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团老总这样获利:打造优良垂直体系

2013-12-04黄元鹏

中国商人 2013年4期
关键词:王氏香港

以产业谋生路是不变的真理

2010年,长城冷口抗战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在一幅幅抗战照片前驻足、沉思。他是秦雍致,秦淮集团董事长,旗下有多家企业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他的人生经历与“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秦雍致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该分校只办了两期),隶属于中央军刘戡麾下的德械师。身为营长的老秦在长城抗战时与日军在冷口的八道楼子阵地浴血格斗,身负重伤,死战不退的他和全营三百多位弟兄,最后都阵亡在这座有着八个碉堡的荒凉高山上,他们从此成了长城的一部分。

老秦为国捐躯后,妻子秦王氏抹干眼泪带着4个孩子开始了在战乱中国的颠沛流离。当长城失守,她们挥别了北平;当第六师团隆隆的炮声和南京城防总司令唐生智“誓与国都共存亡”的广播声震耳欲聋时,全家又挤上了下关的渡船;当中国海军全线崩溃只能用沉船阻塞江道时,一家五口再次于汉口登船西进,辗转陪都。最后,她们来到厦门并在“万国租界”鼓浪屿置业定居。

解放前夕,当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横扫大江南北时,秦家也面临着又一次是否迁徙的抉择。老秦为民国捐躯,他的遗孀自然对党国忠心耿耿,秦王氏希望离开大陆举家前往香港。然而,这次一家人的意见不再一致。大儿子秦雍致、二儿子秦雍宁已经长大,他们深受进步思潮影响,对新中国充满了向往。要不是考虑到离开后,家里只剩妈妈和幼弟幺妹,两人早几年就和同学们一起投奔红色圣地延安了。

当妈妈宣布三天后全家从厦门乘船前往香港时,兄弟俩知道这一决定在强势的妈妈心里已不可动摇。当天晚上,经过反复商量,他们觉得无论如何必须留下一个照顾家里。抽到“留下”那根签的是大哥秦雍致,秦雍宁则背起打点好的行囊掩上秦家的大门,悄然离开,投身向往的革命。

听说儿子已经出走,王氏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当年冠芝(老秦的字)去读书也是这样离开家的,现在他儿子和他一个样子。也罢,走就走了,我们也走吧!”

由于当时解放在即,市面上到处是抛售房屋田产的人。秦家虽然有些房产,但根本卖不出价钱,王氏就将鼓浪屿上的一些房产具属在秦雍宁名下,然后带上雍致、雍和、咏静离开厦门前往香港。

那时的香港到处是国内辗转前来的新移民,有军人、资本家、政客还有许多像秦家这样的中产阶级“代表”。由于战争的结束和大量带有充足资本的新移民的到来,使沦陷以后百业凋敝的现象开始褪去,各行各业逐渐展现出复苏的迹象。

王氏能够在动荡的乱世中抚养一家老小与秦家的富庶以及她个人的精明强干是分不开的。每到一处,王氏必定先置田产后以产业谋生路,即便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王氏依然不改本色很快就制定了“立足之道”。此时,身边的大洋已所剩不多,于是她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首饰变卖,刚好足够在茂罗街买下一栋唐楼。唐楼兴建于19世纪20年代,楼高一般为2-5层,是一种底层店面上面住人的建筑。

收房之日,王氏带领秦家几个孩子在楼前香案为秦家先祖牌位上香,她对日渐长大的孩子们说道:“遭逢国变,日寇犯境,我秦家为国捐躯者三(老秦及其两个弟弟),田产亦多赴国难。所赖祖宗保佑,虽万贯家财仅剩一隅,然幼弱无损妇孺俱全。你们要谨遵祖训,勤俭兴业。”然后把秦家先祖如何从一介贫农奋斗成富甲一方望族的故事对孩子们说了一遍,希望他们能善自勉励,自强不息。

接着她对秦雍致说:“家里的租金够我及你弟妹,你可自去闯荡,不要以我们为念。”停顿片刻,王氏看着这栋4层唐楼叹道:“想我当年嫁入秦家时,他良田万顷,我妆奁千箱。宴开百席,十日不辍。不到二十载,竟剩产业如此。你为秦家长子,须知祖辈创业,艰难之情逾此百倍。勾践伍胥无不起于逆境,苻坚杨广多没于盛时。内怀虚谷,外戒骄奢,家业自可复兴。”秦雍致连连点头,在父亲和祖宗的牌位前立誓:兄弟同心,复兴家业。

从那天开始,王氏和两个16岁的孩子住在顶层,楼下店铺和二至四层寓所则用于出租,生活收入虽然无虞但“复兴家业”则遥遥无期。秦雍致曾就读于厦门鼓浪屿美华中学,从小母亲对其管教甚严,即使在战乱中也一直供他上学。高中二年级时虽然被战乱终止了学业,但是良好的中英文教育使他具备流利的英文听说写能力。在文盲仍大量存在的当时,像秦雍致这样懂“洋文”的中国人少之又少。母亲多年来坚持供他上学读书的远见终于得到回报,当时香港经济已经逐渐繁荣,亚洲各国也正在缓缓走出二战后的阴霾。大量的用工需求使有文化和外语基础的秦雍致顺利找到了工作——怡和洋行。

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经给香港的统治权力排名,顺序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可见怡和在香港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那时怡和洋行对中国大陆的形势仍然很有信心,因为无论是大清、北洋或者民国,在“国”与“国”的交替转换中怡和的势力并没有削弱。当年怡和的广告词是:“在中国任何地方,只要哪里有贸易活动,哪里就有怡和洋行。”足见其在华势力的深厚。

虽然大陆已经解放,但怡和在天津和上海的公司仍然在继续运营。“永生号”货轮依旧定期开往上海,输入棉纱、烟草等畅销品,并运回大陆出产的茶叶和瓷器等土特产。来自大陆的秦雍致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到与大陆贸易的部门去做事。勤奋好学又懂得为人处事的他,不到一年就被派到上海工作。临走前,王氏叮嘱秦雍致回国后一定要尽力寻找弟弟的下落,争取将他带到香港来,一家团聚。

秦雍致谨遵母命,在上海工作期间通过同学朋友关系很快联系上了弟弟秦雍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雍宁这时已经在新中国海关任职,正好驻在上海关口。原来,1948年离开家后,秦雍宁加入了地下组织参与解放斗争。一年以后全国解放,国家功能从战时向战后重建转换,秦雍宁像他哥哥一样,由于有文化进入海关工作。

秦雍致向弟弟说了母亲的意思,弟弟沉思良久,抬头说道:“哥哥,我们的国家正在复苏,过去腐败无能的政府已经被推翻。现在的中国正在往社会主义理想迈进,比我们家更有钱的资本家都把家产捐给了人民。你回去劝劝母亲,让她带弟妹回来吧,这里才是我们的家啊!”一席话,说得秦雍致热血沸腾。是的,他回来的这几天,到处虽然破败不堪,但人们脸上那种自信和喜悦的神情是旧社会所不能比拟的。连他自己都想留下,和弟弟一起建设新中国。

一个月后,秦雍致搭上了回香港的轮船,临走前,他答应弟弟等自己回香港一定劝说妈妈重回大陆一家团聚。在码头,从高高船舷往下望去,弟弟正在向自己挥手告别,秦雍致相信一家人重聚的日子指日可待。当巨轮渐行渐远,弟弟、人群、码头都消失在海平线的水天之间,命运的水星却已经在静静地转动。

突然袭击陷入僵局

船还没到香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就通过电波传来。金日成的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南方李承晚政权发动了突然袭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仅仅两天后,汉城便告失守。美国旋即加入战局,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怡和洋行本来就不甚明朗的大陆业务,现在也基本陷入了停顿。

裹足不前的不仅仅是怡和的对华业务,对秦家来说,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起先和秦雍宁还能有书信和电话往来,后来,电话已经无法接通,书信间隔时间也越来越长。直到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进入朝鲜作战,大家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英国作为15个参战国之一,立刻封锁了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贸易、交通往来。这下子连通信也断了。

同年1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全面禁运后不久,一个陌生人敲开了秦家的大门,随他而来的是一封秦雍宁的亲笔信。信中秦雍宁除了向哥哥介绍自己的近况外,还用很长的篇幅就中国的抗美援朝行为进行了论述。最后,他写到:“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希望哥哥能在另一个战场为祖国做出贡献。”落笔是朝鲜战场,也就是说弟弟已经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面对不知所措的秦家老小,来人自报家门。他叫卢季濂,这次来港是受秦雍宁所托,希望说服秦雍致先生帮忙筹措一批物资运往国内。目前的战争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本来工业基础就非常薄弱的新中国,在兵员优势已让位武器优势的现代战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秦雍宁向组织提议,表示愿意尽一切可能说服在洋行工作的哥哥,让他帮助筹措急需的物资,并以亲赴战场来表明自己捍卫新中国的决心。组织上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委派卢季濂前来协商,希望能够建立一条稳定的物流渠道。

王氏听完问道:“卢先生,都需要些什么物资,如果雍致可以帮忙我们自当尽力,但雍宁就麻烦您多加照看。”卢季濂答道:“老太太放心,雍宁并没有在战斗前线,只在宣传部门配合宣传和俘虏口供翻译工作。货物主要是药品和橡胶,具体名目在这里,请夫人过目。”说完,递上了一张纸条。王氏看也没看就将纸条递到秦雍致手上,问道:“这些东西你能弄到吗?”秦雍致扫了一眼纸条上的东西,大多是五金、医药、棉花和橡胶等。在洋行做了两年的秦雍致已经有了自己的关系网,他对卢季濂说:“这些东西弄到倒是不难,但是怎么运进国内还得想想办法。”卢季濂叹了口气,说道:“这也是我们为难的地方,货物到了澳门我们自有办法,但如今海禁已启恐怕只有走私一途。资金方面我们将不遗余力,具体操办还要秦先生多费心思。”片刻,卢季濂留下自己在澳门的联系方式后离开了秦家。

卢季濂一走,秦家就忙活开了,王氏一反刚才镇定自若的样子,拉住秦雍致的手说:“你弟弟性命堪忧,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货物备齐输往澳门。此事若成,不仅你弟弟有救,我们家重逢之日也近在咫尺。如若不成,恐怕要天人永隔了。”

秦雍致万般不解,问道:“母亲,弟弟在朝鲜战场虽然生死未卜,可这与我们走私何干?”

王氏叹了口气,说道:“此事于国甚大,雍宁为何不亲自前来?反而去万里之遥的疆场效命?他不过一介书生,本非战将,不务实而就虚,定是情非得已。这几年国内“土地改革”运动声势大噪,雍宁出身也非贫苦之家,想必多少受些拖累。这筹措物资之事他无法亲自前来定是已不受信任之故,雍宁见事已至此于是亲赴战场以示坦荡,反而能保一时无虞。如此,不仅组织上将对他信任有加,我们也有机会家人重逢。”

秦雍致越听越吃惊,虽然同在一堂听讲,但母亲竟然听出如此门道。他继续追问:“‘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假,但如何才能和雍宁重逢?”王氏摇了摇头:“这就要看你了,如果你能够筹措货物,运抵澳门,我们才有机会再见到你弟弟。唯今之计你速速将这事办好,有何需要就去找那卢先生商量,‘我急一人,他急一国’,两者相符他定会尽力相助。”

要想贸易利润最大化,必须打造优良的垂直体系

秦雍致立刻开始忙活来了,他和卢季濂当天就展开计划。拿着由卢季濂提供的一大笔资金,秦雍致成立了自己运输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货物备齐并购买了一条300吨的轮船。当第一批货物经过两小时的颠簸航行到达澳门时,早已焦急等待多时的卢季濂激动地握着秦雍致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这些药品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个在前线搏杀的志愿军将士;这些棉花是御寒冬衣的内里;这些橡胶是运输卡车奔跑的轮胎。这些货物,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是一笔巨大的物资保障。

回到家,孤灯下依然守在客厅苦等的母亲,当她看见儿子平安归来时,一块心头的大石总算落地。秦雍致向母亲说明了货物运输的大致情况,按照他的估计今后每周应该可以输送500-600吨的货物往澳门,而且港英政府对禁运好像管得也不是那么严。王氏听后说道:“你下次出货之前,和卢先生商议,就说母亲思子心切,希望能把雍宁调任澳门办事。如此,你弟弟回港才有指望。”秦雍致一听,大喜过望:“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如此一来,弟弟不仅远离战场,无性命之忧,我们亦可以找机会将他接回团聚。”王氏接道:“只要我们能助人,必能助己。你一定要想办法稳定送货量,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大保障。”

秦雍致遂一边向卢季濂提出将弟弟调任澳门的想法,一边着手筹备贸易公司。他准备从印尼、菲律宾进口橡胶,从新加坡、日本进口医药,从澳大利亚进口废钢铁。这些直接的进货渠道不仅比市面上筹集的物资更为廉价,供货量也更有可靠的保障。秦雍致的所作所为卢季濂都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这些稳定持续的贸易渠道对于物资紧缺的国内市场多么重要,也主动帮助协调秦雍宁的调动事宜。在他的帮助下,秦雍宁终于在1951年4月来到澳门,并于6月见到了母亲,一家团聚。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秦雍致开足马力工作,他让弟弟负责货运业务。兄弟俩白天组织货源、装货、安排运输,到了晚上就抓紧时间往返于港澳之间,每天都只能休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秦雍致还要负责贸易业务并疏通水警、海关、黑社会等关系,进一步保证对华贸易的畅通。当时,做这行生意的人很多,有人在用帆船运,一天才跑一趟,而秦家的船一天跑三趟。别人时不时被水警、海关、“大天二”打劫,秦家的船队却安然无恙。“能助人,必能助己”母亲的叮嘱兄弟二人牢牢记住并奋力实践。

菲律宾和印尼是橡胶产地,那里进口的橡胶质量好、价格低,而且供应量巨大,加上地理距离并不遥远,是典型的产地贸易型供应链。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以后,就拥有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医学技术。战后大量的药品库存正好可以满足秦雍致的需求,从这里进货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是物超所值的。丰富的贸易渠道不仅使对华支援有了强有力的保证,对这些贸易国之间的货物流通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比如,日本战后重建也需要大量的橡胶、钢铁等原材料,菲律宾的美军基地有大量战略物资库存可以满足这些要求。秦雍致就购买了许多美国舰艇改装成货轮开通了菲律宾和日本之间的双边贸易。丰厚的利润使秦家的贸易规模和船队数量得到了飞快增长,待到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议正式签署,秦雍致已经拥有了近千万财富。

如果要将贸易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打造优良的“垂直”体系。当时的秦雍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垂直理论”,但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拥有印尼的和菲律宾的橡胶园,他的橡胶贸易就会有更高的利润。同样,如果在日本收购一家生产抗生素的企业,他的医药生意也一定会水涨船高。

可是钱就那么多,拆成两半用什么也做不了。这么多年来,兄弟俩早已习惯“内事不决问母亲,外事不决还是问母亲”。

王氏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种植业简单加工,医药类无疑是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他并不赞成兄弟俩把钱直接拿到日本去收购医药企业。她认为在日本一切要重新开始,不仅难度大还要放弃原有的在港资源,不如引进日本的医药设备,在香港买地建设工厂生产。除了用工和管理成本可以降低,更可以利用自己在香港打下的各方面人脉。

1955年,在原有秦淮贸易和长城运输的基础上秦雍致又成立了冷口医药和喜峰置业有限公司,将原来的贸易拓展到医药制造和地产行业。医药工厂的建立使秦家的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冷口医药的产品与日本产品质量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有日本产品的三分之一,短短三年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地产进入低谷而秦家秉持王氏“置地兴业”的理念大量买进物业,主要分布在湾仔、九龙等地。从此,一个以地产为核心,贸易与医药两翼齐飞的家族集团在东方之珠香港站稳了脚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冷口医药和喜峰置业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新加坡上市,秦雍致终于实现了当年在小小唐楼前许下的诺言,兄弟团结,家业复兴。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白发苍苍的秦雍致对记者说道:“当年,我们的父亲倒在长城的冷口战场,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四处漂泊。我们流浪了几乎整个中国,除了沦陷区没去过其他地方几乎都走遍了,最后我们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今天,能有这些成绩要归功于我们的母亲。是她让我们知道,石头垒起来的长城不足以为峙,一家人心中筑起的围墙可以成为幸福的港湾。”

家和万事兴,是为真理!

老黄浅析:

复兴家族的荣光,是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可略有小成就后分崩离析却是我们常见的报纸花边。秦家的复苏、兴盛、涅槃重生是一幅完全别样的画卷。一个女子,四个幼儿,怎样的含辛茹苦和聪明睿智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王氏在丈夫为国捐躯,幼子嗷嗷待哺的艰难条件下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非常有远见地选择让孩子们继续上学读书。在文化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下一代显然具备更加优越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香港还是共产主义的大陆,兄弟俩的境遇何其相似,一个进了老牌洋行,一个进了共和国海关。高人一等的起步决定了今后人生的走向,才有了秦雍宁面对政治威胁时“王翦请田”式的奔赴战场,不致于陨落在政治运动的冤假错案里。王氏的聪睿还体现在对“人事”的阅读上,秦雍宁信里的文字人人都看得懂,但真正读懂儿子内心告白和思想活动的只有王氏。他不仅配合儿子的意图,还顺水推舟地帮助新中国进口大量急需物资,更为秦家复兴打下了物质基础。

中国人口众多,人人往上追几代都能找出祖先光辉灿烂的过去,但对着镜子审视下自己,那些祖先的荣光还剩下依稀的几分?如果只有惋惜的无奈和迁怒的愤恨,那么就只能从此沉沦。如果还有破茧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那么“复兴家业”就指日可待了。

王氏、秦雍致、秦雍宁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家和万事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长城”。

猜你喜欢

王氏香港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算命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从《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看清代底层民众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
高邮王氏训诂学方法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