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塘草原三剑客

2013-12-05刘炎林

西藏人文地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野驴野牦牛英文名

羌塘草原上的藏野驴。(摄影/柳叶刀)

羌塘草原上的野牦牛。(摄影/范久辉)

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WCS提供)

羌塘的藏野驴

撰文/刘炎林

奔腾的藏野驴。(WCS提供)

藏野驴(英文名:Tibetan Wild Ass, 拉丁名Equus kiang)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重在250-400千克。雄性个体肩高可达142厘米。雌雄个体差异不明显。藏野驴鬃毛短而竖起。毛被呈鲜亮的红棕色,冬季为深棕色。幼体毛色较深,呈沙土黄色,绒毛很长,第二年夏天换毛后毛色似成体。藏野驴喜欢在开阔平坦的地区活动,在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上密度最高。藏野驴雄性常常单独活动,雌性会组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在冬天,藏野驴集群可达500-1000多头。

2006年的冬天,西藏双湖地区的降水较少,草地一片枯黄。每天下午吹起的大风掠过宽广的湖盆地区,撕扯着地面上低矮稀疏的植被,卷起一阵阵尘土。大部分的河流和湖泊都已冻结,地面也被冻得极为结实。我和双湖农牧局的昂玛和扎西,一行3人,在这个冬天里驱车穿越了双湖北纬34度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寻找并计数生活在那里的各种野生动物,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藏野驴。

藏野驴是双湖较为常见的动物,强壮、优雅,脸上看起来总是略带些好奇的样子,头颅硕大。夏勒博士在他的书中曾这样描写:“四肢和身体下侧,包括颈下方呈白色”“在背脊部,一条深色条纹从鬃毛处一直延伸到尾端”“有一簇黑色细丝状的毛。”我们常常在道路边就能观察到藏野驴。一两头雄性个体,静静站立,车辆经过时扭头凝视。或者是成群结队,10只或20只,奋力奔跑,从车前绕过去,起落的后蹄扬起一阵尘土。双湖的嘎措乡乡政府坐落在怡岗错旁,背靠裸露而贫瘠的纳若山,而南边是一大片长势良好的紫花针茅草地。乡政府围墙外几百米处,总能看到两三群吃草嬉戏的藏野驴:它们散落在金黄色的草地上,在中午阳光造成的“热浪”中袅袅走动。乡政府西南面是西藏28个盐湖之一的孔孔茶卡。12月份的时候,我们曾在湖边记录到很大一群的藏野驴,共有112头个体。能在如此开阔的地方看到这样大型哺乳动物的聚群,是令人赞叹的景象,他们的列队奔跑更是气势不凡。听当地人说,藏野驴更大的聚群可达300-400头呢。

然而,在外人看来壮观的藏野驴群,却是当地人十分头痛的事情。数量的增长正是藏野驴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2003年夏勒博士等人在双湖-依布茶卡一带的调查表明,藏野驴的数量相比1993年增长了一倍。在双湖北部的乡镇,牧户拥有的围栏数量非常少。虽然当地畜牧业冷季和暖季区分不是特别明显,但一般都预留一块良好的草地,供春季接羔育幼用。然而成群结队的藏野驴便是在冬季进入这些草场,逗留觅食,从一块草场转移到另一块。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当地人留给春季羊羔的食物。马科的野驴相比野牛毛牛,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差,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夏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藏野驴冬季和夏季的主要食物都是针茅属的植物,而这些也正是家养牦牛、山羊和绵羊的食物。因此藏野驴和家畜之间的食物竞争,就成了当地越来越明显的矛盾。藏野驴的取食习惯也是它们被抱怨的原因。“宽阔门牙使它们能够咬下大片的禾本科植物”(夏勒,1998)。双湖的牧民说,藏野驴不仅吃地面上的草,还刨地面下的根。大群野驴结队奔跑时蹄子对草地的践踏,因其直观,也被广为抱怨。

2003年,阿里日土县的仁青旺加和10名牧民向县人大正式提交《野驴对草场破坏极为严重,请林业局提出草场保护措施》议案,要求控制其数量。在双湖的邻县申扎的某村,牧户轮流用摩托车将野驴从村里的草场上驱赶出去,而这种驱赶仍在继续。双湖在几年前,也曾出现过在饮水处悬挂布条,驱赶野驴的行为。以上种种,揭示了对野生动物进行管理的需求。十多年前,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猎杀,以及保护意识的薄弱。而今,随着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对保护的不断投入,已经有效地制止了对羌塘野生动物的破坏。目前,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引发了新的矛盾——愈来愈多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纠纷。于是,对于野生动物和其所在草原,我们需要在继续保护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对野生动物的合理管理以及矛盾应对措施。

我与藏羚羊的故事

撰文/WCS 乔治·夏勒

藏羚羊(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Chiru, 拉丁名Pantholops hodgsonii)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治区一级。羌塘是藏羚羊的主要分布地。成年的藏羚羊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25-45千克。只有雄性有角。藏羚羊是羌塘高原上跑得最快的食草动物。特别是雄性的体态优美健硕。产羔期在春夏之交,多数区域雌性会集大群迁徙,场面蔚为壮观。 主要分布于海拔3250-55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栖息地。

20多年以前,在一个时尚人士午餐会上,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西藏和野生动物的演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筹集资金,进一步推动在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在演讲中,我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迷人的藏羚羊的照片。然后,我又展示了另一些拍摄到的偷猎者的照片,他们的帐篷周围放置着一堆堆藏羚羊的尸骨,皮毛已经被剥去。藏羚羊拥有地球上最精细的羊绒。它们的绒被走私到克什米尔,再被编制成披肩,这些披肩被称为“沙图什”,意为波斯羊绒之王。当我提及“沙图什”这个词的时候,有一些在座的妇人悄悄地取下他们肩上的披肩。在听我的演讲之前,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披着的是3-5头死亡的藏羚羊的尸体。他们只知道这种披肩无比柔软,是时尚的标志,

而且非常昂贵。一条披肩价格可以高达15000美金。

藏羚羊。(摄影/赵怀东 WCS提供)

我第一次看到藏羚羊是在1985年青海的野外调查的时候。那时,我只知道它们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绝大部分生活在4300-5000米海拔的地方,除了中国,仅在印度拉达克有极少量的分布。18世纪90年代早期,有些旅行家曾在他们的行程中,目睹过“15000-20000”头成群的藏羚羊。当时,我猜想可能有超过上百万头的藏羚羊生活在这片地区。没有人知道藏羚羊确切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有多少。1990年的时候,我猜测还有少于10万头的个体。而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它们的数量正在逐年增长。

在穿越羌塘的多次考察中,我记录了藏羚羊的分布地点,他们活动的方向,活动群的大小和构成,以及其他信息。我们不久就认识到,有些藏羚羊是定居型的,而另一些则是迁徙型的。迁徙种群冬季在羌塘南部活动,那里草场较好,它们和牧民以及家畜分享这样的空间,到了夏天,雌性聚集起来向北迁徙,但是那些地方的草场十分贫瘠。目前,就我们所知,至少有5个这样的迁徙种群。其中有一个从西藏迁徙到新疆,另外一个从西藏迁徙到青海的可可西里。在这些迁徙型的有蹄类动物中,藏羚羊十分特别,只有雌性迁徙如此长的距离。雄性不会和雌性聚集在一起进行迁徙,通常他们只会在小范围内活动。为何雌性要迁徙250多公里,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到遥远的北方生仔,然后立刻返回呢?他们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特别是在怀孕和哺乳期内。

我们试图搜寻藏羚羊迁徙的秘密,了解他们为何要从好的草场迁徙到相对荒芜的地方产仔?我们追随着他们迁徙的痕迹,跟随他们那些已经明确的迁徙路线。然而,我们屡次跟踪失败,无法到达他们迁徙的目的地。有一次在羌塘的西部,阿鲁盆地以北,我们前面的藏羚羊向新疆行进;另一次,在青海可可西里。当时,由于积雪很大,而且正值融雪期,所以我们的车子数次陷在淤泥中无法前进。

2005年,我们从北边进入了昆仑山脉中的藏羚羊产仔地。WCS的康蔼黎,北京大学的刘炎林,还有其他新疆地区的研究人员一同,我们进入了昆仑的腹地,那里山峦起伏,湖盆散布,没有人烟,十分荒芜。地面上长着贴地的灌木和一丛丛草,比如针一样的莎草。6月18日,我们第一次目击了一个藏羚羊新生幼子,它蜷缩着躺在开阔地上。在如此开阔的地方,它看上去是那么的孤单。康蔼黎慢慢地靠近它,慢慢地将它捧了起来。称重围3.5公斤,雄性。然后,我们又轻轻地把它放回到原处,转身撤退。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发现了许多的新生个体。他们通常在出生后15分钟内就可以站起来,紧紧跟着他的母亲,后者一直在移动。事实上,在7月的第一周内,在整个繁殖季节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有些雌性个体已经开始他们南返的征途。并不是所有的雌性都会有新生幼子跟随。有些小藏羚羊被赤狐、狼和金雕捕杀,有些在大雪和寒风呼啸中死去(夏季)。所以,我们仍然无法解答为何他们要选择这样一片产子地。也许,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躲避捕食者和人类,也许他们就需要一片宁静。

小藏羚羊。(摄影/康蔼黎 WCS提供)

无论怎样,我们在这次调查中获得了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新疆和田地区已经将这个地方列为一个保护区——西昆仑藏羚羊保护区。它和西藏羌塘保护区相连。这一片藏羚羊的产仔地得到了保护。另外,我们还帮助当地建立了一个巡护站,对产仔地进行季节性反偷猎巡护。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反偷猎行动已经在很大层面上阻止了藏羚羊的猎杀。国际上的努力也在不断进行——伦敦曾一次性收缴了200条沙图什。公众舆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藏羚羊已被列为2008年吉祥物五福娃之一。然而,藏羚羊的偷猎仍旧时有发生。据说现在,有些人改用摩托车追逐藏羚羊,直到它们气竭而亡,然后拾取它们的皮张。

藏羚羊分布区绝大部分都属于保护区范围,这是中国政府的巨大成就之一。2006年11月,我们在青藏公路旁观察藏羚羊的活动。那里的动物并不在意公路上繁忙的交通,它们在两旁觅食,显然它们觉得那个区域是安全的。青藏铁路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野生动物的情况,留下了多个通道。藏羚羊能够容易地在这些通道中走动。这样的认识和关注可以为藏羚羊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那是中国的珍宝。

羌塘野牦牛。(摄影/刘通 康蔼 WCS提供)

羌塘的野牦牛

撰文/WCS 乔治·夏勒 译/康蔼黎

野牦牛(英文名:Wild Yak, 拉丁名Bos grunniens)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雄性肩高175-203厘米,雌性是137-156厘米。在已有的野外记录中,雄性体重可达800千克,雌性可达340千克。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野牦牛双角向外向前伸展,然后向上向后方弯。雌雄都有角。通体黑褐色,在阿里地区发现的“金丝野牦牛”是其毛色产生了变异。野牦牛在IUCN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其数量在许多地区都在持续下降。1995年野牦牛数量估计为只有15000头,过去30年中全球数量可能已经下降了30%以上。目前,估计全球野牦牛数量的几乎一半,约7000-7500头都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当我在羌塘地区跋涉时,偶尔会在山坡上看到一些行动缓慢的雄性野牦牛正在休息。当它们发现我后,就会站立起来,将盔甲似的头转向我,注视片刻,然后逃走。它们体侧的长毛,像骑士的黑色斗篷,在空中舞动。它们看上去十分强壮和神秘,使我想起复活节岛上成排的巨石图腾。完美的进化让它们对条件恶劣的高地有极强的适应力,也让我感到吃惊和着迷。厚重的皮毛,强大的肺活量。虽然体型庞大,但是它们却可以像野山羊一样轻巧地翻越崎岖的山地。甚至于它们的血红细胞也是为了高海拔而设计的,这些细胞的大小是普通家牛的一半。而每单位体积的数量却在一般牛的3倍以上.这就增强了血红细胞的携氧力。

在俄罗斯西部,我们发现了更新世中后期的牦牛化石。但在历史上只有证据显示家养牦牛存在于那一地区。在西藏也发现过一块牦牛化石。另有一块可能来自尼泊尔。而今,野牦牛的分布范围限定在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上。野牦牛生活在(或曾经生活在)没有树木的高地,包括平原、山丘和高山中,海拔从3200米到5300-5400米的植物生长界限附近。在青海东部的高山草旬上,野牦牛的数量最多。在高山草原,偶尔也有大的群体,但更多的野牦牛分散活动。在荒漠草原中的野牦牛就极其稀少了。

野牦牛不知是从何时开始被人类所驯化。早在公元前850年,西周文学作品中已提到了牦牛的驯养。公元一世纪,罗马妇人用牦牛尾做掸子,但不知那些尾巴来自野生的还是家养的牦牛。从阿富汗向东至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的中亚高原上至少有1200万头家养牦牛。肉、乳汁、毛皮、可以作为燃料的粪,以及牦牛在运输上的能力,使它们在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描写家养牦牛的作品有很多,但是涉及它们野生祖先的报道却寥寥无几。西方探险家常常通过步枪的准星瞄准它们,而生物学家们则只在野生动物普查中提及它们。对牦牛的详细资料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陆续出现。

野牦牛体型庞大,四肢粗短,在背部靠近脖子的地方有一明显的隆起。雄性野牦牛比雌性的体型太。它们除了鼻尖呈灰色外,全身都呈棕褐色。在它们的颈部侧面、胸部、身侧以及腿部垂下长长的毛发,最长可达70厘米,几乎垂到了地面。幼年牛犊的体色更多呈暗棕色,牦牛厚厚的皮毛和少量的汗腺能有效地保持体热。即使在天气十分寒冷的日子里,也能发现牦牛站在齐膝深的冰冷溪流中,好像要冷却过高的体温。在暖温的气候条件下或海拔3200米以下的地区,野牦牛就无法自在地生活了。

在对西藏西北部的探索中,探险家迪西曾指出在阿鲁盆地“大多数野牦牛都是黑色的,但是也有极少的棕色野牦牛”。这是一种罕见的突变,这些特别的野牦牛体色不像家养牦牛一样的纯棕色,而是浅金色。这使得它们在黑色的同伴中十分显眼。黑色的雌性可能有金色的幼仔,而金色的雌性则有黑色的幼仔。

家养的和野生的牦牛也许会在同一区域内活动,但后者身躯更大,怕人,而且从许多个体的毛色上也能加以区别,野牦牛全身黑色,除了阿里地区的金色牦牛之外。而家养牦牛的身上则出现白色、灰色或棕色板块,或全身都为上述一种颜色。

在野外观察野牦牛很困难,原因之一是它们通常生活在偏远地带。由于牦牛的身躯庞大而且通体乌黑,所以眼力好的人能够在5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就发现它们。但是牦牛也能在很远的距离之外就察觉到人或车辆,而且一旦发现情况,它们就聚集起来,飞快地向远处跑去。

人类对野牦牛的看法混合了想象和现实。就我看来,野牦牛象征着广阔无限的羌塘,是这个高地的象征符号。同时,它们也代表着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艰难状况。100年来过度的捕猎导致野牦牛数量急剧下降,不由使人想到19世纪美洲西部美洲野牛被大量猎杀的情景。

1891年,鲍尔提到“在羌塘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野牦牛。有时一天内可以发现100头之多,而有些野牦牛则每天都会发现在眼前”(1894)。赫克和芶白特描述了一段不寻常的死亡景象:“当我们经过牟柔依-欧斯搜(Mouroui-Oussou)时,在冰上看到一幅特别的景象。我们先从扎营的地方观察那些黑乎乎,形状不明的物体,它们几乎穿越了这条大河。但是直到我们走到这些奇特的岛状物体跟前,才分辨出它们的头尾。然后我们查明它们是50头野牦牛,已经完全嵌在冰中。它们肯定是想过这条大河,但恰巧此时,水凝固起来,它们被薄冰包围着无法脱身,以致于冻结在河中。它们长着巨大双角的头部仍然露在冰上,而其余部分则被冰包裹着,穿过透明的冰层,我们依旧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形态和位置,这些可怜的动物好像还在游泳(1850)。”

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野牦牛群不再常见了,数量大为减少,而且存在活个体中包括一些杂变种。这与一个世纪前的状况有相当大的差别。“在这些荒芜的土地上,在这片独立的自然环境中,著名的长毛牛自由自在地闲逛着,远离了那些无情的人类”(普泽瓦尔斯基1876) 。“无情的人类”已经侵入了野牦牛的世界。一个世纪以来,野牦牛的急剧减少说明它们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人类以及家畜。中国已将野牦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按规定只有获得国家许可才能捕杀。同时野牦牛也被列入CITES附录I中。在近100年中,野牦牛的分布范围已缩小了一半以上。

人类和家畜活动区域的延伸,促发了人类、家畜和野牦牛之间的矛盾。和其他野生有蹄类动物相比,野牦牛需要面积更大的荒野地区。现在,野牦牛的分布已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大部分最好的高山草甸和草原已被牧民们占据。野牦牛和家养牦牛交流的增多,增加了杂交的可能性,容易影响纯野生牦牛血统的保持。而且,家畜疾病传染的机会也会上升。对于人类的“侵入”,野牦牛偶尔也会采取一些防御和抵触行为。比如追赶一辆汽车,攻击一个猎人,或者弄伤一个牧民,但它们无法长期承受这样的侵扰。

与此同时,有些地方的牧民也对野牦牛十分的头痛。在嘎尔措,公野牛曾经在发情期冲破网围栏,把雌性家牦牛赶到外面,占为己有。有时还会攻击人。因此,牧民们对于野牦牛的感情十分矛盾。一方面,很多人受到佛教的影响,知道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反对猎杀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家畜和其他财产,又对野牦牛等野生动物十分恼火。

这一类的摩擦肯定会增加,不单是对野牦牛,还包括其他野生动物。而依靠情绪和先人之见是无法解决这类冲突,收集详细的科学信息、制定长远的管理计划、并且设计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对于目前的羌塘生态系统管理,十分迫切。

有时,当我发现远处山坡上的野牦牛,并看着它们渐渐远去,消失在无垠的大山间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对这片独一无二的高海拔生态系统了解甚少。如果我们不去探索它的神秘,不走近它,不了解长着宽嘴的野牦牛,以及和它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鼠兔,西藏棕熊等等野生动物,了解它们是如何在这片貌似贫瘠的土地上共同生活,那么谈论怎样管理和保护这片草原只能令人感到茫然。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已经成为羌塘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先将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和富饶的牧场留给了我们,在这些自然财富中有一部分已被挥霍殆尽,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讲,在广阔的羌塘地区,如果努力,有许多部分是能够得到挽救的,包括野牦牛数量的恢复。也许,那些草原和群山的美丽会—直延续下去,但是没有野牦牛这种黑袍武士的存在,将会显得十分空虚。而藏人们也会失去他们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羌塘其他主要野生动物

整理/WCS 赵晓艳 赵怀东 图片提供/WCS

藏原羚(英文名Tibetan Gazelle; 拉丁名Procapra picticaudata)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的屁股上的毛是白色心形的,因此羌塘当地俗称“白屁股”。成体肩高60-65厘米,体重在10-16千克左右。雄性有角。藏原羚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山岭以及地势平缓的山谷地带。主要生境是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一般多集小群生活,数量不等,几只或十几只的群体较为常见,但在夏季也有单只活动的个体,而冬季往往结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岩羊(英文名Blue Sheep; 拉丁名Pseudois nayaur)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性体重60~75千克,雌性35-45千克。雄性体型略比雌性大。雌雄都有角,雄性角大于雌性。双角呈“V”形向上然后向外伸展弯曲。角上有年轮,可以估计年龄。身侧有一条褐色条纹,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岩羊分布广泛,从海拔1200米的荒漠山区到5300米的寒冷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岩羊喜欢在没有树木的山坡上活动,附近多有悬崖峭壁以便躲避危险。

西藏盘羊(英文名 Tibetan Argali; 拉丁名Ovis ammon)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盘羊的一个亚种。成年个体肩高100~1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左右。雄性平均肩高118厘米,平均体重105千克。雌性肩高104-112厘米,估计平均体重68千克。通体披毛粗而短,唯颈部披毛较长。胸、腹部,四肢内侧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处,尾背色调与体背相同。通常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特别大,雌羊角形简单,角体也明显较雄羊短细。绝大多数盘羊生活在地势高、起伏较小的山岭上和山脉上部的坡上。和其他有蹄类相比,它们对干扰的敏感性较高。

雪豹(英文名Snow Leopard; 拉丁名Uncia uncia)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长110~130厘米;尾长80~90厘米,体重30~60公斤。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它前掌比较发达,因为其是一种崖生性动物,前肢主要用于攀爬。行踪诡秘,常于夜间活动。

棕熊(英文名Brown Bear; 拉丁名Ursus arctospruinosus)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重可达300-780千克。西藏棕熊(Ursus arctospruinosus)是棕熊的亚种之一。针对该亚种的研究目前较少,所以该亚种的实际重量范围并不清楚。棕熊粗密的披毛有着不同的颜色,例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有些棕熊披毛的毛尖颜色偏浅,甚至近乎银白,这让它们的身上看上去披了一层银灰。根据当地政府的记录,棕熊已经成为野生动物肇事最为严重的物种。

狼(英文名Wolf; 拉丁名Canis lupus)

西藏自治区二级保护动物。肩高60-100厘米,体重32-62千克。根据野外观察,羌塘的狼一般在夏季的5-6月换毛,越冬的灰色毛自然褪下,新生的略带黄色的毛露出。狼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但近年来在羌塘见到的狼基本上是独居或两三只一群,很少有大的狼群。

赤狐(英文名Red Fox; 拉丁名Vulpes vulpes)

西藏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重4.6-5.3千克,体型比藏狐大。雌雄个体不易分辨。它的毛呈现红褐色,四肢、耳背和顶端白色,尾巴是暗灰色至黑色,个体间存在差异。赤狐比较喜欢在山地活动。

藏狐(英文名Tibetan Sand Fox; 拉丁名Vulpes ferrilata)

西藏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重在3-4.5千克左右。背部和身侧呈黄红色至浅红褐色,腹部红色。颈部、大腿和臀部呈灰色,尾巴深灰色,尾端庞大的白色。四肢亦较赤狐略短。藏狐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平原上,常活动于灌丛草原、高原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上。

猞猁(英文名Lynx; 拉丁名Lynx lynx)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重18-32千克,体长90-130厘米。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猞猁的两性特征区别不大,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点,体重也稍微重一点(1-2公斤)。

兔狲(英文名Pallas’ Cat; 拉丁名Felis manul)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重2—3千克,身体粗壮而短,耳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距离较远。尾毛蓬松,显得格外肥胖。尾巴粗圆,长度约为20~30厘米,上面有多条黑色的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全身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如同毡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

黑唇鼠兔(英文名Black-lipped pika; 拉丁名Ochotona curzoniae)

在西藏生活着至少9种当地特有的鼠兔,其中黑唇鼠兔的可见率最高。它的毛被呈棕色至浅红棕色,腹部为淡灰色。成年个体体重为100-200克。鼠兔非常喜欢高原草甸的栖息地,尤其是在草皮开裂呈块状的地方。鼠兔是高原上几乎所有食肉兽类(包括棕熊)和大型猛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它们可以使用那些家畜讨厌的植物。部分科学家认为鼠兔对增加植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野驴野牦牛英文名
长江南源当曲查旦滩藏野驴
野牛和野驴
蒙古野驴畸蹄对其繁殖的影响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英文名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取个动听的英文名
玛依岗日的野牦牛
野驴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