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层累的少林武术偶像体系

2013-12-06程大力

体育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达摩少林寺少林

程大力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顾颉刚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即“层累地造成古史”。他认为:中国远古神话、历史不分,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例如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的所谓远古帝王序列,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帝:《大戴礼记·五帝德》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也以这五人作为古代历史的开端,都把他们作为传说时代的名王来看待。据考证,《史记》和《大戴礼记》所载,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学者的说法。其中尧舜的故事比较可信,其他如黄帝、颛顼、帝喾等,如果将之视为原始部落首领,应该也有迹可寻。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又以太皞、少皞、黄帝、炎帝、颛顼等为五帝。

三皇:三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白虎通》,有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燧人;天皇、地皇、人皇等数种说法。

女娲:虽然屈原在《天问》中就说过:“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但以黄土造人以五彩石补天的女娲的完整形象,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

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其文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据此可以列出如下序列:

传说历史 真实时代

盘古 三国

女娲 东汉

三皇 西汉

五帝 春秋战国

真实的时代越靠后,传说的历史反而越提前,这就是所谓“层累地造成古史”。

应该说,“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规律,是宗法—农耕文明的特点使然。始终依附、流连于土地的人民,必然深深留恋、植根于土地,并习惯于追寻最远最深的根。所以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物,中国人都认为是愈“老”、愈“古”,愈有价值。

这一规律亦左右着少林武术诞生的传说,历史与神话交织,少林武术的偶像体系也是层累地造成的。

程宗猷[1]《少林棍法阐宗》云:“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寨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因为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

程冲斗著《少林棍法阐宗》是万历四十四年,但程冲斗所据为今存《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示迹碑》,碑云:“大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三月二十六日巳时,颖州红巾初起,大乱来至。少林有一圣贤,先在厨中作务,数年殷勤,负薪执爨,蓬头跣足,单裩形赤,朝暮寡言,不动众念,无姓贯名,常修万行。次日,红巾临寺,圣贤持一火棍,独镇高峰,红巾畏之而退。即时则没,后觅不见,乃知菩萨示迹,永为少林寺护法,坐伽蓝之地。”

《示迹碑》立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显然,在此之前或至迟到这一年,已经有了把紧那罗作为少林武术偶像的传说。紧那罗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出现的第一个偶像。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恪守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对邪妄的人与事,一般都持不屑与否定的态度。因此,他们对紧那罗神退红巾、传棍法的神话,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清初景日昣《说嵩》即云:“少林紧那罗殿,在大殿东西向,奉神三象,裸体执棍,灵动欲活,前向如将仆。中象扶摩之,动辄移时,旁两象不动也。见者无不肃然。史载元成宗大德中,建天寿万宁寺,寺中塑秘密佛,形象丑陋。皇后幸寺,见之恶焉,以帕障面而过。少林象盖秘密佛也。御寇之说,其信然?”①唐豪先生[2]亦赞同景氏观点,他说:“象设秘密,蒙俗所尚,故少林于元代,当早有紧那罗殿。”“必先有紧那罗殿,然后始得附会。景氏谓为秘密佛类,实独到之见。”

士大夫对密宗男女修行大法、及立裸体交媾塑像等,当然视为邪妄;对将这种密宗佛附会为少林武术祖师的传说,肯定也不屑一顾。与程宗猷同时的万历年间士大夫,不会没有听到这个传说,但他们在诗文中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更不要说赞同这个传说了。

追溯少林武术历史,不难发现,关于少林武术的祖师,士大夫们倒宁愿将荣光归于少些神话色彩的人物。于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第二个偶像昙宗登场了。

昙宗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少林寺僧,曾率领民众起义帮助李世民剿灭王世充、王仁则,并且因功被唐王朝赐封为“大将军僧”。

都穆《游嵩山记》云:“盖当时寺僧之立功者,十有三人。惟昙宗授大将军,其馀不欲授官,赐地四十顷。此可补《唐书》之缺,惜无有知之者。少林僧至今以武勇闻,则其所从来远矣。”②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前有都穆序一篇,③显然都穆大致即嘉靖时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士性《嵩游记》云:少林寺“寺八百余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艺俱绝。”④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记》云:“从法堂前行,视碑刻林立。一碑载唐太宗为秦王时,遣僧书约起兵擒王世充,后僧中立功者十三人,惟昙宗拜大将军,余赐柏谷坞庄地四十顷,此即补唐书之阙。至今寺僧以武闻,从来远矣。”⑤明代万历年间曾任登封知县的傅梅,有《过少林寺二首》,其一为:“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功。”⑥

士大夫文人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所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舆论。应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少林寺僧才接受了助唐有功的昙宗等十三僧为少林武术先师的认识,并封昙宗为“头辈爷”。

在中国,儒家学说的主张,往往与普遍习俗相违,或者说正是普遍习俗的反动,所以我们经常不难看到一种矛盾,士大夫从来对“怪力乱神”大张挞伐,而中国百姓却从来对其情有独钟,就是一例。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家们,对这位昙宗的平凡但却为始祖,似乎始终心有不甘,他们显然更有兴趣接受那种满身神秘光环的人物。

如前所述,在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达摩终于被他们请上了少林武术创拳的神坛,达摩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的第三个偶像。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少林武术乃达摩所创的文字记载,见于民国4年出版的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3],书云:“五拳之法,人多以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其时达摩师由北南来时,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果借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而已。”

明代的文人咏少林武术诗文,明代与少林武术有关的碑铭、塔铭,明代的少林武术专著《少林棍法阐宗》,以及其它述及少林武术的文献资料等,都没有提到达摩。显然,达摩与少林武术之间,在明代还没有建立任何关系。署为横秋张孔昭述、在东曹焕斗注的《拳经拳法备要》,其开篇有:“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天下。”[4]只字未提什么达摩。该书曹焕斗《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末尾标明“时乾隆四十九年”。看来,达摩为少林武术祖师的传说,在这一年还没有出现。《少林拳术秘诀》出版于民国四年,但其著述年代应是清末。这一传说,应该是在乾隆四十九年至清末之间产生的。

《少林拳术秘诀》一出,达摩创拳之说遂一时甚嚣尘上,据唐豪先生[5]49统计:“近人著作中,依声学舌,称述少林宗派者,有民国六年出版之朱鸿寿《拳法讲义》;又十年出版之《少林拳法图说》;民国八年出版之郭希汾《中国体育史》;民国十三年出版之孙禄堂《太极拳学》;民国十五年出版之汤显《达摩派拳诀》;又许太和《南拳入门》等。”

出于孔儒反对“怪力乱神”的传统,不止创拳,对达摩的其它种种虚妄,士大夫们从来是不以为然的。比如对所谓达摩面壁9年的传说,如万历进士王士性便说:“活人做死事,难向一切说。打破这片石,方许见如来。”⑦万历进士金忠士则说:“石理肖达摩象。相传九年面壁时,精诚所通,影入石不灭。然石体绝不类山上者,殊可疑也。”⑧嘉靖时河南学政魏庄渠游于嵩岳时,说“达摩面壁九年,影透入石,乍观已了其妄”,竟“因召石工,凿其痕辨之,”并称此举为“一破千古之惑”。他还在诗中斥之曰:“印形岂印心,此是诬人术。”⑨雍正乾隆时登封县令施亦簪则说:“佛法无边诳俗流,从来狡狯是僧谋。”⑩清顺治进士叶封[6]《影石》一诗则说:“何来一片石,云照达摩身。是影宜无色,凭谁信有神。九年惟古壁,只是亦前尘。漫是齐谐语,虚传而日真。”就连乾隆皇帝也不信这一套,他的《题面壁诗》即云:“大地那非碧眠僧,九年面壁却何曾?”“片石无端留色相,千秋不必考明征。”[7]

继承中国文人传统,同时身为律师和武术史学家的唐豪[5]49,当然对达摩创拳说嗤之以鼻,并斥责“于是此类附益伪妄之说,遂弥漫于所谓现代进步之中国社会间矣!”但可以理解,武林盛行的家—门—宗—派等名称,顾名思义,已经足以说明武术和宗法的关系。门派即宗法、宗派,所以不能没有祖师。没有祖师,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煌煌名门正宗,堂堂嫡派家法,怎么可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所以说,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少林武术奉达摩为祖,实属必然,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少林寺现成的有这么一位达摩,西来大德高僧,中国禅宗之祖,一身尊贵无比;踏苇渡江、九年面壁、只履西归,头顶神秘光环。少林寺僧、少林武术要不把他奉为祖师,才会真正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1918年,马良《中华新武术·棍术科》成书,梁启超在为其所作序中称:“隋大业末,天下乱,流贼万人,将近少林寺,寺僧将散走。有老头陀持棍冲贼锋,当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选少壮僧百余人授棍法。唐太宗征王世充,用僧众以棍破之,叙其首功十三人,封赏有差。用棍御敌,此为确证。”[8]这个传说真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怪乎唐豪先生[5]57在《少林武当考》中会疑惑地说:“查《隋书》及《旧唐书》,均未见有少林僧以棍退贼及破王世充事。任公治历史颇深,此说不知何据。”

唐豪先生[9]曾考云:“少林武僧著称于北齐者,有稠禅师。《太平广记》九十《纪闻》及《朝野佥载》,言其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武,动骇物听。”唐豪先生用了“武僧”二字,如果属实,这就是少林寺最早的习武僧人了。唐豪先生似更有士大夫文人的习惯,非要立个祖师,既然否定了达摩,他显然更愿意选择少些神话光环者。其实梁启超认为少林武术起源自隋末唐初,把光荣归于昙宗或“老头陀”,和唐豪先生是同样的用意。

唐豪先生著《少林武当考》之后,不管有多少人不高兴,达摩创拳之伪,终成定论。习惯于将少林武术往前追的人,便就着唐豪先生的话,顺水推舟,开始在谈论少林武术历史时,把少林寺开山祖师、天竺僧人跋陀的两个弟子僧稠和慧光,记述为少林寺最早的习武人。今天有关少林武术的著作,大多如此。僧稠、慧光,是少林武术偶像体系的第4个偶像。

其实,不管是僧稠还是慧光,他们是否会武术非常值得怀疑。记载僧稠武功不凡的是张鷟的《朝野佥载》,其文云: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陵,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闻,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与我力,必死于此,无还志。”约既毕,因至心祈之。初一两夕,恒尔,念益固。至六日将曙,金刚形见,手执大钵满,中盛筋,谓稠曰:“小子欲力乎?”曰:“欲。”“念至乎?”曰:“至。”“能食筋乎?”曰:“不能。”神曰:“何故?”稠曰:“出家人断肉故。”神因操钵举匕,以筋食之。禅师未敢食,乃怖以金刚杵,稠惧遂食。斯须食毕,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

且晓,乃还所居。诸同列问曰:“竖子顷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食毕,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同列试引其臂,筋强骨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入山数十里,精庐殿堂,穷极壮大,诸僧从而禅者常数千人。齐文宣帝怒其聚众,因领骁骑数万,躬自往讨,将加白刃焉。禅师是日领生徒谷口迎候,文宣问曰:“师何遽此来?”稠曰:“陛下将杀贫僧,恐山中血污伽蓝,故此谷口受戮。”文宣大惊,降驾礼谒,请许其悔过。禅师亦无言。文宣命设馔,施毕,请曰:“闻师金刚处祈得力,今欲见师效少力,可乎?”稠曰:“昔力者,人力耳。今为陛下见神力,欲见之乎?”文宣曰:“请与同行寓目。”先是,禅师造寺,诸方施木数千根,卧在谷口。禅师咒之,诸木起立空中,自相搏击,声若雷霆,斗触摧折,缤纷如雨。文宣大惧,从官散走,文宣叩头请止之。因敕禅师度人造寺,无得禁止。⑪

古人评价某人“拳勇”、“拳捷”之类,往往并不是言其会武功,比如《魏书·傅勇传》就说傅勇“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都只是形容其悍勇敏捷。《北史·权武传》就说权武“尝倒投于井,未及泉,复跃而出,其拳捷如此。”由《朝野佥载》所述亦可看出,僧稠会的哪里是武术,明明是飞檐走壁、呼风唤雨的神功,这与剑仙笔记没有两样,如何能够视为信史。

《朝野佥载》所云僧稠事许多是从别处附会而来。如飞檐走壁可能即出自《南史·羊侃传》云羊侃“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踪。”又据谭华先生[10]考证:《朝野佥载》中所云稠禅师事迹,可在《续高僧传》所记另一高僧法通身上寻到。据《续高僧传》载:法通少年出家,因年少体弱常为同伴所欺负,遂发愿诵读观音经。一年以后,梦中食筋一驮,于是“身力雄勇”,“密举大木石不以为重”,曾力服同寺“膂力之最”的僧戡,力挫西域相扑高手。其中的主要情节与《朝野佥载》中僧稠事非常相似。谭华先生认为:“法通卒年距《传》初稿写定仅二十七年,《传》中所记法通事实当有根据。后来张鷟道听途说,张冠李戴,将法通之事记到稠禅师头上,是很有可能的。”

《续高僧传》本身也更少传说而近于信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信《续高僧传》,反而去相信《朝野佥载》呢?

至于慧光,《续高僧传》则载云: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通假字,左为金旁,右为“惰”字右半),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意欲引度。⑫

“蹀”,《康熙字典》引《博雅》释为“履也。”《康熙字典》释为:“一、车辖也;二、犁錧也”。看来,所谓“蹀”,可能是以脚踢的一种套形的玩具。或者类似踢毽、踢球。但这些肯定都不是武术。

历史上谈到慧光、僧稠,都说是“光以学显,稠以禅著”,他们肯定不会武术。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人将紧那罗王传说上推到东汉末:“登封少林寺,当黄巾之乱,众僧惶惧欲散,忽一火头老僧自庖中出,曰:‘公勿忧,老僧一棒驱之!’众笑其妄。僧运三尺棍,径入黄巾队中,遭者辟易,遂散去。僧归,以其法授众僧而去。乃紧那罗佛显化也。由此少林以武勇闻。”[11]“红巾”换成了“黄巾”,一字之差,时代却提前了上千年。这段文字笔者未见到原件,文章用语近似民国人,文中提到“今山寺颓落”,应是石友三火焚少林后写成。

于是少林偶像可以列成这样的顺序:

传说历史 真实时代

东汉末退黄巾之火头老僧 民国中期

南北朝僧稠、慧光 民国中期

隋末退流贼之老头陀 民国早期

南北朝达摩 清乾隆至清末

唐初昙宗等 明万历年间

元末退红巾之紧那罗王 明正德年间

显然,少林武术的偶像体系也是层累地造成的,即传说中的历史越提前,真实的时代越靠后。

火头老僧退黄巾是不可能的,那时还根本没有少林寺;僧稠、慧光则根本不会武术;达摩创拳之伪早成定论;老头陀隋末退流贼,显然系照搬紧那罗故事;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一个有一定事实根据但大大演义化了的传说。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少林寺僧这时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制度化地习武,并已形成以棍术为核心及特点的体系,以自己的寺名命名的少林武术。少林寺僧并不是因为武术的关系才参加了帮助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的战斗,他们只不过是参加了一场人人都被卷入的政治大革命和大规模战争。有唐一代、有宋一代,找不到任何一条资料,可以证明已有少林武术、少林武僧的存在。

而最早提到紧那罗神话的,是正德年间的《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罗延神示迹碑》;少林武僧、少林武术的大规模活动,开始于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最早提到少林武僧、少林武术的文献资料,是嘉靖年间的文人诗文;最早的有关少林武术的专著,是万历年间的《少林棍法阐宗》。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最近的元末至正德年间的紧那罗退红巾神话,最值得我们注意。

中国武术诸门诸派,往往喜欢伪托传自一个有名的古人,并以之为始祖,如红拳之赵匡胤、武当之张三峰、岳门之岳飞等。但元末至正德嘉靖万历时,不过百余年,显然不可谓古;禅宗寺庙不计其数,但只有少林寺将紧那罗王视为护法神,并且此人到底是佛教中何许神祗,至今仍难明究竟,显然不可谓有名。这肯定能说明,紧那罗王退红巾、授神棍的传说中,必然保存有对少林寺僧来说不容抹杀、不能忘却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少林棍,是在元末由一个外来和尚带进少林寺的。

越久远、越显赫的传说,可能完全靠不住;而越朴实、越近迩的传说,倒可能隐含历史的真实。少林武术的真实的历史,其实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久远。少林武术的产生时间,应该就在元末明初。

峨嵋派的创始人已经被追到了先秦的白猿公,太极拳的创始人已经被追到了老子。看来武术史上还远远不止少林武术的创拳体系形成符合这个规律。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派,曾经威震一时,也曾经遭受质疑和批判,但真理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注释:

① 景日昣. 《说嵩》卷二十一“少林紧那罗殿”郑州市图书馆藏清康熙岳生堂刻本。

② 都穆. 《游嵩山记》见傅梅《嵩书》卷之二十二“章成篇四”.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③ 《登封县志》,登封县志办公室1984年11月25日嘉靖八年本重印本。

④ 王士性. 《嵩游记》见叶封等《少林寺志》之“艺林·碑记”·河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⑤ 金忠士. 《游嵩山少林寺》见《嵩书》卷之二十二“章成篇四”·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⑥ 傅梅. 《过少林寺二首》见景日昣《说嵩》卷三十一“风什四”. 郑州市图书馆藏清康熙岳生堂刻本。

⑦ 王士性. 《观面壁石偈》见叶封等《少林寺志·题咏·七言绝句》. 河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⑧ 金忠士. 《游嵩山少林记》见傅梅《嵩书》卷之二十二《章成篇四》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⑨ 魏庄渠. 《少林寺》见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国朝诗》. 登封县县志办公室1984年11月25日重印本。

⑩ 施亦簪. 《少林新成有感四首》见叶封等《少林寺志·题咏·七言绝句》. 河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⑪ 张鷟. 《朝野佥载》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⑫ 释道宣. 《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初”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1] 程宗猷. 少林棍法阐宗[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2] 唐豪. 《少林拳术秘诀》考证[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3.

[3] 少林拳术秘诀[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

[4] 张孔昭. 少林正宗拳经[M]. 孙国中,整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5] 唐豪. 少林武当考[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 叶封. 影石[G]//新编少林寺志.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120.

[7] 乾隆. 题面壁石[G]//少林寺资料集续编. 北京:文献书目出版社,1984:48.

[8] 马良. 棍术科[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9] 唐豪. 行健斋随笔[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1.

[10] 谭华. 北朝僧人习武与少林武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7(1):15-17.

[11] 汪介人. 中州杂俎[G]//少林寺资料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43.

猜你喜欢

达摩少林寺少林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达摩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