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2013-12-04丁青华陈荣武应卫勇
丁青华,陈荣武,应卫勇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一、质量保障系网络高等教育的重要诉求
在高等教育以“质量”为核心语境的价值形态下,高校必须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的基本命题,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和科学化发展的转型。
网络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和必要拓展,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回答并解决“办什么样的网络高等教育、如何办好网络高等教育”这个基本问题,通过完善办学和管理机制来提升和保障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当前制约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网络高等教育的社会角色和办学理念的偏差。网络高等教育从其社会角色的定位来看,应是高等教育“家庭”体系中的一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而当前无论是办学主体还是社会各界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对网络高等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不仅低估了网络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认为网络教育就是“教育产业”、“文凭市场”,导致网络高等教育自身定位和社会期望严重偏离了其本来的社会角色。对网络教育本质属性、角色和功能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办学理念的偏差,淡化了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从而直接影响到办学质量。二是网络高等教育正确质量观和科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缺失。当前网络高等教育由于存在社会效益服从于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导致存在质量服从于规模的观念,抑或受到网络高等教育大众化、业余化、终身化的教育特征的影响,认为网络教育可以淡化“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对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构成和指标体系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网络高等教育主体日益意识到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普遍还没有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务实管用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网络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的落差。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具有教学内容共享化与学习者的异质性、学习情境的虚拟性与学习者的交互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与学习者的中心性、师生交往的平等化与学习者的分离性、实验场景的模拟化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等的特点[1],这些特点决定对学生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要求比较高,而网络高等教育生源的特点恰恰显示出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和教育要求的巨大落差,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四是网络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机制的滞后。网络高等教育教师大多直接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实现了部分适应性转换,但还存在角色担当的失范、失调甚至失败等的现象,[2]网络高等教育教师专业性的有所缺失必然影响到教育质量。就网络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而言,还存在重事务轻人本、重管束轻服务、重技术轻人文等的现象,也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义和内涵重构
关于教育质量的界定,美国学者埃斯丁(Astin)提出以促进学生才智发展(talent development)为目的的教育质量观;英格兰大学曾经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体现为“独特的、完美的、适用的、有价值的、有创造力的”。我国学者有的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程度;有的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丁兴富在教育质量的概念上秉持“教育目标”说[3],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主体和办学机构以其教育实践、产出和服务满足教育任务与目标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一般说明教育质量越好,相反则教育质量缺失。
对于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内涵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状况,由此建立起来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容和构成也会各异。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我国一些学者纷纷发表观点。有的认为,网络远程教育质量是其系统满足学习者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也有人认为网络教育质量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应该符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指标;二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三是网络教育的质量观应该与终身教育的质量观达到同一或一致。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文认为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的质量观,以质量为根本推进网络教育的内涵建设,辩证处理好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既要保持远程化、大众化、终身化的教育特征,又拒绝因规模偏废质量,因经济利益牺牲社会效益。二是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其特定的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专业性和管理型人才。三是网络高等教育必须遵循一般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上必须满足一般高等教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体现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强调基础理论的应用性、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素质要求的自律性。四是网络高等教育必须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诉求,顺应信息技术变革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提升办学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五是网络高等教育必须体现终身化教育的特点、规律,为终身化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需要”的教育需求模式能够得以实现,同时能为终身化学习的对象提供全程的管理和动态的评价。
由于当前在一些高校,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尚存在指导思想模糊、办学观念偏差、内涵界定不够清晰、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的情况,需要对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内涵进行重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内涵重构,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网络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对原有的网络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和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和重新建构,从而为现代网络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概念依据和方法指导,确保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符合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价值诉求,确保网络高等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内涵重构需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对网络高等教育的规律进行全面的把握,既要认识到它具备一般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又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全面认识其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当前,一些高校对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没有处理好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的关系,过于强调其一般性或过于强调其特殊性,从而导致对其质量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或定位不准。科学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克服唯技术主义和唯制度主义的危害,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完全依赖于网络技术和程式化的管理制度是不科学的,要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系统性原则。当前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认识容易出现评价主体关系不够清晰的现象,也即对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究竟由谁来评价的问题认识不清,实际上也是对网络教育的系统性属性认识不足。网络高等教育从组织主体来看,仅有高校网络教学管理方的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信息媒体技术部门、有关专业学院、主管政府部门、有关企业乃至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这也决定网络教育的系统性很强,其质量评价主体需要综合性建构。另外,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从人的主体来看,包含了学生、教师、办学和政府管理者、人才使用者及其他相关社会成员的评价意见,单纯从管理者那里得不到合理的质量评价。所以,需要系统建构教育对象、教育实施者、教育管理者、社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由这些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民主评价和规范评价。三是动态性原则。网络高等教育和所有事物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同时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对网络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由此说明,用一个固定、静态的质量标准和体系来衡量网络高等教育质量是不科学的,必须根据社会和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来动态建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三、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着力点主要有:
1.树立科学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正确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是确立正确的质量保障指导思想的前提,也是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的先导。当前出现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首先与不正确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相关。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要求,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结合前文论述,本文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基础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具体来讲,就是“以德为先”地满足学生德、智、能全面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观。
2.形成科学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办法。要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网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要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网络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完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内控机制,推动教育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管理者、信息技术支撑者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社会评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网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通过科学的质量评价办法,推进网络教育主体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促进各级主管政府和学校把网络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通过各种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来推进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3.加强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网络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工作机构或组织,在不断提升网络高等教育教师网络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提升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质量评估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要加强网络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与制度建设,加强与国际远程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网络高等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内外高校的质量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网络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办法。逐步建立网络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质量评比通报制度和质量过程督查制度,使网络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4.建立网络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管理模式。网络高等教育具有跨越时空、全面开放、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学管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等的优势。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如果这些优势和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可能使优势转化为劣势、主动因素化为被动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不断升级,由第一代“点播式教学平台”(其主要特点是以课件为中心,网上电子展示教育资源,强调的是管理)、第二代“交互式教学平台”(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了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快速向第三代“社会化教学平台”(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化,着重于集体智慧的分享与创造,强调学习社会化和高效化)升级和转型。这些教育模式越是升级越是强调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越是提倡教育对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网络高等教育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过程管理模式,将质量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嵌入到管理技术平台之中,同时克服唯技术和唯制度主义的负面影响,加大思想引导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激发学生“成才自觉”和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要建立教育教学专家过程督导、质量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咨询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包括网上虚拟组织)自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项目化管理、教师结对帮教、师生教育质量民主评议、社会性评价反馈、过程动态性检测与评估等机制,确保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内、外部管理的无缝衔接和长效实施。
[1][2] 陈荣武等.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重塑与功能转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3] 丁兴富.论网络远程教育质量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5,(5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