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综述

2013-12-04陈明昆

成人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梁 帅,陈明昆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城乡之间封闭隔离的状态,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便有了“农民工”一词的由来。30多年过去,第一代农民工已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代之以子女儿孙,谓之“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己成为我国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劳动主力军,但如何将大批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理论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一、近几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情况概析

就已出版的专著看,“新生代”一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刘俊彦撰写的《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一书中,随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频率便逐年增加。专著的出版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如王御覃、冯刚民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丛书》及王强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等都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与教育诉求做了专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及教育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此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青年学子也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理论研究。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相关学位论文数量已达29篇,其中2011年有13篇。研究选题多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主,例如,刘艳磊对阻碍山东省滨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李雪则从社会融合的视角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策略做了相关研究。

除了专著及学位论文外,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近几年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仅2010年,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问题研究的论文就达到了33篇。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从培训机制、培训绩效及培训模式等不同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培训问题进行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如王学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的构建》、朱瑜《在发展方式转型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及其绩效研究》等。

二、研究的观点及内容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与时代特征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基层组织建设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在3月至5月,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报告根据一系列统计数据总结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六大概况:占农民工总数六成以上;初次外出务工岁数为初中毕业;近80%未婚;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就业趋向于制造业或服务业;成长经历与城市人相类似。

新生代农民工是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与延续,在新时期兴起的新群体必然有其时代特征。郑耀洲认为,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呈现出巨大的代际反差,具有异质性、选择性与独立性,并体现出“三高两强一低”的五大鲜明时代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融入城市愿望强、平等意识强、工作耐受力低。[3]龚旭芳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性,从文化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植于农村又疏离传统农业文明,带有漂浮不定的“无根性”;从教育视角来看主要是相对城市同龄人而言,受教育层次和质量不高,需要更好的教育,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4]吴漾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一文中指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时代特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方式差别显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5]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王巧从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学三大学科视角对教育需求进行了界定:教育需求从社会学角度看,是指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为社会、组织或个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产生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看,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商品与劳务的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个体的教育需求心理,主要是指个体认为投资于教育将使他增进知识和提高技能,帮助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以在城市取得较高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入而产生的对继续教育的需求。[6]

葛晓萍、黄彩英等人首先指出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四大心理需求:满足安全的需求;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满足社会流动的需求以及满足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从而分析出要满足他们的教育培训需求应从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注重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成效四个方面着手。[7]尚娜娜则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四大社会需求,提出了四种教育方式:文化教育是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之需求;创业教育是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之需求;技能教育是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技工荒”时代更具就业竞争力之需求;法制教育是为了满足使新生代农民工知法、懂法、守法并能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之需求。[8]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现状与困境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都存在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需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潜在的培训需求无法顺利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暴露出许多问题使教育培训陷入困境。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现状与困境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找出其症结所在,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李建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困境进行了探索。并指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陷入了以下困境:人本化成人教育理念的缺失、国家政策引导与监督的匮乏以及身份转变与认同亟待完善。[9]龚丽娜采用了“三个相对于”来概括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状况,即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相对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仍然很低;相对于提升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面临四大主要问题:由于户籍制度决定的“农民身份”限制,使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均等的培训机会;政府缺乏有效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内容单一,忽视引导性培训,缺少创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限制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约束。[10]而邓集林,宗志勇则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困境及解决途径》一文中通过对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获取教育培训机会的四大瓶颈的一一罗列进而映衬出相关教育培训发展的不足:一是资金有限,学习时间无法保障;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大,组织管理薄弱;三是学习便利性不够;四是信息渠道不畅通。[11]

(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的解决既要统观全局,放眼未来,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及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针对以上培训问题与困境,学界中不少学者也是见仁见智。

王玉宝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产业素养这个角度切入,进而总结出五大培训对策:整合培训资源,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引导企业注重人力资源关系的培养;强化引导性培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12]吴小蓉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认为,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教育条件及制度保障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内在动机和主体意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供条件和保障。[13]而刘汝元则以职业技能的高低来衡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及择业的竞争力,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四项对策措施:在政策上加强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管理上加强评估和控制,不断优化职业培训环境;在评价上加强创新和落实,不断提升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就业上加强引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民工技能以促进就业率。[14]

三、研究的不足及可能走向

(一)研究对象有待深化

总结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需求、困境及对策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上还缺乏统一性,究其原因就是对此群体内涵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有些学者从年龄的角度来界定,意指80后的青年农民;有的主张从代际来界定,可以称为第二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还有的学者直接否认了这个概念,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永远新,但却没有提出明确的界定方式,呈现出只“解构”,不“建构”的状态。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学界应渐渐走出对此概念此消彼长式的纷争状态,从全新及辩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来诠释其内涵。这种内涵应是生成性与发展性的,也应有其特殊的社会学特性。其次,目前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相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研究对象的独立化必然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系统。培训需求主要由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体现,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作为主要的培训供给方则是连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潜在需求与现实目的的桥梁。今后,学界应加强对其供需定位及供需匹配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急需扩展

在研究内容上依然有几处空白需要填补。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的研究,大都散见于各类研究文献中,至今还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的独立研究。学术界往后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这有利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也有助于制定与他们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模式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机制。另外,将国内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进行比较或相互借鉴的研究几乎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工业化、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转移进程中,由于各国受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模式各具特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例如: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培训主体多样化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及日本的多层次培训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措施,可以同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有机结合。

(三)研究视角过于单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大多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如果长此以往的研究都只停留在一个视角,必定独木难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在视角层上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尤其是成人教育学的相关学习理论(自我导向学习、成人学习生活情境学习理论、成人知觉转化理论、经验学习理论、偶发性学习、情感学习、叙事学习等)都可用于丰富该研究的视角。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该研究在视角层上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0-02-01(01).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01)

[3]郑耀洲.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经济管理,2011,(2):178 -184.

[4]龚旭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路径和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3 -15.

[5]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59-61.

[6]王巧.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研究——以福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7]葛晓萍,黄彩英.从心理需求角度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J].成人教育,2011,(4):60 -61.

[8]尚娜娜.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研究[J].职教通讯,2011,(17):50 -54.

[9]李建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成人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职教论坛,2011,(1):32 -34.

[10]龚丽娜.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44-47.

[11]邓集林,宗志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困境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206.

[12]王玉宝.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193 -194.

[13]吴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7 -19.

[14]刘汝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117 -118.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