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
2013-12-06董顺波王科飞
董顺波,王科飞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要‘三化’协调发展,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对于改善农村体育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安阳滑县锦和新城瑞苑小区、平顶山冢头镇龙源社区、三门峡尹庄镇城南中心社区、焦作后上作社区为例,对已建成新农村社区的体育设施、规划和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原经济区新农村社区的体育现状,促进其体育工作发展,完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1 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
1.1 新农村社区体育公共设施
新建的农村社区规模都较大,主要是村村合并形成社区,居民在社区集中居住,人口基本都在 3 000人以上,社区规划和设计比较科学。在调查的新建社区中已建成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广场、全民健身路径和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广场一般都结合社区中心绿地和公园兴建,主要在社区的中心地带。同时为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对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的要求[2],这些社区都在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了体育场地,配备了部分体育器材。结合中原地区居民的锻炼习惯,兴建室外的篮球场较多;由于乒乓球场地简单、占地面积小,因此乒乓球台也较多。焦作是太极拳之乡,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社区居民的锻炼习惯,修建了太极拳练习场地和固定练习器材。健身路径是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普遍推广的大众健身设施,在新建的农村社区健身路径都有 4~10组建身器材,包括跑步器、坐蹬器、三位扭腰器等。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都建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许多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与文化活动共用,主要进行社区集体活动,由1~2名管理员管理,日常以棋牌、台球和舞蹈为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新农村社区居民居住高度集中,虽然社区体育设施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人均使用量却不足,不能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1.2 社区居民的家庭体育器材
从调查统计发现,32.6%的农村居民拥有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篮球、足球等运动器材;拥有力量练习类器材的也较多,占 21.5%,主要有哑铃、拉力器等;有3.5%的高收入居民拥有户外帐篷,登山、攀岩等器材。调查显示70、80后的居民是健身的主力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历普遍高于父辈,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拥有体育器材的比例较高。在拥有体育器材的人群中超过1/2的人是为了锻炼身体,而1/4的人是为了减肥,其中以女性居多。
1.3 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和管理机构
研究调查了农村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情况,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加强对居民体育培训的投入”方式的占 67.1%;其次是争取体育下乡活动到本社区开展占 52.3%,今后应加强这些活动的组织;培育农村体育社团占 41.2%,社团是群众自治性团体,能够反映群众的喜好,是政府部门体育工作的重要补充。调查可以看出,体育管理部门把体育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体育资金和下乡活动的吸引作为着力点,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调查显示,没有形成新的工作机构,按原有工作机构运作的占 42.6%,大多数社区是由村庄合并而来的,体育工作仅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经验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适应人口聚集的新特征和居民生活方式、收入结构改变的特点。成立社区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社团的有 29.9%,说明农村社区居住的集中,有利于社团的建设和培育,居民体育参与的意识也不断提高。
2 新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2.1 居民掌握健身知识情况
调查发现,26.1%的农村社区居民能正确使用全部健身器材,41.2%的农村居民基本会用,32.7%的农村居民不会正确使用。通过在社区的现场观察和走访发现,许多居民使用健身器材“只是随便玩玩”,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健身设施,不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动作进行练习,练习时也缺乏一定的强度,效果欠佳。另一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了解健身器材使用知识的途径为家里的年轻人(32.9%),健身伙伴(20.5%),电视、报纸、网络(14.7%)。从中可以看出,家人仍是农村社区居民获得健身知识的主要渠道,这也说明进行家庭体育宣传和推进家庭体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电视、报纸、网络在宣传体育健身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应利用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建立健身网站指导居民健身。农村居民从体育从业人员和文体干部获得的使用健身器材知识方法的比例占19.2%,农村体育管理人员今后应加强在这方面的工作。
2.2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自然村居民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排在前5位的是:徒步类、舞蹈与体操类、大球类、小球类、武术类,而农村社区居民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排在前5位分别是: 小球类、舞蹈与体操类、大球类、徒步类、武术类。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农村社区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居民对体育设施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而依靠自然环境和徒手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明显降低;同时民间传统类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明显下降,球类项目、舞蹈与体操类的参与程度上升,有更加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另外,球类中的篮球和武术在群众中有着较好群众基础,无论是在自然村居民还是社区居民中都有较高的普及率,这与河南的群众体育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
2.3 参与体育活动方式
从农村社区居民和自然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居民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排在第1位,是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由于受以前锻炼习惯的影响,居民体育兴趣较为分散;同时由于集体体育活动和交流机会不多,体育骨干和带头人较少,锻炼的伙伴和团体未充分形成。体育部门今后应加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进行居民体育技能的培训,培养体育骨干。在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协会活动的选择明显高于自然村居民,反映出社区体育协会建设和工作开展优于自然村,吸引了居民的参与。从其它几项调查可以看出,自然村居民由于活动范围和社会交往较少,参与体育活动更依赖本村组织的活动,而农村社区居民大多都在周边工厂、农业合作社务工,社会交往多元化,因此参加其它部门组织体育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3 中原经济区新农村社区体育规划和发展思路
3.1 落实国家相关体育政策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得到部分落实,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要积极落实《中华人名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河南省制定的各项体育法规,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大建设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和设施,选拔优秀的各类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让人民群众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大发展的成果。
3.2 科学规划配置农村社区体育设施
在农村社区建设时对体育设施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根据位置、区位特点和人口结构合理安排和建设体育设施,满足不同要求的社区居民需要。要避免千篇一律,不同社区体育设施突出不同的功能,能够实现差异化和互补性,还要突出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和投入,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社区内部体育设施的种类和位置,坚决贯彻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按照人均比配备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指标,建设居民喜欢和充分满足其需要的体育设施。同时,在社区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经营性体育消费场所,引进时尚、流行的体育项目,培养居民体育消费习惯,活跃体育市场。
3.3 多种方式培养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时期,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参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5]。今后,要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和社区体育组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加强健身意识,形成正确的健身观,掌握科学的建身方法。体育部门和农村社区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大力培养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优势,服务于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逐步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体育素质,改变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和谐、健康的新型农村社区秩序。
3.4 做好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和管理
在当前村村合并、大量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兴建的背景下,更应理顺管理关系,科学规划设计好基层农村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内容。借鉴先进地区社区的管理经验,合并和增设体育管理组织,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配足配好基层体育机构人员,开展体育活动。形成围绕农村社区居民切身需求,居民自愿参加,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的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体系,作为管理部门政策的落脚点和村中参与体育活动的载体,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5 保护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社区建设
在农村体育规划中要考虑保护传统体育文化,适当建立和扶植体育传统文化社区,合理保护和开发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体育文化社区建设中,首先要建好社区传统体育设施,在有体育传统的社区可考虑建设相应配套的体育设施,在有习武传统的村可建练功房、兵器房、沙包房、梅花桩等,以强化特色[6]。其次,要建好社区民间体育文化社团,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周围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社团。
[1] 河南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guihua.hnjs.gov.cn/jst/index.html[EB/OL]. 2012-10-10.
[2] 黄继珍. 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9):11-14.
[3] 储亚娟. 对农村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0(2):20-21.
[4] 刘庆青. 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29-30.
[5] 林聚任. 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J]. 人文杂志,2011(1):160-164.
[6] 涂运玉. 赣南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