。前者意味着公共事务的跨境性,后者则体现公共事务的区域性;从一国内部来说,不再是行政区经济,而是跨越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对于行政方式来说,将是随之发生转变的趋势。单一国家行政施行主体和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在这里不合时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从国际层次来看,公共事务治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合作化,从国内层次来看,则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片区协作化。作为大国的中国 ,很难用单一的行政区行政模式治理广阔的领土,需要借助区域行政或区域公共管理机制来弥补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带来的缺陷。按照传统治理模式,省域边缘区域这片区域很难崛起。中国省域边缘区域的崛起,其路径在于变传统的以行政区划分割而封闭的科层制治理模式为超越行政区划的以区域合作为核心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以区域整合新的中心化替换省级行政区划边境区域的边缘碎片化,这才是省际接边区域的崛起之路所在。
(三)省际接边区域治理的动力:经济区域化发展
着力构建的省际接边地区区域经济是一种跨行政区的经济。省际接边区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极。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过去是今天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三个龙头增长极,这是狭义的经济增长极提法,如果从广义来说,经济增长极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极。从区域发展版图来看,第一发展极为东南沿海,第二发展极为中部,第三发展极是西部,第四发展极当属省级接边区域,省级接边区域是一、二、三个增长极之间的“缝隙”区域以及每个增长极内部省域之间的经济低谷区缝隙地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原理,省际接边区域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将会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经济低谷地区可以成长为经济富集区 就像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海洋“成长”成长为地球第三极一样。
省际接边区域之所以能成为第四增长极,原因无外乎有三条,第一,它是由独特的地理区域决定,第二,它的资源极其丰富,是发展潜力极大的区域。中国崛起的主阵地未必就在太平洋,或者世界的某个战略区域,它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市井和田间。[5]第三,它关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第一极已率先发展,第二极正在崛起,第三极正在开发,唯独第四极尚处在待开发、待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崛起必须携上这片区域,这在于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中国从非均衡战略走向均衡战略的时候,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可以避免整个社会因为分配不公陷入分裂,凝聚和增加改革和政治上的共识。“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省际边界区域已成为中国区域统筹发展的重点所在。”[6]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省际接边区域治理与发展,抛开不利的自然地理因素外,如基础设施和产业投入成本,分别是平原的20倍和5倍。[7]更重要的是,这不只是一个经济治理议题,而是一个综合考题。中心与边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根源在于政治因素,非市场因素。《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J.R.Fridemna)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所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各生产要素必然从外围区向中心区发生转移。由于资源市场和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空间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优先形成的空间集聚态势,构成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制高点或中心。随着集聚的累积性发展,这类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会比其外围地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由于中心的存在,外围地区的集聚受到抑制,其发展相对滞后,而又不得不依赖于它的中心。中心之间的空间竞争的存在又形成了外围腹地的空间划分,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由此形成。这就是比较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这一理论基本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弗里德曼理论有很大不同的是,中国的“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其重要原因是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而非市场因素。[8]
省际接边区域需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省际接边区域发展的动力。既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种并行的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就要顺应这个时代态势。这个时代显现了人类社会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兴起以及市场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的联合,催生了新经济,促进了各类经济组织或协作区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构建起区域性经济组织,打造不同性质的经济协作区。边缘加边缘的整合就会生成新的区域,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原本是边缘的地区可能变成了中心,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四、结语
从革命和改革的角度看,无论是第一次把革命的红旗插到农村,还是第二次把改革的红旗插到农村,都是改写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壮举。在当今“经济革命”的时代,有必要把工作重心再一次转移到农村,尤其需要把红旗插到省际接边区域这片特殊的地区。这片经济低谷地区的发展获得胜利势必促推国家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道路的胜利,势必促推“经济革命”的胜利。2010年中央决定成立的10个省际接边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已开启了这一区域发展的新时代。正如当年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成潮涌之势,省际接边区域必将走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舞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极,掀开历史的新篇章。不过,省际接边片区的发展是一个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层与网络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的变化和调整的问题,对几种关系高度契合的片区体制与机制无疑是这片区域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保障。
[1]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政.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J].中国人大,2002(2).
[4]张落成.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
[5]中国崛起主阵地移向国内市井田间真正挑战来自国内[N].环球时报,2012-10-24.
[6]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7(2).
[7]李均德.首都周边贫困带调查:“政策致贫”现象突出[EB/OL].http://news.sohu.com/20110827/n317525053.shtml,2011-08-27.
[8]肖金城.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