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

2013-12-06郭学松

体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秋瑾

郭学松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1]56国家危亡之际,诗人精辟道出了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拯救祖国的宏言,并希望通过倡导武力的重要性来唤醒沉睡中的国民,这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尚武精神的具体写照,其中更折射了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秋瑾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爱国主义者、诗人、中国历史上妇女运动的伟大代表人物,更是鲜为人知的武术家,一度被评为湖南十大武术家之一。秋瑾英勇就义后,后人对其尚武精神及历史功绩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强权世界女英雄,尚武精神贯浙东”[2];孙中山到杭州时,曾亲自莅临致祭,并题赠“巾帼英雄”的匾额[3]85;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曾为其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3]87来高度赞扬秋瑾对祖国的巨大贡献。关于秋瑾的研究多集中于诗词、妇女解放思想、教育思想、侠义性格等方面的研究,立足于武术文化或尚武思想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从鉴湖女侠秋瑾的行为、诗词、爱国抱负中无一不以尚武精神贯穿始终,也正是这种尚武精神对当时的辛亥革命及后期的抗日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 秋瑾尚武思想的历史成因

1)社会因素。秋瑾生活于清朝末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使得近代中国已经“日之将夕”,处于大乱将起的“衰世”之中[4]。秋瑾[1]18在《普告同胞檄稿》中深刻披露了此等社会现象:“欧风美雨,澎湃逼人,满贼汉奸,网罗交至,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声里,犹不自知,此某等为大义之故,不得不恺切劝谕者也。”加之秋瑾入京所见国民不仅思想昏沉而且不注重强身健体,还吸食鸦片,体质每况愈下,可谓是“手无缚鸡之力”,此等现象结合自身习武心得,使秋瑾清醒认识到要改变当前之现状,必须人人尚武强身,振奋精神,方可自立。

2)文化因素。秋瑾尚武精神的文化归属应从两个方面阐释,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日本文化及武士道精神的感染。秋瑾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祖父和父母都鼓励她努力学习文化,造就了其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对诗词、历史及小说之类文艺作品情有独钟。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著作和武侠典籍对秋瑾爱国主义精神及尚武精神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秋瑾读过的文学、历史著作中所描述英雄人物的创举对其影响颇深,她尤其仰慕西汉初年著名游侠“朱家郭解之为人”[5],秋瑾[1]78-79还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古代巾帼英雄作风的向往:“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1905年秋瑾来到日本,她不仅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更加青睐于日本的“尚武精神”。在此等氛围下,她继续学习武术,同时还学习日本刀术和射击,并买倭刀一把,在日本富士山赋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1]114,这些皆是这位尚武巾帼英雄的真实写照。

3)个体因素。少年时代的秋瑾十分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立志推翻腐朽的统治,但是她清醒认识到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仅仅靠笔杆来宣传革命是不够的,应当投笔从戎,练就强健的体魄和杀敌的武功,勇敢地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如她的诗歌所述“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1]61性格酷似男儿的秋瑾,常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157的诗歌表达其十分向往像男儿一样求得高超武艺,报效祖国的情怀。于是,她挣脱封建习俗的枷锁,师从其舅父单应勋学习武艺。她习武十分刻苦,主要学习拳术、剑术及骑术[3]8。1895—1902年间,秋瑾住在湘潭由义巷义源当铺内,坚持习武的习惯,每天总是挤出时间打拳、舞剑,或者练习单刀,还学会了湘潭流行的巫家拳。由于秋瑾武术的底子厚,加上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巫家拳的11套拳术和棍、钯、单刀等器械的套路。从此,秋瑾的武术日益精进[6],逐成为巫家拳的门人高足[7]。

2 秋瑾尚武思想的特征

1)时代性。近代社会,中国国民情形与国外列强之举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国内,中国人民不仅深受鸦片的荼毒,被视为“东亚病夫”,当时的国民精神极度萎靡,处于任人宰割之境况。青年毛泽东[8]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就对这种情形归因进行了剖析:“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可见,当时国力苶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武风不振。在外国列强之中,德国的斗剑之风吹遍全国,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这些便铸就了他们一度成为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称霸欧亚。因此,在这种极度反差的情形下,秋瑾期望通过倡导尚武思想激发国民习武强身、振奋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举措,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2)先进性。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者。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9]。说明秋瑾既是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先行者及杰出代表,是一位中国近代的革命志士.秋瑾不仅对我国古代武术英雄进行积极追忆,而且身体力行,执着追求武术真谛,深谙尚武精髓并继承之;通过东渡日本学习交流,不断汲取日本“武士道精神”及“明治维新精神”的有益养分,使得其尚武理念得以不断深化及完善。这种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之理念,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3)开创性。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女革命家就是秋瑾;近代文坛上以诗歌宣传革命、唤起民众的第一位女诗人是秋瑾;以“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1]176这样的豪言壮语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作斗争、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争取女权第一人也是秋瑾;以“身体运动多强壮,不似从前娇又柔”、“东洋女学之兴,日见其盛,人人皆执一艺谋身,使男女无坐食之人,其国焉能不强也”[1]32的诗、词等积极鼓励女同胞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文化知识,倡导尚武精神、救国救民的还是秋瑾。秋瑾身上所折射出的熠熠光辉是诸多中国女同胞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无论是对妇女思想解放运动还是倡导女性尚武救国,在近代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

4)个性化。秋瑾的尚武思想不仅与个人政治观、武术强军观、武德教育观等紧密相连,而且还与个人对武术的嗜好、个性特征及人生目标息息相关,体现了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秋瑾从小具有“奔放不羁,放纵自豪,喜酒善剑,伉爽若须眉”的性格,她不仅“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坐书痴”[10],酷爱武技,习得一身高超的武艺,而且武术中所蕴涵的侠、义、礼、志、勇等优秀精神品质对秋瑾形成勇敢、坚韧及“天下为公,敢为人先”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

3 秋瑾尚武思想的历史作用

3.1 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影响

秋瑾倡导尚武精神,以武力拯救祖国的思想,对我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辛亥革命、大革命运动及抗日斗争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就是以武装斗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梹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皇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这种以武力聚集力量,力推尚武精神,以武装进行革命的雄心伟略对孙中山、黄兴在辛亥革命中武装斗争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正是孙中山“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吾民族所致力于世界和平之一基础”[11]尚武和平观及黄兴“救国尤以身力为必要”,“国家有难武事为先”,“铸成中华伟大之军人”,“是宜提倡‘尚武精神,一以对外’”[12]的尚武救国观,才使得辛亥革命一举成功。后期毛泽东领导的大革命运动,更加注重强调“枪杆子中出政权”的理念及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最艰巨的时刻为秋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积极肯定秋瑾女侠“尚武爱国精神”价值,高度赞扬鉴湖女侠秋瑾对祖国的巨大贡献,以此来勉励我国广大妇女学习秋瑾勇于献身祖国的尚武精神,积极号召她们要勇于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如此等等,无一不说明秋瑾的尚武思想及精神对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3.2 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影响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身”的理念是秋瑾从戎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思想精髓对我国近代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作战能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中国不败而败,日本不胜而胜。秋瑾在其诗歌中就一针见血披露了这种失败的原因,即“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1]101这种人为胜于武器的独到见解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其进步意义。秋瑾不仅以身作则,并于1907年在绍兴出任大通学堂督办之际,以大学堂为据点,邀集会党100余人在大通学堂和绍兴北区体育会训练。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体育训练,更重要的是练习军事格斗及武器使用。通过严格认真的训练,学员们很快克服会党的散漫习气,并掌握了军事知识,一批军事干部在大通学堂中成长起来,为日后组织武装起义打下了基础[13]。后期的一些军事领导及文化界人士也积极推崇这种强军尚武理念,如黄兴、徐世昌、冯国璋、陶行知等人,他们都曾先后提倡过武术。此外还有一大批社会贤达名流也纷纷对武术推崇赞助,其中不少人还躬行习武[14]107。一时间,军中尚武成风,不仅促进了武术在军中广泛传播,更重要的是武术在军事战争中有着起到强身健体之价值,而且在临场实战中,特别是近战、巷战、肉搏战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意义匪浅。

3.3 对促进中国近代女权解放思想发展的影响

秋瑾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贡献是将其与中国革命相联系,倡导妇女参与革命、尚武救国。她不仅通过到处演讲,办中国女报等形式进行宣传,而且积极身体力行,还通过列举古代女英雄豪杰的典范激励中国女性尚武从军报国。秋瑾不仅在刊物上公开言辞“诸位晓得国是要亡的了,男人自己也不保,我们还想靠他吗?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1]5而且在写给女友的诗中强调:“英雄事业凭身造,天职宁容袖手观?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1]123期望妇女们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目前被奴役的现状。另外,她通过古代女中豪杰的光辉典范来鼓励妇女参加革命,精忠报国。“木兰携手秦良玉,沈氏云英联袂偕。卫娘持笔含春到,红线隐娘仗剑来。明末杨娥宋末金义妇,齐王氏共唐赛儿。”[1]191诗中对花木兰、秦良玉的尚武报国思想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两位农民起义的妇女领袖唐赛儿和齐王氏的英勇刚强。辛亥革命时期,在秋瑾尚武报国思想影响下,女子从军参政成风,当时的妇女团体较著名者就有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北伐军、女子军、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女子尚武会等。其中浙江女子北伐军更是威震神州。浙江女子军的领导人尹锐志,在为其先师秋瑾复仇的口号下,组织浙江女子军助攻杭州,尹锐志、尹维俊姊妹表现得尤为英勇[14]。另外,其倡导妇女独立、学艺、合群的超前意识对今天妇女的创业,以至于社会地位的提高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秋瑾在教育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积极倡导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其一生,同时其极力提倡的尚武精神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秋瑾尚武爱国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方法。首先,她通过诗歌、书信、演说、女报刊载等多种形式对国人进行尚武爱国教育。如“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1]161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进学堂也是秋瑾实施教育的重要部分。1906年3月,秋瑾被吴兴(今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聘为日文、理科、卫生等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她将民主革命的目的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激情澎湃地向学生讲授民族英雄的爱国功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影响颇大。校长徐自华及其妹徐双韵也深受启迪:“在短短五个月内,我们受到秋瑾的启发不少,秋瑾对我与家姊的爱护与期望十分深切……我们受到秋瑾至诚的感化,就先后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与光复会,经常进行革命活动了。吴惠秋老同学,乡村女子,家庭又十分封建,不久也主动随秋瑾到绍兴,不怕危险,掌理机密,秋瑾感人之深可想而知。”[15]第三,秋瑾尚武爱国教育的成功之处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了一批爱国志士。1907年,秋瑾在主持“大通师范学堂”事务期间,先后动员组织100多名会党青年骨干,以绍兴城内的体育会及大通学堂附设的体育专修科为据点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她不仅积极关注学员的军事教育方面,而且亲自督导学生的军事训练,倡导女兵练习兵操,在这里,秋瑾为辛亥革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如尹维俊、尹锐志、吴珉等。

3.5 对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影响

秋瑾对我国近代武术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促进武术在军中的发展,促进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秋瑾一生对武术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表现。秋瑾不仅从小跟随其舅父学习武艺,而且掌握了南少林巫家拳的要义,武术可谓至广至精。后期她加入了由“洪门”衍变而来的同盟会,源于“洪门”是个武风甚烈的会党组织,即使在近代,他们仍把习武作为对其成员进行“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一[14]80,秋瑾与洪门志士可谓是志同道合,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更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秋瑾在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革命得力助手,她们不仅习得武艺和军事知识,而且秉承秋瑾之遗志,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武术,倡导尚武报国精神,促进了武术在军中的广泛传播。秋瑾尚武思想对武术进校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驱除了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国民体质羸弱的根本现象并没有多大改善。因此,秋瑾及孙中山所提倡的“尚武强身观”仍被社会所重视,进而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施行校园武术普及教育。据该时期调查表明,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 52.5%,开展课外武术活动的占 22.5%,既无课程又不开展课外活动的占25%[16]。可见,这种“尚武强身”、“尚武爱国”的观念一度成为当时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了武术在校园内的普及与推广,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的武术人才。

秋瑾的一生不仅对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武术发展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下传承报国观,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强军观,振兴军事武术;弘扬育才观,培养武术人才;继承强身观,大兴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秋瑾. 秋瑾选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平慧善. 秋瑾[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23.

[3] 郑云山. 鉴湖女侠秋瑾[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 吴祖会,郭学松. 三元里反侵略斗争中的武术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35.

[5] 陈去病. 鉴湖女侠秋瑾传[G]//郭延礼. 秋瑾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77.

[6] 铁萤. 湖南武术史[Z]. 湖南:湖南日报第二印刷厂,1990:53.

[7] 杨欣颖. 长株潭地区巫家拳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37.

[8]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

[9] 郭沫若. 《秋瑾史迹》序[G]//秋瑾史迹.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1.

[10] 陈悦青. 侠骨丹心铸诗魂[G]//郭延礼. 秋瑾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89.

[11] 陈铁生. 精武本纪[Z]. 上海:精武体育会,1919:1-2.

[12] 张子沙,李远乐. 黄兴体育思想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2.

[13] 陈旭麓. 秋瑾[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1-72.

[14] 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郑永福. 中国妇女运动通史[M]. 南京:南京共鸣出版社,1936:30-36.

[16] 徐双韵. 记秋瑾[G]//周芾堂. 秋瑾史料.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7] 佚名. 体育丛刊[Z]. 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尚武秋瑾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
秋瑾年谱的几个问题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走出尚武村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