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全国黄麻新品种 (系)生产试验总结

2013-12-05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

中国麻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黄麻腋芽叶柄

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205)

1 试验目的

在2011-2012年全国黄麻品种 (系)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黄麻主产区布置生产试验,采用接近大田大面积生产的条件,继续鉴定近年来各麻类科研单位选育的黄麻新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以及品质特性,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进一步探索其栽培技术、为品种鉴定和生产应用推广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2 参试品种 (系)及其供种单位

对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1〕81号《关于印发2011-2012个全国黄麻品种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的参试品种 (系),由黄麻品种试验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采用密码编号 (S1-S7)包装分送到各试点进行播种。各参试品种 (系)基本情况及供试单位列于表1:

表1 2012年国家黄麻品种生产试验参试品种来源及编号Tab.1 The origin and number of tested varieties in the national production test of jute in 2012

3 承试单位

根据黄麻生长发育特性及全国黄麻主产区的生态特点,结合有关承试点的技术力量、耕作制度、试验条件等确定了以下承试单位:

表2 2012年国家黄麻品种生产试验承试单位Tab.2 The executing institutes of the national production test of jute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地选择

选择前作一致、肥力中等以上且地力均匀 (沙壤或粘土)、排灌良好,四周没有树木和禽畜危害,地表平整、洼沟通畅且具有大田生产代表性的地块作试验地。

4.2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设2次重复,每小区面积100平方米,试验区周边种植保护行不少于4行,各试点自行排列各品种。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圃设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沅江实验站试验基地。

5 试点基本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

5.1 试点基本情况

2012年各承试点试验地的基本情况分别是:安徽六安试点前作为油菜,土壤类型为沙质壤土,地表平整,5月25日旋耕整地,施入40%复合肥35kg/666.7m2作为基肥,选用除草剂喷雾封闭杂草。全生育期内进行了两次间苗一次定苗两次追肥。广西南宁试点试验地为旱地,其前作为玉米,产量中等水平,土壤类型为铁沙土,保肥保水能力相对比较差。春节前采用旋耕机翻土耙平,5月初一犁一耙后机耕开行。播种前每666.7m2施用有机鸡粪200kg和进口复合肥25kg撒于播种沟内做基肥,生长期内结合中耕除草及天然雨水情况进行了两次追肥,全生育期内由于雨水适中未曾进行人工给水;福建省漳州试点试验地前作为经济作物玫瑰茄,土壤类型为沙壤土,5月初采用拖拉机犁地,结合耙地每666.7m2均匀撒施农家肥 (猪粪)1000kg,播种沟内深施复合肥10kg,由于墒情较好出苗整齐,6月中旬左右完成间苗和中耕除草,7月初完成定苗工作,全生长期内结合中耕培土分两次施用尿素20kg、钾肥10kg用作追肥和壮杆肥;信阳试点试验田土壤系黄褐土性水稻土,试验地前茬为紫云英,3月15号深犁深耙,5月25日进行第二次犁地耙地,于播种前666.7m2施国产复合肥50kg。揪种时气候适宜,出苗情况良好,全生长期内中耕除草3次,采用农药防治造桥虫一次,因干旱人工放水浇灌4次;沅江试点前作为水稻,年前翻土冬凌,5月初开始耕种作畦并施进口复合肥25kg/666.7m2基肥,苗期田间墒情较好,出苗整齐一致,全生育期内进行了两次追肥,每666.7m2共计施用尿素35kg,全年气候温和有利于黄麻的正常生长发育。

5.2 播种与间苗、定苗

各参试品种按当地黄麻适宜播种期播种,每小区播种量80g,翻耕、播种、覆盖深浅力求一致,播种方式为条播,播期多在5月至6月上中旬。生长前期间苗2次,当苗高达到20厘米左右时定苗,每小区留足2700株基本苗 (即每公顷种植密度27万株)。

5.3 施肥

按承试点当地黄麻大面积栽培的施肥水平进行,各小区每次的施肥种类数量、方法和时间要求一致。基肥为有机肥、氮、磷、钾肥等,追肥以尿素为主。

5.4 田间管理

播种、中耕除草、间苗、抗旱灌水、防治病虫害、收获沤洗等,同一重复的同一项管理措施均在同一天内完成,并作好了记载。

6 试验结果

6.1 各参试品种的基本特征特性

综合五个生产试验点对所有参试品种植物学特征特性等田间试验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测试结果与各育种单位提供的申报材料所描述的品种特性基本一致并表述如下:

编号 品种 (系)名称 主要特征特性S1 福黄麻1号 茎绿色,叶柄、花萼、蒴果淡红色,无腋芽,圆果种S2 福黄麻2号 茎绿色,叶柄、花萼、蒴果淡红色,有腋芽,圆果种S3 闽黄1号 茎绿色,叶柄、花萼、蒴果淡红色,有腋芽,圆果种S4 黄麻179(CK1)茎绿色,苗期微红色、叶柄、花萼红色有腋芽,圆果种S5 C2005-43 茎绿色,绿叶柄、有托叶、叶长椭圆形,圆果种S6 Y007-10 茎绿色,绿叶柄、有托叶、叶为披针形,长果种S7 宽叶长果 (CK2)茎绿色圆柱型,绿托叶、有腋芽,果圆筒型,长果种

6.2 各参试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各承试点影响黄麻纤维产量的六大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株高、茎粗、第一分枝高度、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汇总于表3,其平均数和排列顺序列于表4。

6.3 各参试品种的纤维产量结果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平均纤维产量和所有点次的平均纤维产量结果列于表5。所有参试新品种 (系)的纤维产量均比对照增产,比产量相对较低的第二对照 (宽叶长果)的增产幅度在7.36%-14.01%之间,其中长果种Y007-10以每公顷3148.34公斤熟纤维产量居首位比对照二增产14.01%,其余依次排列为:圆果种福黄麻2号 (3045.99公斤/公顷;10.30%)、圆果种福黄麻 1号 (3009.57公斤/公顷;8.98%)、圆果种 C2005-43(3007.58公斤/公顷;8.91%)、圆果种闽黄1号 (2964.75公斤/公顷;7.36%)、圆果种黄麻179(2783.46公斤/公顷;0.79%;CK1)、长果种对照宽叶长果 (2761.57公斤/公顷;CK2)。

表3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Tab.3 Main economic character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表4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产量构成因素平均值Tab.4 The means of main economic trait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表5 2012年黄麻生产试验各试点纤维产量 (kg/hm2)Tab.5 The average fiber yield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6.4 各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测试结果

为了确保参试品种品质检测数据的公证性与科学性,由课题组对参试品种统一编号后送农业部麻类产品质检中心严格按国家标准检测,其测试结果列于表6。其中以圆果种闽黄1号的的品质最优,它的纤维细度和强力均居参试品种之首,其余参试品种均优于对照或接近对照。

表6 各参试品种纤维支数及强力结果Tab.6 The fiber fineness and fiber strength of tested varieties

6.5 各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测试结果

黄麻生产试验的抗病性鉴定仍然采用人工接种炭疽病菌的方法进行鉴定并与麻类区试参试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同步进行,其结果列于表7。其抗病性结果与区试鉴定结果趋势一致。

表7 参试品种的人工接种炭疽病病指调查结果Tab.7 The investigated result of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of tested varieties

6.6 各参试种 (系)的生育期、种子产量

黄麻为短日性作物,对光照的长短反应比较敏感,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难以收到成熟种子,其全生育期调查结果以福建漳州和广西南宁为主,5个参试新品种 (系)均为晚熟类型品种,它们的全生育期均在170-195天之间,据福建漳州等多点观察,长果种Y007-10、圆果种福黄麻2号、闽黄1号的生育期比对照偏晚;福黄麻1号、C2005-43两品种的生育期与对照一黄麻179相当,但比对照二晚10天左右。在华南麻区,各参试品种一般产成熟种子35-75公斤/666.7m2左右。各参试种的播种期、收获期、现蕾期、开花期、全生育期、种子产量等列于表8。7个参试品种 (系)在福建漳州和广西南宁均能正常生长发育获得成熟种子。

表8 各参试种生育期、麻种兼收种子产量Tab.8 The ripeness days and seed yields

7 品种评价

推荐参加2012年全国黄麻新品种 (系)生产试验的新品种共计7个 (包括对照),其中有5个圆果种 (包括对照),2个长果种 (包括对照)。它们在5个黄麻主产区的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抗逆性、品质特性方面均不同程度展现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且与两年区试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S6(Y007-10、长果种):茎绿色、披针型叶、有托叶和腋芽、叶柄着生角度小而株型紧凑、植株高大。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95天左右;有较好的丰产性能,5个承试点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148.34公斤,在所有参试品种 (系)中排第一位,比对照增产14.01%;该品种其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均超过对照,且大部分性状居首位;纤维品质参数优于对照;有较好的抗小黑点炭疽病能力,属中抗品种。

S2(福黄麻2号、圆果种):茎绿色,叶柄红色,有腋芽,蒴果淡红色。现蕾、开花迟于对照,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属于晚熟品种;产量位居所有参试品种 (系)中的第二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045.99公斤,比对照增产10.30%;该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茎粗超过所有其它参试品种,其它各主要农艺性状也明显地高于对照;纤维品质超过对照;抗病性能优于对照表现为中抗。

S1(福黄麻1号、圆果种):茎绿色,叶柄、花萼、蒴果均表现为淡红色,无腋芽。现蕾开花时间和圆果种对照 (黄麻179)相当,全生育期170天左右,属于晚熟偏早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009.57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98%,排第三位;其它主要农艺性状优于对照;其纤维品质和抗炭疽病性能均优于对照。

S5(C2005-43、圆果种):茎和叶柄均为绿色,叶型表现为长椭圆型,有托叶。现蕾开花时间比园果种对照 (黄麻179)稍迟5天左右,全生育期175天左右,属于晚熟偏早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007.58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8.91%;该品种所有产量构成因素均优于对照;纤维品质中的纤维细度和强力均居参试品种第二位;抗炭疽病性优于对照,属中抗品种。

S3(闽黄1号、圆果种):茎绿色、叶柄红色、腋芽、颗实为红色;现蕾、开花比对照偏晚,全生育期为185天左右,晚熟品种;平均维产量每公顷2964.7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7.36%,位居全体参试品种的第五位,圆果种中排第四位;产量构成因素均优于对照;其纤维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居参试品种之首,属于优质品种;抗病性优于对照,鉴定为中抗品种。

猜你喜欢

黄麻腋芽叶柄
斗 草
斗草
基于液—固交替培养的水曲柳快速微繁系统研究
扭动的小蚕
扭动的小蚕
茶树带腋芽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观赏向日葵腋芽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黄麻抓阄(短篇小说)
甘蔗腋芽外植体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黄麻薪火代代相传 强军路上奋勇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