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2013-01-30杨枝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经济

□杨枝煌

(北京大学 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7)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杨枝煌

(北京大学 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7)

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应该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为标杆,以法律制度为唯一准绳,以境外经贸区、自由贸易园区和剩余外汇为辅助手段,以建立自由贸易区四大圈层为战略抓手。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应该建立“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化、大力拓展中国经济领土”等四大目标。

科学发展;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目标

自由贸易区(FTA)*本文所指的自由贸易区是指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而不是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是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成员方必须相互取消90%以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实现投资和贸易双重自由化。自由贸易协定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近些年来,正是看到了自由贸易区在某种程度上比WTO更加自由开放,更适合于推进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大融合,各国纷纷在坚持WTO机制的同时,努力同合作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自2004 年开始布局并于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等各类国际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号召,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求“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应该通过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更好更快地促进贸易、投资、合作和发展。我们应该贯彻实施十八大精神,全面认识“为什么要开辟自由贸易区、如何发展自由贸易区、达成何种目标”这三大核心问题,紧紧围绕这三大问题,提高全球治理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

做一件事,做一项决策,至少要从理论、外部环境、合法性和比较优势四个维度进行考虑,从而在物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做好准备。同理,我国开辟自由贸易区,一要认识到其理论可行性,二要考虑当时形势等外部环境,三要确定是否合乎法律法规。

(一)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开辟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就是市场领土理论。[1]市场一般是指人们集中进行商品、生产要素及金融证券交换的场所或者机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场所、一种份额,而是一种领土。因为市场份额很容易被缩减,而市场领土则难以动摇。历史演进到当代,由于新技术的应用、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贸易制度的创新,领土的地域概念正在向市场概念转化。笔者认为,市场领土就是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输入所到之处像可口可乐饮料那样实现生产、经营、销售、消费、行动的当地化、全球化,真正实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得到全人类全世界的理解、了解和尊重的商业存在。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就是市场领土的争夺,因此除了实际的土地、海域、领空之外,还有一种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土和金融领土。[2]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一点上,市场领土与地域领土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双重空间。市场领土是无国界的,是全球性的,是有扩展弹性的。市场广阔是在一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中带有根本性质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在全球开放的大潮中走出封闭,在世界市场的交融发展中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扩大资源的配置空间,如何提高资源的配置水平,如何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而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是拓展市场领土的战略途径。自由贸易区能够使成员方市场融通整合,形成新的市场,增加市场容量,扩大活动空间,从而产生1+1>2的互补效应或间隙效应。故而,我们应积极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关于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精神,增加我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存在。

(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合法性

关贸总协定第24条是总协定的一个重要例外条款,就是针对各种区域安排的。区域安排主要表现为边境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该条第3款规定:“本协定的各项规定,不得阻止:(a)任何缔约国为便利边境贸易对毗邻国家给予某种利益;(b)毗邻迪利亚斯特自由区的国家,对与这一自由区进行贸易给予某种利益,但这些利益不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缔结的和平条约相抵触。”迪利亚斯特自由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于1947年成立的,该自由区曾一度由联合国负责监督和保护,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四国于1954年又签订伦敦协定,将该自由区分归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总协定关于关税同盟规定为:“关税同盟应理解为以一个单独的关税领土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关于国家和地区之间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总协定第24条第8(b)款规定:“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上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自由贸易区只是在组成此等区域的成员国间消除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要求各成员对非成员的贸易实施统一的关税制度和贸易规章。自由贸易区只是在地区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如欧共体共同市场、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安排的目的是在有关国家间建立一种较为紧密的集团关系,在集团内部确立一套优惠贸易的规则和制度,促进相关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和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安排在表面上是背离总协定的各项义务的,尤其是最惠国待遇条款;但总协定的区域安排有其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总协定第24条第4款指出:此等安排能“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一体化”,“扩大贸易的自由化”。[3]P153-156由上可知,FTA和WTO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宗旨是一致的,WTO对国家间设立自由贸易区是鼓励的。

(三)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外部环境

生产、贸易、投资、消费等的国际化使得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合作竞争秩序在全球拓展。就中国而言,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外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旧有市场规模和自由度已经成为客观要求。而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或者放缓、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强化、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仍是世界主流、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停滞不前、国际主要经济体集体下滑、贸易保护盛行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面临新一轮通货膨胀等几个方面,导致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乏力。因此,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甚至发展中国家都在谋求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以保持或增加投资贸易。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亟待加快自贸区谈判、拓展和提升,强化新形势下的贸易规划,开拓新兴市场扩展外经贸空间,推进贸易新秩序新体系构建。[4]

(四)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机制优势

FTA双边对等机制能够有效地弥补WTO多边体制的局限性。一方面,WTO难以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WTO多边体系中,由于成员众多,区域广阔,关系难以协调,阻碍了各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减少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而在FTA中,贸易双方可以通过协定,很快达成统一准则和意见,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获得贸易发展和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WTO 在机制建设上也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例如,WTO 是以一些既成的相关规定,以一种强硬的经济制裁方式进行裁决,典型措施是中止减让和交叉报复,这种方式对大国强国是可行的,但对于小国弱国则寸步难行;对于一些WTO 尚未达成协议的领域,特别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纠纷和摩擦,WTO 规则就无能为力了。此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则是更好的经济合作方式,能在局部的区域或者双边实现一体化,积少成多,最终在WTO 的多边贸易框架下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另外,研究表明FTA比WTO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贸易纠纷。通过双边自由贸易,不仅能够顺利消除贸易自由化障碍,促进成员方在广泛领域内制定共同规则,还能及时有效地化解贸易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摩擦政治化,减少外交压力。[5]因此,FTA 和WTO 在将来会并行发展,互相补充兼容,最终形成WTO 多边体制框架下众多局部区域合作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运筹

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带来了世界的大汇聚大合流大沟通,世界亟需发动一场除战争以外的流通性革命,即产品、服务、人员和资本的更自由流动。因此,我们对于FTA的发展应该围绕经贸效益这一宗旨进行专门的制度设计和策略规划,做好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在充分调研、论证、谈判的基础上,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些,加速提高FTA的社会主义运用水平,推进中国FTA的飞速发展。

一是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为参照系。因为,从国家关系上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的朋友;从经贸关系上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互利互惠。中巴两国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双方签订的《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是迄今两国各自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内容最为全面的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双方建成了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内容全面的自贸区。《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国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全天候、全方位友谊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均可参考中巴这一范本。

二是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唯一准绳。中国入世最大的软肋就是制度建设滞后,因此我国入世后很多工作都在弥补和修订制度上。FTA建设也需要法治保障,需要健全的立法、执法、司法机制的保障。法治在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通用条例》,土耳其制定了《土耳其自由贸易区法》,智利制定了《智利自由贸易区法》,《欧共体海关法典》、《京都公约》也有自由贸易区的相关规定。因此,为了推进我国FTA建设的进程,就必须加快FTA法治建设的步伐。第一,做好旧制度清理。在制度供给上应尽快改善与自由贸易区协议不相符的政策环境,清理与世贸组织原则、自由贸易区协议不相符或相抵触的相关法规政策,尽快将我国根据自由贸易区协议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转化为国内法规。第二,做好新制度建设。坚持合宪性原则、属地管辖原则、立法统一原则与国际惯例接轨原则,先进行中央层面立法,然后在中央立法指导下,完善地方立法,最终形成有关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协调配合的法律体系。在中央立法上,应以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契机,先由国务院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条例》,再由全国人大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同时,在行业协会商会规章、服务贸易制度、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等方面做好配套建设。第三,做好制度补充完善。一要完善《对外贸易法》,增加自由贸易区相关章节。二要完善对外投资立法,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援助法》等,最终建立起完善而高效的中国特色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三要完善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的立法,在统一《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及《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决定》中的有关条款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面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三是以其他形式和剩余外汇为辅助手段。一方面,以境外经贸合作区或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为大抓手。世界经济是普遍联系的,世界经济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个国家很难独善其身一枝独秀。美国正是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推进了强有力的二十几年的欧美经济共同增长。而第四点计划更是通过政治和资本的力量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势力范围,特别是控制了处于战略位置的不发达国家,同时垄断了中东石油开采,为国内资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援助红利和垄断利润。因此,我国应在借鉴美国经验基础上,可以通过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将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提升为自由贸易园区,做好非WTO时代的前瞻部署,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剩余外汇为援助、投资、合作、促贸战略基金。我国外汇储备已超3万亿美元,而且自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比例已经超过90%,庞大的高流动性的外汇储备不是财政资金,又高度集中于政府而非民众,受汇率波动影响时常面临贬值风险。因此,外汇储备不是财政资金不能对内投资,我们应该在合理规划外汇储备币种、比例、额度的基础上,利用剩余外汇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并进行科学援助、投资、促贸和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建设新型货币组织、新型开发金融机构、新型资本市场、新型国际组织,推进受援国与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

四是以自由贸易区四大圈层为战略抓手。首先,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自由贸易区。这是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第一圈层,也是桥头堡。第一步,建立祖国大陆、香港、澳门自由贸易区;第二步,建立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推动向北开放战略,实现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积极参与和推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如果两岸三地之间的贸易往来、资金流通、人力流动、科技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加上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这一区域必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快速发展的区域,一个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圈。同时也必将吸引其他国家加速与大中华区合作开辟更大的自由贸易区,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推进中国经济全球化。其次,继续贯彻实施睦邻友好政策,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走廊。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是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从政治、经济、安全等综合因素考虑,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重要性最为突出。我国与周边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我国从周边获得的投资占70%以上。建立周边贸易环形走廊,开展周边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更好地输出我国发展机遇和巨大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在更好地利用周边资源和市场同时创造良好环境。第三,对抗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建立亚太自由贸易海陆平原。在大洋州,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已经建立。澳大利亚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而且已经进行多次谈判。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常关键。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在APEC基础上推动亚太经济自由化进程已经持续多年。APEC 成员智利和秘鲁都已经同我国签署FTA。随着我国经贸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亚太地区国家与我国经济联系将日益紧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推动亚太FTA建设不仅可能而且很快。我国应该从战略上利用这个平台推动自由贸易,积极拓展外贸空间。第四,以中俄、中德、中国—巴西自由贸易区为新突破,建立中国与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自由贸易网络。就目前形势看,中国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中国与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是不可能。因此,最近及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不应把希望和精力放在中美、中日、中日韩自由经贸协定的设想、研究和谈判上,而应该致力于中国—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国—南美洲、中国—欧盟、中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以中德为突破口建立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以中国—巴西为突破口建立中国—南美洲自由贸易区,以及中国—独联体国家自由贸易区等,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中国、俄罗斯、德国、巴西为主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CRGB),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应有目标

各国发展自由贸易区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发展自由贸易区就具有明显的战略目标。美洲自由贸易区就是为了抵抗欧共体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冲击,积极构建TPP参与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就是为了防止与之抗衡的亚洲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以维持其霸主地位。因此,我国大力发展自由贸易区也应具有鲜明的战略目标。

(一)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期是投资占第一位,消费第二,贸易仅居第三。从GDP贡献率看,2010年、2011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5.8%,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严重不符。从外贸依存度看,入世以前大都徘徊在40%以下,入世以后最高是65.17%。而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外贸依存度超过100%甚至200%。从外贸占世界份额看,我国至今仅占全球贸易份额的10%左右,人均外贸份额更是少得可怜。英国1820年的出口占全球20%,美国1947年的出口占全球32.5%,德国和日本都曾占到10%以上。从出口产出率看,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20%,但出口才占10%,说明我国出口比重偏低,还有很多产品没有走出去。我国外贸好日子还在后头,应该充分挖潜提升,继续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而FTA发展对我国外贸较快平稳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关税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中国同FTA成员间贸易总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工业制成品出口低于、进口高于全国整体水平,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均下降但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农产品进出口占比略有下降但出口高于、进口低于全国整体水平,服务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双双上升。[6]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好FTA,充分发挥FTA的正能量和超能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外贸拉动GDP增长的效率和比重,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建设服务。

(二)促进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战略

全球化进程中,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整个世界已经整合成一个市场一种资源,不再是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发展FTA,对内是民生战略,对外是国际战略。美国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战略就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种,已经成为美国扩大经济利益、维护安全和推销民主价值观的战略工具。自由贸易区战略高度体现美国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三大平台;自由贸易协定成为美国实现全球经济战略的平台。显然,大国在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也会更多地关注其他非经济因素,[7]政治因素在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8]可见,FTA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它通过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缔结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经济利益的彼此融合又加强了成员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使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效应不断外溢,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FTA建立更加强大的经济同盟,防止中国技术、产业空心化,保障我国石油、矿产等资源安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FTA建立更加可靠的政治同盟,以四大自由贸易圈层对抗美国构筑的三大军事政治岛链,杜绝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隐患,维护并巩固我大国地位与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建立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国际组织。总之,我们应将FTA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工具,作为重塑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有效手段,作为突破马六甲困局、美国新月形包围圈的战略武器,推进我国同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良序发展。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化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必须设定顶层设计目标,而不应再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坐船过河或者造桥过河。而船和桥就是各种FTA,河对岸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正是我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的核心逻辑。[9]首先,推进对外结算人民币化。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我们可以同与人民币有币缘关系的国家在外贸结算、发展援助、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各种交流合作中使用人民币,一方面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推进外商投资人民币化。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可以在FTA建设过程中,加快或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从贸易结算到直接投资的跨越。第三,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在FTA成员方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或者离岸中心,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例如,通过CEPA和ECFA推进人民币两岸四地一体化,通过东亚自由贸易区推进人民币东亚化,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进人民币东盟化,通过推进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人民币亚洲化。在北京或者上海建立全球人民币跨境清算中心,在FTA成员方建立清算分中心,实现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便利化实时化。第四,推动建立新兴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拥有3万多亿美元,俄罗斯有4474亿美元,巴西有3071亿美元,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都有2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现在世界不差钱,成立新的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筹措没有问题。而且各国也都有摆脱美国金融控制的意愿,大家对以超主权货币取代美元也有共同认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考虑通过FTA建设推进建立符合大家利益的新兴货币基金组织,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

(四)大力拓展中国经济领土

在经济危机全球蔓延、西方主要贸易伙伴需求不振的情况下,FTA伙伴有望成为我国新出口市场和新投资目的地。中国完全可以在发展自由贸易区中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形成战略挤压的不利态势,搭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拓展经济上的市场领土金融领土。一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FTA更好更快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整个产业链转移,提高国际分工合作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二是扩大国际服务外包。通过加快FTA建设一个公正、自由、开放的多边服务贸易体制,推动服务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而扩大我国的服务外包市场。同时,实行包括税收优惠、用工制度、培训补贴、参展推介、资质认证、信贷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就业机会、稳步扩大服务贸易进口。三是引进国际资金和管理技术。通过FTA吸引更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但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必须引进高新技术、科学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经济体制、伦理理念和适宜制度。四是加快走出去投资。通过开辟FTA,加速对外投资办厂,实现走出去生产;投资建设销售渠道,实现走出去销售;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实现走出去研发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五是提升国际工程承包。通过发挥FTA作用,继续发挥国际大工程承建优势,承建一批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工程大项目,提升大型工程承包的经济社会效益。六是推进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培养经济外交、国际公关、国际谈判、国际并购、国际法律、国际专利代理、国际研究等高端国际化人才,推广安哥拉模式的“资源换贷款”一揽子协议,通过适当加大投资和援助力度,提高巨额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未来收益性,全面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质量,促进双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从而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总之,生产、贸易、投资、消费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而且益发强化,我们应该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商务工作的重要工程、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保障,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巩固和发展双边优化政治关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全球贸易新格局,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廖进中.市场领土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枝煌.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杨枝煌.对抗的对抗—驳美国智库的“中国创新重商主义”歪论[J].国际贸易,2012(9).

[5]吴兴光,梁旋.论FTA 对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9 (1).

[6]崔卫杰,袁波主编.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报告2011[R].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7]姜文学.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特征与大国的战略取向[M].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J].国际经济评论,2003(4).

[9]杨枝煌.中国金融知识产权科学发展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廖才茂)

TheTargetandPathforChinatoScientificallyDevelopingFreeTradeZones

YANG Zhi-huang
(Quota&LicenseAdministrativeBureau,MinistryofCommerce,Beijing100087,China)

In developing free trade zones,our country should set the China-Pakistan Free Trade Zone as the benchmark,use the legal system as the only yardstick,employ economic and trade areas abroad,free trade parks and surplus foreign exchange as auxiliary means,and treat the establishment of four loops of free trade zone as the strategic task.The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zone of our country should be aimed at four goals: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ategies,accelerating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Renminbi,and energetically expanding the economic territory of China.

scientific development;free trade zone;strategy;path;target

F741.2

A

1674-0599(2013)05-0119-07

2013-08-20

杨枝煌(1975—),男,福建华安人,国家商务部许可证局副处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法金融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金融、法律等前沿交叉学科。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贸易经济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贸易统计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