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6例哮喘儿童皮肤点刺实验结果分析及其意义

2013-12-05刘秀芸崔惠英卢旭侯海欧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变应原风团尘螨

刘秀芸,崔惠英,卢旭,侯海欧

(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北京 101101)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20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其发病与外界环境许多过敏原有关。皮肤点刺试验(SPT)为临床诊断和护理提供依据,在防治上有重要参考意义,其方法简单,特异性高,现将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11月186例儿童哮喘的SPT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1月我院哮喘门诊就诊的患儿186例,其中男112例,女74例。哮喘诊断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按年龄分为3组:1~3岁组76例,4~6岁组62例,7~14岁组48例。

1.2 检测方法

变应原试液为德国默克公司提供。吸入性变应原:屋尘螨、粉尘螨、猫上皮、狗上皮、烟曲霉、室外霉菌、树1、树2、艾蒿、豚草、藜、谷类;食物性变应原:牛奶、鸡蛋、花生、小虾、小麦粉、鲤鱼等共18种。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胺作阳性对照,部位选在双手臂屈侧皮肤。每次用吸量管吸1滴试液,滴在皮肤已标记线旁,相邻距离4~5cm用点刺针垂直通过试液,轻快刺入皮肤,使试液少量进入皮肤。残留试液,如反应正常,在5~10min后拭去,如反应强烈,立即拭去,以免发生严重反应。15~20min后观察变应原结果。

1.3 评定标准

变应原风团反应与阴性对照相同为(-);风团反应范围=阳性对照反应范围的1/4为(+);风团反应范围=阳性对照反应范围的1/2为(++);风团反应范围=阳性对照反应范围(+++);风团反应范围=阳性对照反应范围的2倍为(++++)。SPT结果易受全身及局部抗组胺药影响,因此在做皮肤点刺实验前10d停用抗组胺类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前3d停用抗感冒药,以免出现假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变应原SPT阳性结果分布情况

186例患儿中点刺阳性者150例:1~3岁组56例,4~6岁组48例,7~14岁组46例。在不同年龄组所有变应原中,以尘螨阳性率最高,屋尘螨达37.6%,粉尘螨36.6%;其次为室外霉菌34.4%(见表1)。

表1 3组患儿18种变应原SPT阳性结果分布情况[例(%)]

表2 3组患儿18种变应原在同一患儿多种阳性表现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组多种变应原阳性表现情况

186例患儿中,同一患儿具有多种变应原阳性者分布情况(见表2),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本组调查还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致敏的变应原阳性种类相对增多,10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7~14岁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3 讨论

鉴于变应原是变态反应性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是治疗和减少疾病复发的根本措施。目前临床多采用SPT,其操作简便、快速、安全、无痛苦、特异性高,可同时进行多种变应原检测。本研究结果SPT阳性率80.6%,可见变应原可能是大多数儿童变应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结果表明4~6岁组和7~14岁组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其中以尘螨最高,而食物性变应原阳性率极低;婴幼儿组SPT阳性率明显低于4岁以上组且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说明变应原阳性率随儿童年龄增长,免疫机制逐步完善而逐渐增加,所以SPT检查宜在3岁后进行[2];7~14岁组同一患儿具有10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随儿童年龄增长,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渐增多,同一患儿变应原阳性种类可逐渐增加。

现代生活中,儿童约有80%左右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其中尘螨是最主要的室内变应原。尘螨喜湿喜温,最适宜生长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55%~75%[3,4],尘螨已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哮喘的主要过敏源,因此应指导患儿及家长避免或减少与尘螨接触。具体措施有:每日做适时的室外活动;居室适当开窗通风换气,降低室内相对湿度;不铺地毯壁毯及其他容易积尘的装饰品;避免使用厚重织物窗帘;春季避免到花粉浓度高的地方游玩;室内不放置盆栽植物;做好卧室卫生等。通过环境干预来减少哮喘的发作或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5,6]。母乳喂养是婴儿获得IgA的主要途径,可提高婴儿抗病能力,并可防止高水平IgE产生,因此有人[7,8]认为母乳喂养可减少哮喘的发生,但对“母乳喂养可避免哮喘发生”的看法目前仍有争论,但妊娠期母亲不吃蛋类食品以及母亲和婴儿在生后1年内避免进食蛋类似乎可减少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另有报道[9]显示母孕期常吃鱼可摄入丰富的Ω-3脂肪酸,常吃苹果可摄入果酸、类黄酮等物质,两者均可降低气道高反应,减少哮喘的发生。

本文结果表明:儿童比婴幼儿更适合使用SPT作为哮喘病原学诊断依据,因此建议在哮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加强对婴幼儿哮喘的重视,婴幼儿哮喘除了注意避免减少接触变应原外,还应教育指导家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让孕妇和患儿远离各种危险因素,以降低儿童期的发病率,并争取在儿童生理性气道重塑前达到临床治愈。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2]赵京,谭立玮,曹玲,等.婴幼儿哮喘患儿食物IgE抗体测定和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0):597-599.

[3]苏瑾,李竹,姜智海,等.环境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6):546-548.

[5]盛锦云.哮喘治疗的演变与哮喘能否控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0):817-819.

[6]Platts-Mills T,Leung DY,Schatz M.The role of allergens in asthma[J].Am Fam Physician,2007,76(5):675-680.

[7]王模奎,黄英,刘恩梅,等.标准化变应原皮肤试验与哮喘儿童年龄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4):259-261.

[8]向莉,李珍,任亦欣,等.体内和体外变应原测定在过敏性哮喘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65-1467.

[9]陈德晖,孙宝清,林育能,等.广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变应原的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09,29(7):385-388.

猜你喜欢

变应原风团尘螨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跟螨虫在家做伴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如何除螨才有效
怎样清除尘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