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九寨沟县双龙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013-12-06杨晴雯裴向军

关键词:主沟支沟双龙

杨晴雯,裴向军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0 引言

九寨沟县永安镇双龙村双龙沟泥石流曾于1967年、1984年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所幸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主要的威胁区有两块,中游的双龙村及下游的新城区,流域内几千居民、公路、建筑可能直接或间接遭遇泥石流的影响。许多地质学家曾对九寨沟老县城和风景区的多条泥石流沟做过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办法。游勇等(2003)[1]就对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优化对比多种防治方案,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唐邦兴等(1994)[2]对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总体特征做了分析,也提出综合的防治措施。但是对于新县城周边泥石流的特征、发生发展情况的研究不多,许多泥石流沟缺少防治措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城区双龙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从泥石流成因、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简便合理的防治对策。

1 双龙沟泥石流成因分析

1.1 流域概述

双龙沟位于四川九寨沟县新城区,系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江左岸的一级支沟。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过渡地带,属岷山山脉的东部、龙门山山脉的西北部。

双龙沟流域“口细肚宽”,上游沟域宽阔,往下逐渐缩紧,形态近似扇形,流域面积为23.41km2,主沟由大水沟源头至白水江边长8.2km。

1.2 地貌环境条件

双龙沟流域为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该沟产生强烈侵蚀下切,流域内最高点海拔3 643m,主沟最高点海拔2 450m,最低白水江边海拔1 402m,高差近2 200m,沟床坡降陡,主沟最大比降131%,平均比降为81%,支沟(洞子口沟)最大比降350%。陡急的纵比降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势能条件(见图1)。

通过野外调查双龙沟地形地貌,将主沟分为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见图2)。物源区位于海拔1 800m以上泥石流形成区域,该区侵蚀切割作用和冰川刨蚀作用最明显,地形多为三面环山,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有利于水源和碎屑物质的集中。沟谷两岸发育多处大型岩质崩塌体,体积较大,中小型崩塌体,数量较多,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该区面积为14.26km2,占流域面积的60.91%。流通区自双龙村至上寨,海拔1 500~1 800m之间,地形呈U型沟槽,坡度减缓(该段主沟纵比降78‰)。面积为8.74km2,占流域面积的37.33%。堆积区自上寨至白水江区域,海拔1 402~1 500m,泥石流进入此区后,底床坡度变小(主沟床纵比降52‰),地形渐宽,泥石流开始停积,该区面积为0.41km2,占流域面积的1.75%。

图1 双龙沟泥石流地貌分区

图2 双龙沟主沟沟床纵剖面图

1.3 地质环境条件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缘,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南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相邻[1]。三级不同方向构造线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曲,九寨沟县位于构造线形弯曲的顶端,并主要受近南北向构造断裂控制。由于地处断裂带附近,属Ⅸ度烈度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从区域性看,总的为一向北倾斜、形态较为复杂的复向斜。区内岩层褶曲强烈,岩层破碎,构造裂隙发育。出露地层主要是钙质板岩、钙质砂岩和块状灰岩。该区岩石软硬结合,软硬岩风化程度不一,破碎程度高。

综述,双龙沟流域由于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震活动比较强烈,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1.4 气象条件

九寨沟县地处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与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干温河谷气候,气候垂直差异大,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图3 九寨沟全年降雨分布图

县城年均降雨量552.3mm,降雨分布呈拱形(图3),集中在5月—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据县气象站25a的观测资料,该区日降水量大于30mm的暴雨每4a有3次,其中日降水量大于50mm的暴雨25a来出现过3次,观测到的最大日降水量为51.3mm。年降水量和暴雨在四川境内属偏少的地区,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会形成区域性的强降雨天气过程,日降雨量达到20mm就可能产生山洪和泥石流,是山区泥石流发生的主导因素。

1.5 人类工程活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双龙沟流域森林遭砍伐殆尽,造成沟谷堵塞和严重水土流失,发生多次泥石流。

近30年来植被基本得到了恢复,但随着人口增加,沟谷两岸缓坡地带甚至部分堤坝库容空间(图4)开垦为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峻。尢其是页岩、片岩分布的缓坡地带,残坡土开垦为耕地,下部基岩透水性弱,一遇中—大雨,松动土层饱水往往发生溜滑和坡面泥石流。

图4 开垦的耕地

2 泥石流特征

2.1 泥石流规模大,危害性大

据调查,该沟是一条老泥石流沟,同时也是一条现代泥石流活跃的沟。双龙沟每10~20a发生一次大型泥石流,属中频率的泥石流,中小规模泥石流暴发频率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双龙沟流域内多次发生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灾害。

1967年8月上游泥石流形成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洪水堵塞在堆放有大量树枝树干和筑路弃土的沟谷中,形成堰塞湖,溃堤后发生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时间约30min,运动具有明显的阵流,龙头高约3m,响声隆隆,泥浆飞溅到永安桥上和居民住宅围墙之上,块石将老核桃树皮冲掉。2004年5月双龙沟上游大水沟左岸斜坡耕地融雪下雨时发生坡面泥石流,稀稠状泥沙堵塞大水沟,造成村民两死一伤,死亡9匹马,冲毁耕地和经济作物20余万m2。每年雨季还会发生水石流,沟道中现残留有大量泥石流松散堆积物。

根据初步估算(见表1),双龙沟主沟50a、20a、10a一遇泥石流规模分别为3.03×104m3、2.74×104m3、2.34×104m3、1.99×104m3,峰值流量都大于200m3/s,为大型泥石流。

综上所述,双龙沟大型泥石流具有活动频率中等、中小规模泥石流活动频率高、危害严重的活动特征。

2.2 支沟众多,冲淤强烈

表1 双龙沟泥石流特征值

双龙沟支沟众多,上游有大水沟、小水沟、翻山道沟、洞子口沟,下游有魏家沟,纵多支沟形成一个扇状区域(见图1)。由于众多支沟同时与主沟交汇,泥石流发生时部分固体物质会在支沟口堆积,形成了长1 210m,宽850m的不规则堆积扇,淤积厚度达3~5m,体积约4.114×106m3,成为双龙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场所。

主沟沟道狭窄而陡峻,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强烈掏蚀、冲刷沟床,使沟道加宽加深,弯道增多,弧度增大。大量泥石流固体物质出沟口后停留下来,堆积厚度大于8m,堆积扇体积超过6.48×106m3。

2.3 容重大,固体物质粒径粗

据现场观测,双龙沟沟床中块石含量较多,最大的有2.2m。采集沟口堆积扇中部的样品,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得到结果见表2,堆积物中角砾含量(>2mm)占总量的55.3%,黏粒(<0.005mm)约占总量的5.31%,黏粒含量较高,泥石流固体物质以粗颗粒为主。

堆积扇部测得的固体物质比重(γv)为2.68t/m3,采用通用公式(1)及式(2):

式中:Vc为泥石流断面流速;Hc为计算断面平均泥深;I为泥石流沟床坡降;n为泥石流沟床粗糙率。

式中:Vm为最大块石运动速度;a为全面考虑的摩擦系数;d为最大块石粒径。

计算得到泥石流容重为1.63t/m3,泥石流流速分别是5.93m/s和5.95m/s。

表2 双龙沟泥石流堆积物颗粒重量百分比

以上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双龙沟泥石流流速快,容重大,冲击力大,具有明显阵流,表明双龙沟泥石流为高速黏性泥石流。

2.4 泥石流发展趋势

双龙沟上游发育有10多处滑坡、崩塌(图5为一典型崩塌体),加之人类松土活动较强,沟床中松散堆积物质丰富,可提供泥石流动储量达3.0×105m3;在陡峭深狭的地形条件下,双龙沟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大。泥石流发生的规模最终取决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据以往资料和现有计算结果判断,双龙沟泥石流易发,活动性强,一旦泥石流暴发直接威胁双龙村及永丰上寨、中寨、下寨、永安小学及新城区几千人的安全,危害严重,危险性大。若不将泥石流控制在双龙沟主沟范围以内,一旦泥石流冲出双龙沟,将形成重大危害。

图5 崩塌体物源

3 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从双龙沟的特殊地形地貌和危险区分布特征出发,提出了一套以拦、排、稳为主,辅以预警预报的综合治理方案(图6)。其中双龙沟上游和支沟沟道以拦挡、固床护坡为主,中下游以排导为主。

参照有关规范与规定,综合考虑该沟泥石流的特征、危害状况、危害对象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治理泥石流的经济能力,确定防灾土木工程设计标准为:按50a一遇设计,100a一遇校核[3-6]。

3.1 工程措施拟建

工程措施主要由拦挡、排导、谷坊等工程组成,其目的是稳定主沟两侧山坡、拦挡部分泥石流固体物质,并将洪水顺利排到白水江。

3.1.1 排导工程

目前沿支沟沟口堆积扇及主沟沟道两侧修建的排导槽,宽度狭窄,弯道较多,泥石流中的大石块易阻塞排导槽,导致排泄不畅。参照泥石流设计规范[6]计算该沟50a一遇的暴雨泥石流洪峰流量为84.7m3/s,5%的暴雨泥石流峰值流量为72.39 m3/s,而主沟排导槽现宽2~3m,高1~2m,仅能保证一般流水通过。泥石流运动至弯道处超高0.754m,大于安全超高深度0.5m,现有排导措施无法满足泥石流的过流需求。需对现有措施加固,补建新的排导措施。

已建排导槽底部采取铺垫处理,淤塞严重的地段定期进行清淤,两侧的围墙围干砌块石用浆砌块石重新加固。

在主沟流通区从下寨至白水江段铺设排导槽(图6),作为洪水泥石流排泄通道。参考有关类似工程设计,结合现场情况,铺设总长度约1 500m,槽底宽4m,侧墙高2m,侧墙边坡系数采用1∶0.5,排导槽均采用M10浆砌块石衬砌,排导槽伸缩缝按15m间距布置,缝内采用沥青木板填塞。

3.1.2 拦挡工程

主沟段大水沟和小水沟海拔2 000~2 200m范围沟床有宽窄渐变区,可以选取几处位置(见图6),各修建2座拦挡缝隙坝。拦挡坝能让一般洪水和高含沙洪水通过,保留一定的拦蓄库容,一旦发生泥石流,缝隙坝能够拦挡泥石流中的大块石,削减泥石流的洪峰流量,减小泥石流冲击力,同时能够稳固沟床和两侧山坡,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设计拦挡坝轴线长度150~200m,坝体基础埋深2~3m,有效高度5~6m,迎水面边坡系数1︰0.6,背水面边坡系数1︰0.1,缝隙宽度由上游的3m变化至2m。

3.1.3 固床工程

根据具体情况,在主沟布置5座固床坝,支沟内布置12道谷坊坝(图6),防止沟岸下切,稳定岸坡。

3.2 其他防治对策

结合生物措施,并辅以预警预报的监测方式,形成更加完整合理的防治方案。

对海拔2 500m以上实行退耕还林,种植植被涵养水源,稳固山体;2 500m以下流域耕地进行立体分配种植,由上往下采用乔、灌、草的模式进行种植,形成水土保持林,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图6 双龙沟泥石流防灾工程规划示意图

在双龙沟每条支沟流域建立泥石流监测点,雨季期间及时监测降雨量、地表水流动状态(流速和流量),发现泥石流沟异常现象,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4 结语

(1)双龙沟泥石流沟位于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区,高差悬殊大,构造发育,岩性破碎,加之较为丰富的降水条件,使双龙沟具备泥石流发生的条件,直接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沿线公路的正常通行。

(2)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取样,确定双龙沟泥石流性质为黏性泥石流。

(3)双龙沟泥石流具有大规模泥石流活动频率中等(20a一遇泥石流规模分别为2.34×104m3)、中小规模泥石流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等活动特征。

(4)根据该沟的实际情况,在对泥石流进行防治时采取以稳、拦、排等工程措施为主,结合植树造林、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预警预报的综合治理方案。

[1]游勇,欧国强,唐邦兴,等.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4):50-55.

[2]唐邦兴.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及其防治[J].铁道工程学报,1986(4):186-189.

[3]唐邦兴.四川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07-138.

[4]周必凡,李德基,罗德富,等.泥石流防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96-198.

[5]吴积善,田连权,康志成,等.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3-175.

[6]李德基.泥石流减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8-186.

猜你喜欢

主沟支沟双龙
一种性能均衡的强湿抓轮胎花纹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按支沟穴缓解习惯性便秘
点按支沟穴治岔气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跑步岔气,点按支沟穴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一种商用轻型载重汽车轮胎
一种提升高速耐久性能的UHP轮胎
莱钢3 200 m3高炉出铁场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