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语①“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一项基于对1997~2012年有关学术论文的调查
2013-12-04王维倩
唐 玲 王 毅 鲁 吉 王维倩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213001)
1.引言
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把语言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和应用知识,这激活了创造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并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构建知识,根本上这有助于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在国外,研究性学习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内,研究性学习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对二语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进一步在外语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有必要对国内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情况进行一次梳理、总结和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国外二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概况
研究性学习可以追溯到John Dewey提出的“learning by doing”理念,而“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概念最初由David Snedden提出(见Beckett 2006),此后作为一种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引入二语教育领域。关于二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1)基本内涵研究(Stoller 1997)。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或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Fried-Booth 2002)或者是一种体验式学习(Eyring 2001)。从狭义上看,Eyring(1989)认为PBL是一种促进理解性输入与输出的教学方法。Stoller(1997)则认为PBL是一种同时关注语言和内容的教学方法。(2)理论基础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学习者自主理论是其理论依据(Fried-Booth 2002);Stoller(2006)认为PBL理论基础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者动机、学习者自主、有意义的输入与输出、学习者为中心等等;Kobayashi(2006)则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为其理论基础。(3)作用研究。如四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发展,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Fried-Booth 2002;Beckett 2002)。(4)目标探讨。比如促进理解性输出(Eyring 1989),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Gardner 1995),增强学生学习自主、独立能力(Beckett 2002;Fried-Booth 200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创新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发展(如:Beckett 2005)等。(5)教师角色研究(如:Eyring 1989)。(6)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研究(Beckett & Slater 2005)。(7)实证研究。包括的内容有:二语课堂的PBL教学实践和学生反应研究(Eyring 1989;Beckett 2002),PBL应用于以法语为外语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Turnbull 1999),二语学生与母语学生进行小组项目活动中的学习行为研究(Leki 2001),以英语为外语的日本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外口头报告项目过程研究(Kobayashi 2006),教师角色调查(Eyring 1989)、以社区为基础的语言社交(Eyring 2001)、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培养(Beckett 2005)等研究。
概而言之,国外相关研究开展得早,发展迅速,涉及面相当广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取得显著成果,二语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Fang & Warschauer 2004)。近年来,相关实证研究也在不断涌现(Mohan & Beckett 2003;Kobayashi 2003,2006;Fang & Warschauer 2004;Beckett 2005;Beckett & Slater 2005;Beckett & Miller 2006)。
3.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在中文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了1997-2012年省级及以上数十种中文、外语类期刊上刊登的有关二语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高校外语研究性学习,不包括中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文章,结果发现1997-2001年的文章数为0,2002-2012年的文章数为223。我们对这223篇文章从期刊类型及发表年代、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近十年国内主要期刊刊登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文章的情况
注:2012年的各项统计截止时间是笔者进行文献检索的时间即2012年6月。在进行统计时,有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因为不具代表性而未被列入表1中;此外,涉及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文章有25篇,因为其中某些文章也涉及到表1中所列内容,为避免重复统计,未单独列出。
根据表1,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二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特点如下:(1)研究趋势。从发表文章数量上来看,02-09年呈逐年递增趋势,09年达到顶峰,此后3年发展趋势趋缓。从发表文章质量上来看,05(外语类核心1篇,中文核心3篇)、07(中文核心5篇)、08(外语类核心3篇,中文核心1篇)三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大。(2)研究对象。研究者大多偏重于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依次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126篇,56.5%)>英语专业大学生(51篇,22.87%)>混合学生群(46篇,20.63%)>教师群体(7篇,3.14%)。(3)研究内容。研究者对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理论研究、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依次为:理论与教学探讨(103篇,46.18%)>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25篇,11.2%)>教学模式探讨和构建(19篇,8.52%)>英语各门专业课教学实践研究(17篇,7.62%)>学习能力培养和口语/听力(各8篇,分别占3.58%)>关于学习策略、教师角色、阅读和写作(各7篇,分别占3.14%)>学习模式和现状分析(各1篇,分别占0.44%)。(4)研究方法。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思辨性研究,思辨性研究文章(207篇,92.83%)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实证性研究文章(16篇,7.17%)。前5年实证性研究文章只有5篇,其中03、04、07年实证性研究文章数为0;后5年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4.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近十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起步晚,成果少。国内研究起步于2002年,与国外研究相差二十几年,发展缓慢。迄今尚未有相关专著发表,十年来发表相关论文两百余篇,但是高水平文章数量偏少,外语类核心7篇,中文核心22篇,两者总共仅占发表文章总数的13.01%。
第二,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实证研究严重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十年来各种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章只有7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3.13%。而且基本上都是介绍国外理论研究成果,而没有进行专门的二语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只有个别研究者(张文忠2007)对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相关理论研究严重匮乏。此外,关于理论与教学实践探讨的文章有103篇,占总数的46.18%。由此可见,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讨论和探索,基本上都属于思辨性研究,因此研究深度不够。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些研究大都是理论陈述或者个人看法和观点,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缺乏科学客观的以数据调查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论证。由调查结果可见,223篇文章中,实证研究文章仅有16篇,所占比例太低。高一虹等(1999)的研究发现,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主(57%),思辨性研究为辅(43%)。而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远未达到这样的比例。
第三,研究对象集中。根据调查结果可见,相关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专业和混合学生群比例偏少,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更少。
第四,研究内容和范围仍需拓宽。虽然国内相关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但是研究内容比例严重失调,根据调查结果可见,研究最多的是理论与英语教学探讨(46.18%),其次是教学实践探索(42篇文章,占18.83%)。尽管这些研究对丰富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都偏少,如理论研究、学习模式研究、现状调查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具广泛代表性。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还未涉及到某些热点问题的研究,比如研究性学习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合理评价,教师和学生对待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发展,等等。因此,急需拓宽研究范围和内容。
5.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5.1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所需要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前者指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向性等品质,后者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向人学习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柴改英2010)。各国教育部都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方国家特别重视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开发(李瑞芳2002)。王诺(2000)指出:“对独立思想的鼓励和培养,是哈佛大学的教育之本”。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及外语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秋芳2002;王守仁2006;戴炜栋、张雪梅2007;柴改英2010)。相关研究涉及到创新能力的内涵、培养模式、创新能力与外语教学改革等,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而得到特别关注。
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的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国外相关研究已经在如何通过二语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Bransford教授1990年开展了影响深远的Jasper项目(The Jasper Project,1997),该项目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研究性语言学习模式,进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项目涉及到90名研究者和教师,美国9个州的学校和公司,历时7年。研究结果证明研究性语言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回顾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历程,发现国内学者从介绍和阐释国外相关理论到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讨论探索再到进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各种教学模式构建和尝试,目前也逐渐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如王守仁和陈新仁(2008)明确提出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见人们由最初将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到目前将其看作一种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手段和途径的转变。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目前国内研究处于由研究高峰期向缓慢发展期过渡,但这并不能说明研究性学习研究将不再是二语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相反,研究者们正在从重点关注研究性学习内涵、教学实践等转向关注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量化特点和难以检测性,因此需要从教学理论构建、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更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或许,这也正是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而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尽管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如何不断更新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开拓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样,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也面临着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挑战。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将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性的途径。
5.2 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今后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是:吸收国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与中国英语学习者条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以指导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从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手段改进、师资培养以及测试评估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继续探索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构建和教学改革实践;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等等。
6.结语
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研究性学习与外语教学改革相结合必须深化,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这个深化的过程需要:(1)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这些教师既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理论,又要有创新理念,具备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并且以此促进并提高其科研能力。(2)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对过去培养目标的内容及历史局限性要有清晰认识,目标设置上不是完全否定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是具有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革。(3)英语创新能力培养手段的完善。这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体系的逐步改革。这里面也必然牵涉到教师的因素,以及围绕目标所进行的活动,其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附注
① 为表述方便,本文不作二、外语区分,统一表述为二语。
Beckett, G.H.2009.Teacher and student evaluations of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J].TESLCanadaJournal19(2): 52-66.
Beckett, G.H.2005.Academic language and literacy socialization through project based instruction: ESL student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J].JournalofAsianPacificCommunication15(1): 191-206.
Beckett, G.H.& P.C.Miller.2006.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M].Scottsdale, AZ: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Beckett, G.H.& T.Slater.2005.The Project Framework: A tool for language, content, and skills integration [J].ELTJournal59(2): 108-116.
Eyring, J.L.1989.TeacherExperienceandStudentResponsesinESLProjectWorkInstruction:ACaseStudy[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Eyring, J.L.2001.Experiential and negotiated language learning [A].In M.Celce-Murcia (ed.).TeachingEnglishasaSecondorForeignlanguage[C].Boston: Heinle & Heinle.333-44.
Fang, X.& M.Warschauer.2004.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A case study [J].TESOLQuarterly38(2): 301-23.
Fried-Booth, D.L.2002.ProjectWork(2nd ed.)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dener, D.1995.Student produced video documentary provides a real reason for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2(1): 54-56.
Kobayashi.M.2003.The role of peer support in ESL students’ accomplishment of oral academic tasks [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59(3): 337-69.
Kobayashi.M.2006.Seco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rough an oral project presentation: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erience [A].In G.H.Beckett & P.C.Miller (eds.).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C].Scottsdale, AZ: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71-90.
Leki, I.2001.“A narrow thinking system”: Nonnative-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in group projects across the curriculum [J].TESOLQuarterly35(1): 39-67.
Mohan, B.& G.H.Beckett.2003.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research on content-based language learning: Recasts in causal explanations [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87(3): 421-32.
Stoller, F.L.1997.Project work: 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content [A].In J.C.Richards & W.A.Renandya (eds.)MethodologyinLanguageTeaching:AnAnthologyofCurrentPractice[C].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7-20.
Stoller, F.L.2006.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A].In G.H.Beckett & P.C.Miller (eds.).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C].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19-40.
Turnbull, M.S.1999.Multidimensional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French Second Language (FSL): A process-product case study [J].ModernLanguageJournal83(4): 548-68.
柴改英.2010.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5):14-19.
戴炜栋、张雪梅.2007.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4):2-11.
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1999.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2):8-16.
李瑞芳.2002.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3(5):61-65.
王诺.2000.读哈佛[J].读书(12):40-43.
王守仁、陈新仁.2008.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3):2-7.
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5):2-6,16.
文秋芳.2002.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4):12-17.
张文忠.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1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