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意境——中国武术艺术理论初探
2013-12-06吴松王岗朱益兰
吴松,王岗,朱益兰.2
(1.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苏州中学 体育组,江苏 苏州 215007)
在我国传统艺术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意境”这一命题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意境”之说最早出现在诗歌与散文中,是指作者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唐代王昌龄把诗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1]336等,都是对“意境”的阐述。后来,随着“意境”说不断发展,渐渐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如“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均注重创造意境,将意境创造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1]340。可以说,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一种“形而上”的审美形态,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反映出不尽相同的“意境”内容及特点。武术,作为一项具有鲜明的艺术属性的传统文化形态,其“艺术化”的技术形态能够引发观赏者产生对武术技击的联想或想象,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意境”。在当代武术研究中,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武术的“意境”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略显浅显和空泛,少有人能够对“武术意境”的概念、构成等内容进行较为细致的解析。因此,本研究借助艺术学的理论,试图从艺术学的视角对“武术意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进行一次探索性的研究。
1 何谓“武术意境”
在艺术学领域中,学者们对“意境”一词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表述,例如:蒲震元[2]认为:“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成远镜[3]则认为“意境是艺术家用心灵构筑的灵性空间,能给人以广泛联想与无穷韵味的审美特征,是艺术作品中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而彭吉象[1]335则认为:“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从中可以使我们获得对“意境”本质的把握:首先,“意境”并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感受。更确切地说,“意境”是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主体——观赏者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受。因为“意境产生于艺术审美的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时,审美意识高度兴奋,完全沉浸在一种精神的享受之中而形成的特殊状态”[4],所以它是由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对象在其精神世界产生的一种感受或情感体验。其次,“意境”是由“意象”引发的一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审美活动中,精神感受或者情感体验的获得,无法凭空而来,只有那些“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引发审美主体进行的与之相关联想与想象。而“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学理论中被称之为“意象”。因此,“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意象”引发了审美主体在心灵上与情感上的触动,“意境”才由此应运而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的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5]
“武术意境”一词,是将武术视为一种审美对象,而令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感受的表述。因为,当武术通过艺术化的形象呈现在观赏者面前之时,各种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武术技术动作就“幻化”为一个个美的形象,这些美的形象可以引领观赏者进入一个充满无尽想象的艺术空间,通过对各种武术形象的认知和理解获得关于武术技击的想象与联想,这种凌驾于武术形象之上的艺术体验就是“武术意境”所指向的内容。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武术意境”界定为:通过特定的武术形象而诱发出的一种境界和情调,它是构建在独特的、艺术化的武术形象之上的艺术体验,并以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存在于观赏者的审美世界之中。
2 “武术意境”的构成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1]335。显然,来自于艺术家主观层面的“情”和来自客观现实——物象升华而成的“景”共同构成了“意境”的内容。那么,对于“武术意境”自然也可以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解构。
2.1 “武术意境”中的“情”
所谓“情”,可以将其理解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情感。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抒情”的特征,正是因为寄托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情趣等内容。同样,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拳家们独到见解、深厚思想、特殊情感以及主观诉求也会被寄托在武术的技术形态之中。于是,“体验”、“思想”、“情趣”等内容成为“武术意境”中的“情”的内容。
在武术中,我们可以将拳家们对武术技术技法的亲身感受看作是体验,它本身就是建立在个体习武经历之上的一种主观层面的情感;思想,可以看作是拳家们对拳理拳法、技理技法等内容形成的理性认识,它是对武术的宏观性、原则性的认知结果,如太极拳阴阳理论为拳理,八卦掌“以《易经》的不易、变易和简易之理”[6]为其拳术思想的要义;情趣,是指拳家们对拳术架势、形态、风格等内容的主观偏好,它是拳家们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判断,其表现为不同拳法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就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情”所指向的内容依附在武术的技术形态之中,可以经由演练者出神入化的表演而令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感知。
2.2 “武术意境”中的“景”
所谓“景”,是指“审美主体在思维上生成的一种对于艺术或艺术作品形象化了的东西”[7]。比如,当人们在欣赏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时,纸上的画作为一种真实的“象”引发了观赏者审美想象,获得美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观赏者通过艺术的想象后再次得到的“象”,即是“景”。
同样,当观赏者在对武术这一审美客体进行观照时,其经过各种联想或想象之后生成的“形象化的东西”,就可以看作是“武术意境”的“景”。武术的“景”是产生于“武术意象”(按照艺术理论中“意象说”,将以现实中的攻防格斗素材,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和改造之后的以表现技击为目的的武术技术技法看作是“武术意象”)之上的“象”,是“对生活形象的变形和改造的结果”[8]——意象的再次成象,即是观赏者依照演练者创造出的“武术意象”进行各种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因此,“武术意境”中的“景”,是观赏者通过自我的艺术想象来实现对武术的具象、意象的再次创造,是审美主体主观认知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
2.3 “情”、“景”交融构成武术的艺术整体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9]可见,“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情”与“景”的结合与统一,勾勒出艺术的境界,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当武术作为一个审美客体被观赏时,便同时涵盖了“情”与“景”的内容,体现着“情”与“景”的交融和映衬。“情”指向的是拳家们的体验、思想、情感、意趣等内容,表明了武术具有“重抒情”的艺术特征;“景”指向的是观赏者对武术意象的再次成“象”,表明了武术是通过艺术化的形象引发审美主体进行美的联想或想象。所以,“情”与“景”的交融,令武术具备了“境生象外”的特征,并因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3 “武术意境”的营造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2]22。由此可知,“意境”是“虚”与“实”高度化结合的结果,“虚境”与“实境”共同营造出艺术的“意境”。在武术中,也存在着“实境”和“虚境”的结合。
3.1 “武术意境”中的“实境”
童庆炳[10]指出:“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那么,在武术中,可以将演练者通过肢体的运动所创造出的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武术形象看作是一种“实境”,它包括:武术的招式、招法,武术的技术、技法等各种具体的表现形态。
作为“实境”的武术形象,是对现实中的各种攻防技术技法的逼真描绘。然而,“艺术形象的魅力并不在于复制现实,而在于超越现实之后重新获得意义和真理”[11]。所以,武术形象又绝非是对一般技击格斗行为的“复制”和“重现”,而是一种经过了提炼、萃取,并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的技术形态,其表现为“生动鲜明”和“直观可感”的艺术特征。首先,生动而鲜明的形象能够使观赏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刺激,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直观而可感的形象能够使观赏者在精神上产生直观的情感体验,激发起观赏者对各种武术情景的想象。例如,“南拳因劲力而称道,突出的是其阳刚之美、彪悍之感;通臂拳以气势夺人,突出的是豪爽的气势之美;八卦掌移形转换贯穿其中,似飞燕钻云,如云卷烟绕,突出阴柔之美”[12],这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拳术,带给观赏者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
3.2 “武术意境”中的“虚境”
艺术理论中的“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10]。由此,可以将武术的“虚境”表述为“审美客体的内在反映,即心灵对审美对象的形象、实景、形体所作的虚景、象征、意蕴的能动的反映”[13],它由观赏者发起,是对武术的“实境”进行主观想象的结果。
当“生动鲜明”和“直观可感”的武术形象激发起观赏者对武术技术技法的审美想象之时,观赏者的审美能动性便开始了“个人化”的发挥。此时,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武术“实境”使得他们的审美想象空间得以建立,武术“实境”在这一想象空间中便开始了再次“塑形”,从而产生新的景象,得到的便是武术的“虚境”。譬如,武术中的“旋风脚接劈叉”这个技术动作,当演练者腾空跳起后在空中完成里合腿,肢体螺旋上升的“实境”会给人一种犹若龙卷风直冲云霄的想象,紧接着演练者在空中清脆地击响,然后双手展开劈叉下落的“实境”会给人一种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地面的想象。其中,“龙卷风直冲云霄”、“矫健的雄鹰俯冲地面”这些感受,就是武术“虚境”的表现。可以说,就在瞬息之间,武术的“虚境”在观赏者的脑海中萌生并成形。
3.3 “虚”、“实”创构凸显武术的艺术味道
“武术意境”的化生,来自客观存在的“实境”和主观生成的“虚境”两者的高度化结合。“实境”表现为能够引发观赏者进行艺术想象的武术技术技法,它是武术“虚境”产生的基础,为其提供了进行艺术想象的素材;而“虚境”是观赏者对武术“实境”进行艺术想象后的结果,存在于观赏者的主观意识之中。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体现出“虚实创构”这一艺术特征。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1]337,而“武术意境”所追求的也正是如此。有形的技术技法和无形的技击景象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非虚非实、即虚即实的存在”[14],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在“实境”与“虚境”相互映照下,武术外具“生动之形”而内含“丰富之意”,在“虚实”之间流露出意蕴深邃的艺术韵味。
“意境”说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存在,其意义在于凸显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在“情感世界”里的相互融通。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追求和向往,才赋予了我国的诗词歌赋、戏曲书画等无穷的艺术魅力。尽管,武术并未被界定为传统艺术的一个门类,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情”与“景”交融和“虚”与“实”创构的作用下,武术也具备了独特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的存在不仅实现了对武术表现形态的“艺术化”构建,与此同时,艺术化的武术形象也超越了具体化的技术技法、超越了形式化的物象,超越了现实的世界,成为了可以令审美主体在心灵世界里展开艺术想象的基本元素,将审美主体带入了一个可以进行审美想象的艺术空间。在这个艺术想象的空间里,审美主体可以自由地进行着对武术技术技法的认知,进行着对武术景象的创造,进行着对武术情趣的体味。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武术意境”是体现武术艺术价值的高级形态,是武术“艺术性”存在的显著标识。
[1]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成远镜. 意境美学[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135.
[4] 刘鑫. “意境”中的虚实关系浅析[J]. 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41-43.
[5] 金银珍,罗小华. 艺术概论[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4.
[6] 刘永椿. 尹式八卦掌释秘[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
[7] 张黔. 艺术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6.
[8] 童庆炳. 文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61.
[9]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0:278-279.
[10] 童庆炳. 文学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6.
[11] 朱晓军. 艺术概论教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6.
[12] 李微. 浅谈武术运动中的美学艺术[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26-127.
[13] 乔军豫. 在宗白华的美学中散步——论其“意境说”[J]. 今日南国,2009(11):94.
[14] 彭吉象. 中国艺术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