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业科学发展之探索

2013-12-05宋木文

中国出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李昕出版业数量

文/宋木文

现在,我们的各项事业都要讲科学发展,出版业也不能例外。出版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处理自身和内外各种关系,都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双重规律。若有偏离,就可能产生不良效果。

这要从精神生产的特点和出版改革的目的说起。而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品种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这是出版业科学发展必须首先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早年的体会

刘杲曾经说,出版改革的目的是多出好书。这个说法也许过于简略,但比起编制一串长话(难免夹杂套话),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多出好书是衡量出版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志,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这是我们遵循精神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而得出的看法,而且道理也不复杂。精神产品,有益者强魂健体,有害者祸国殃民,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老出版家们一向强调出版物质量第一,重视文化积累。陈翰伯在任时,对直属社每年逐家抓一次选题,并经常检查。我们没有做到,但也牢记他们的教诲,长年盯着质量不放。翻阅我和刘杲的几本出版文集,对出版质量,可以说逢会必讲,有机会就抓。我在1985年4月11日全国出版局(社)长会议上那篇《解放思想推动出版改革》的讲话,更强调了“要下决心努力提高我们图书的质量,要多层次、多侧面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图书品种结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们不能不经常想一想,我们搞出版的人,给当代人提供什么?给后人留下什么?”

当然,好的质量是从一定数量中产生的,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增长;但数量与质量又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数量增速过快,就会出现失衡,难以保持总体质量水平。所以在年出书十万种上下之时,就提出“控制数量,调整结构”的任务,多年如此,以防止数量盲目增长,总体质量下滑。刘杲早在1986年南宁局社长会议上就提出:“图书出版的发展,从主导方面来说,已超越了着重增加数量的阶段,开始进入着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建立和完善体系的新阶段。”我在会上表示赞成,称此说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展”。于友先出任署长时,在1994年局长会议上提出控制规模数量、着重提高质量效益的“阶段性转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若干年来,有几个发达国家图书出版品种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可不可以说,这是从市场运行中保持的一定的平衡发展。我们有宏观调控的优势,更应做到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总体平衡。

我在任时,常以老出版家坚持不懈地抓质量、抓规划所取得的丰厚成果来引导出版界。我在1992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的报告中说,20世纪80年代是以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好书为标志的。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国美术全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鲁迅全集》(16卷本)、《当代中国丛书》《走向世界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都是这个时期出版或基本完成的。10年间,这样一批高质量、上规模、标志性图书问世,这在中国出版史上是不多见的。

这才是老一代出版家为我们一代又一代出版人铸就的历史丰碑,更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历史经验。

现今的关注

多年来,出版界在规模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做大做强与做好做优的关系、争做支柱产业与强化文化功能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且常见于报刊,引起广泛关注。我也忝列关注者人群之中。

举例有三:

译林出版社原社长李景端,在任时爱岗敬业屡创佳绩,退休后,仍倾心出版,时常提建议,发文章,为解决疑难问题奔走呼号。针对2011年全年出书37万种(增长12.5%)、库存900亿元(增长22.1%)、利润185.1亿元(下降20.5%)这三组数字并联系多年“两增加、一下滑”的趋势,景端于2012年12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从三个出版新数字引出的联想》(《作家文摘》12月21日作了转载),进行内因外因分析,提出宏观微观双管齐下的治理意见。我在同年同月的13日写信给他:“拜读你在《光明日报》(12月11日)发表的《三个出版新数字引出的联想》,觉得很重要,理应引起高度重视与逐步解决。对你在退休后离岗不离业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历史传承与当前问题,我由衷地表示敬意。我为出版界有你这位敬业者和代言人而感到高兴。”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是一位思想视野开阔、专业功底扎实的资深编辑。近日看到他在《现代出版》(2013年第3期)发表的《滞胀: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困境》,指出:中国出版业的“滞胀”现象与产业化背景下出版企业一味追求“做大做强”有关,非常不利于出版业的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必须以“做好做优”为前提。李昕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质量优先,反对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否则将在客观上打破出版界的“生态平衡”。我致函李昕表示,在一次座谈会上转述了他的观点,并在一篇论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文章中作了摘引。

据我观察,李景端和李昕,对“出版要争上经济支柱产业势头很足,而对文化功能则强调不够”这类现象都很关注。刘杲有句名言,“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被业界广泛认同。近日《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7月5日)发表李景端《出版界四位“80后”》短文,说刘杲、吴道弘、周明鉴和李景端4人“对当下有些出版人那种‘追经济’和‘去文化’的倾向,颇有反感与担忧”。李昕也谈到“出版业作为一个微利行业,对于国家所能做出的经济贡献其实是微乎其微”,而“发挥它的基本职能,使之产生文化影响力,远远比创造经济价值更有意义。”

我说“我也忝列关注者人群之中”,是因为我同这几位有着相似相近的看法。我2010年12月为陈昕著《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三联书店2011年4月版)所写序文中曾说:“从陈昕的分析中,我似乎看到了社会转型期在改革中发生的那些问题带有某种必然性、不可避免性,是一定会来的。对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是期盼其‘不来’而是对‘要来’保持清醒。现在,弘扬主旋律、大力抓精品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能说不强不高,并有防范治理不良图书的措施跟着做,但那些低俗、违规之作仍在泛滥,这便是那种必然性的折射和反映。说到底,出版的根本任务是以高质量的主旋律产品、高质量的品牌和精品之作、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占领图书市场。比起转企改制做强做大的高调与强势来,我们对自己担负意识形态建设重任的注意力是否也应更大更强些?我看是需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导向往往比文化的导向更强大。如果文化担当的声音弱了,措施软了,也有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我的言论,没有景端、李昕那么明朗,但主要关注点是明确的。

2013年7月19日上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部分老同志意见。我把前面的回顾略作整理,既反映了业界人士的意见,也讲了我的看法。全文如下:

我的一点看法

我今天就出版和出版改革(不涉及新闻)讲一点看法。

多年来,我们的出版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多部门中,是率先的,领跑的;有路线图有时间表,是在有序推进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深远。但出版这种精神生产领域的改革,尤其不可急功近利,要看长期,看长远,至少要再看10年,才能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估。因此,主持者、领跑者,保持高度清醒和冷静,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高层领导满意、周围好声音不绝于耳之时,更要注意倾听业内外的不同声音。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题中应有之义吧。

我在这里传播一些好声音之外的声音,看是否值得注意。

比如,针对图书品种数量增长过快(2011年37万种,2012年4l万种,增长连续在l2%以上),库存巨量增加,总体质量不能令人满意,业界人士早就提出,怎样控制品种,调整结构,使品种数量与质量效益保持平衡,以利于出版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比如,对强力倡导做大做强、争上经济支柱产业,业内人士屡有对强化文化功能不够的关注,有人甚至担心出现“追经济”“去文化”的倾向。

比如,有人提出,转企改制,区别对待不够,除三家“公益性”之外,所有出版社大体都是一个“企业模式”。大学出版社也成了一般出版企业,失去了在学术文化建设上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许多出版社一味追求高利润增长,“严肃的学术文化出版已经不再是一项事业,而仅仅是一盘生意”。针对此种情势,能否再回头看看,做一点必要调整。路线图作一点调整,时间表放宽一些。在做统一规定时,也留有一定空间,让各社去闯去实践。要争取在两类模式之内或之外,出现更有利于发展学术文化的新模式、新族群。

比如,对多年前提出的建设出版强国,普遍认为是一项创举,但也有人补充提出,因受到教育科学文化和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单科独进,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和目标后,总体形势大为改观,但是否要对原定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做出适当调整,以做到扎实推进。

我这样认为,出版改革既要敢于同经济体制改革“趋同”,又要善于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特色。不敢“趋同”,不遵循一般原则,改革难以启动;不坚持“特色”,不遵循自身规律,则改革有可能留下遗憾。

笔者今之所言,主要是对今后的关注和寄语。现在已经建立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党组,又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都是出现了有标志性的新机遇。我希望那些被业内外广泛关注又有长远意义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如能列入新机构新班子重点审视的问题,那就更好了。

猜你喜欢

李昕出版业数量
Characteristics of a kHz helium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interacting with two kinds of targets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统一数量再比较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头发的数量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南宋出版业考述
赶集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losive Network in the Shaped Charge War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