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加试中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作用

2013-12-07朱静华

山东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加试运动队兴奋剂

朱静华,丛 林,丛 军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体育部,北京 100044;2.北京化工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29;3.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 检查处,北京 100029)

近几年,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质量不断提高,许多在校生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上屡获佳绩,为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部分体育考生在以优异的专项成绩考入大学后,运动水平却每况愈下,甚至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实?一位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教练感慨地说,如果能给体育考生3 个月的试训期或在体育加试中进行兴奋剂检查,就会大大提高招生的质量和准确性。由此可见,兴奋剂问题已逐步向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加试中渗透和扩散。

通过对部分反兴奋剂领域的学者、专家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调查访问,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加试中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加试反兴奋剂工作提供借鉴。

1 认清兴奋剂的危害是自觉抵制兴奋剂的关键

简单地说,兴奋剂是指有关体育组织规定的禁用物质和方法。禁用物质包括:刺激剂、麻醉剂、蛋白同化制剂(包括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和β—2 激动剂)、利尿剂、肽类激素。禁用手段包括:血液兴奋剂;使用合成载氧剂或血浆膨胀剂;药物学的、化学的和物理的篡改手段。兴奋剂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3 点:

1.1 违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影响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

公平、激烈的体育竞赛向世人展示体育的魅力,让世人领略竞技者的风采,使世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可以说,参与和观赏体育竞赛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公平竞争”一直是奥运会的主旋律,它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人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炙手可热的加拿大短跑运动员约翰逊在东京奥运会上因兴奋剂事件而被剥夺奥运金牌后,全世界都感到震惊和愤怒,人们纷纷谴责他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欺骗了整个世界。当今,为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维护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使竞技体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反兴奋剂的力度。以我国为例,自2005年以来,每年兴奋剂检查的数量都在8 000 例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更是突破了年均10 000 例的大关。北京奥运会51 金,100 块奖牌,伦敦奥运会38 金,87 块奖牌,没有发生一例兴奋剂违规事件,说明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加大,措施得当,效果明显。这也向世界和全社会显示了中国反兴奋剂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中国体育的良好形象。

1.2 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使用兴奋剂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事实证明,刺激剂和麻醉剂可以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血液兴奋剂易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引发中风;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可以损害人体肝、肾等器官,扰乱人体的内分泌,大量服用可以使人体出现异性第二性征,例如女性长胡须,喉结变大,说话声音变粗等,严重的还可以导致不孕症、诱发肿瘤和猝死。在世界体坛上一些运动员为了追逐名利,而长期服用兴奋剂,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有的甚至英年早逝,抱憾终生。例如,前东德游泳队强迫全体女子游泳选手吃含有大量兴奋剂的维生素,致使奥运会100 米自由泳金牌得主库拉乌先后生了两个先天性畸形儿;前西德七项全能女运动员贝瑞杰特德莱因注射400 多次兴奋剂而导致猝死;英国《泰晤士报》曾指出,英国职业摔跤运动员格雷罗和美国百米女飞人格利菲斯·乔伊娜都是在38 岁的大好年华失去了生命,这不啻是对于渴望使用兴奋剂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的警告。由此可见,兴奋剂是健康的杀手,为了身心健康,请远离兴奋剂。

2005 年5 月全国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中,首都体育学院开体育院校之先河,首次设置了对考生的兴奋剂检查项目。当记者询问几位考生及其家长“假如使用兴奋剂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永久伤害,却可以提高考上大学的成功率,你们会不会使用?”时,一些考生和家长却毫不含糊地回答,“只要能上大学,用用兴奋剂怕什么,反正我们也不会一直用下去”。对于这些考生和家长来说,在考上大学的愿望面前,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和兴奋剂对身体健康的损害,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1.3 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影响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阶段不仅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同时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能否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良好思想品质。但有些体育考生为了达到考入大学的目的,不惜采取使用兴奋剂的欺骗行为,这不仅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损害了身体,而且极易形成追逐名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品质。

众所周知,各级、各类中学和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石,肩负着为专业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的重任,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通过让学生使用兴奋剂的途径来提高升学率和输送率,这不但有违师德和体育道德,而且在他们的头脑中极易产生“以兴奋剂代替训练”的错误思想,不利于形成认真探索训练规律,研究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而影响业务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危害巨大。

2 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是使体育考生远离兴奋剂的保证

兴奋剂是体育领域的国际公害,是体育界的丑恶现象和腐败行为,它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肆意践踏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体育界的共同声讨和严厉谴责。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是我国的一贯立场,为了杜绝体育加试中兴奋剂事件的发生,真正使体育考生远离兴奋剂,应该做好以下4 个方面的工作:

2.1 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各级领导、体育教师、教练员要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维护公平竞争体育道德规范的高度,深刻认识体育加试中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和紧迫性,把反兴奋剂工作当成保护考生身心健康,保证人才质量,衡量全面建设的大事,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切实做好反兴奋剂的工作,从而达到净化体育考场的目的。

2.2 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方针,注重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加试中,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网络信息平台和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的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使用兴奋剂的危害,向报名的考生及所在单位提前下发反兴奋剂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考生到达考区后集中组织学习,使反兴奋剂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高考生的自觉行动。同时,还应指导考生做好食品安全、治疗用药安全的工作,积极营造“拿不到好成绩也不能用、查不出也不能用、别人让你用也不能用、别人用我也不能用”的反兴奋剂氛围,使兴奋剂在体育考生中没有市场和立足之地。

2.3 落实责任制

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都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反兴奋剂工作小组,对本校体育加试的反兴奋剂工作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主管体育的副校长、体育部主任和体育教师骨干,要做到随缺随补,保证组织健全和工作的连续性。各级教委要加强对各高校反兴奋剂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分工专人,分块包干,责任到人,层层把关,堵塞漏洞。

体育加试中的反兴奋剂工作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认真对待、落到实处。例如,某高校在体育加试中招收了一名“成绩优异”的体育特长生,在其参加全国高校比赛时,被组委会通知禁止参加比赛,原因是该队员还处于兴奋剂违规禁赛期,而该高校对此竟一无所知。上述例子说明,在体育加试中,我们不能只看考生的成绩是否优异,还要对考生以往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这样才能避免被动尴尬局面的出现,确保招生的质量。

2.4 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

鉴于兴奋剂正逐步向体育加试中渗透和扩散这一严峻形势,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和各高校应加大体育加试中兴奋剂检查的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关反兴奋剂条款和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的各项规定,坚决贯彻“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对体育加试中被检查出来的考生,可以参照文化课作弊的处罚规定,取消该生当年考试成绩,两年内不许参加体育高考;对强迫、指使、诱导、欺骗、指导、授意、纵容、暗示和默许体育考生使用兴奋剂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应予以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停止其工作;对出现兴奋剂问题的考生所在学校负责人,也要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当下,越来越多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已意识到体育加试中兴奋剂问题的严重性,并逐步开始对体育加试进行兴奋剂检查。例如,2006 年山东、河南等省的体育考生都进行了兴奋剂抽检;清华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对体育加试实施兴奋剂检查,及时清理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考生,确保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生源质量。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除了名校的吸引力大、领导重视、教练员整体水平较高等因素外,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加试中的反兴奋剂工作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结束语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加试中的反兴奋剂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对保护考生身心健康,维护体育道德规范,推动中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这一工作相对滞后,在此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加紧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使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检查、处罚有据可依,对体育加试中使用兴奋剂的人员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为体育考生创造一个干净、公平、公正的应试环境,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大繁荣、大发展。

[1]杨春莉,朱考金,陈建兵.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26-28.

[2]高晶.鲁、粤体育高考生对使用兴奋剂的态度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5):20-22.

[3]陈佩辉.我国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体育学刊,2008,15(8):29-31.

[4]郑亚平,宫新清.高考体育加试中的反兴奋剂问题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9-11.

[5]薛冰,廖翊华.广东加强高考防范兴奋剂抽检紧盯体育高分考生[EB/OL].http://edu.qq.com/a/20050322/000003.htm,2005-03-22.

[6]慈鑫.反兴奋剂不再与高考生无关[EB/OL].http://www.dahe.cn/xwzx/wj/t20050519_101504.htm,2005-05-19.

猜你喜欢

加试运动队兴奋剂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201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第三题的改进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高科技是否变成奥运的“兴奋剂”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清华大学加试体质引领教育评价新方向
体育加试话安全
“体育加试官司”有比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