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3-12-04陈思义
陈思义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四川 都江堰611837)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实践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机整体。进行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探索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与方法,应是高职院校当前的重要任务。[1]
一、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以服务轻工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主要培养从事轻工生产的各类专业人才。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则为省内外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培养从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和技术改造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院借鉴国外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引发了社会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以及就业岗位结构和标准更新,导致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2]
调研显示,我国轻工行业相关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走高效益发展的道路,生产中已广泛使用进口或国产的融机械、电器、液压、气动、自动检测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化的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企业对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要和迫切。而本专业毕业生却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毕业之后不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岗位工作要求。究其原因,在于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相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轻。第二,校内实训场所不够,实训设备不足,实验多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实践训练强度不够,实训内容更新缓慢,新技术和新设备得不到及时反映。第三,专业技能训练缺少能工巧匠,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工程实践岗位的职业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相应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培养不到位。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培养出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生产岗位要求的学生,滞后的实践教学条件与先进的现实生产之间出现了严重冲突。为此,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必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等,它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建立在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础上,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本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滞后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快速发展,亟须改进完善。对此,我们对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思路是: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针对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实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新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实训环节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一)基本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针对理论课程体系中附属于课程的实验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工程力学实验、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公差测量实验、计算机操作实验等,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实验室进行。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核心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以仿真实验和专项技能训练与“双证书”考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训练,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其他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金工实习车间及相关实训室进行。核心专业技能训练是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实训环节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核,实现技能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核心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获得机械工种和机械设备安装修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定岗实习奠定基础。
(三)综合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遵循“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技能训练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开展相关项目的实训。通过实施“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综合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并初步掌握其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技能。
(四)工程设计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以机械结构设计为目的工程设计技能训练,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相关实训室进行。通过工程设计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CAD系统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掌握一般机械和零件的测绘方法,具备一般的机械配件、维修备件及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能力及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五)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具体内容是:(1)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取工作经验,较好地掌握典型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选型、安装、调试、诊断与排除故障的关键能力,具备机械设备检修计划和检修工艺规程的编制和实施的职业能力;(2)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比较,结合工程实践撰写职场工作报告、毕业论文。通过集中、分散式的顶岗实习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具有较强的运用目前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新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和思路
(一)创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专家归纳,高职工科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可分为从新学徒工到普通技工、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三个递进阶段,按此规划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出发,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一是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删除理论教学中烦琐的部分和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做到基础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加强。二是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约占总学时的50%甚至更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得实践保障。三是注意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尽可能“零距离”贴近,并按照企业岗位在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四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上注意层次性、阶段性,即分阶段完成新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中的相关技能训练项目;在专业技能培训上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工作经验的逐步积累,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二)实训基地建设
1.构筑对接现场一线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本专业培养对象的主要职业岗位面向、企业生产流程、行业及区域特征等外界因素,还要考虑学生规模、教学规律、技能训练、能力迁移等教育因素,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3]具体做法:一是在现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基础上继续充实、新建若干实验室和实训室,组成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室、生产性校办实习工厂的技能训练体系,以满足校内实训教学需要。二是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岗位环境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尽可能做到学生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三是分期建设和完善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有效组织生产和实训,达到“实训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实习生产”的有效融通,让学生有效地接受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2.校企合作共建稳定长效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年来,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如主动为一些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还为企业培训职工和进行技术服务。学院通过合作获得企业提供的实习场地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层次比较肤浅,仅停留在学校专业教师带学生在企业完成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收资的教学任务,而未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4]如今实施新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实现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须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具体做法:一是进一步挖掘共同利益来调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完善与学院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的技术设备先进、生产规模较大的轻工行业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内建立稳定长效的基于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安装、选型、运行和维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校外实训基地。二是努力实现校企互动,校企共同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深度融合,提升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开发实用性、职业性强的工学结合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材较少,且缺乏专业相关的岗位实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模式重构后的重要环节就是工学结合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一是解构传统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型实训教材体系,形成基于工学结合的,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的相关专业技能任务型实训教材体系。二是组建由企业的工程师、技师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实验教师组成的实训教材的编写团队,企业提供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典型工程案例,学校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相关标准,编写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实用性、职业性强的工学结合实训教材。
(四)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确保实训效果
第一,针对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工程实践岗位的职业经历,师资队伍培养应当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具体做法:一是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建立教师的挂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发展通道。二是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升业务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总之,通过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从根本上走出低水平师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窘境。
第二,针对校内金工实习车间主要承担高职学生钳工技能实训及考证、机床技能实训及考证、机械设备拆装实训等,从企业引进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完成钳工、车工、机器拆装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有效培养学生的专项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在企业完成定岗实习、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第三,针对新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定岗实习、顶岗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聘请相关企业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课题和生产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定岗、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训练,学校的专业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训中采用名师带徒弟的方式,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结合生产实际介绍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讲解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质检标准等技术知识;由聘请的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教授操作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通过学习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获取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第一,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实训教学环节特点,技能竞赛、科技成果、现场操作、答辩、笔试、实习报告、设计报告、实验、作品演示等都能成为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式,将被动测试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大程度反映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第二,考核手段。采取考核由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与动态的过程监控相结合。在实训前的准备、实训中的实施、实训后的巩固几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总结性及诊断性的评价,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整个实训过程和完成质量。第三,成绩评定。定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衡量本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能力,权威的评价主体应该是行业企业。因此,应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校企双方根据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定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聘请的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70%,校内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最后给出定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总成绩。
实施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定岗实习、顶岗实习考核并重,同样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由校内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方法、实训项目的掌握情况和日常表现等评定成绩。
[1] 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构[J].职教论坛,2008,(8)下:8-10.
[2] 皮洪琴.论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21):58-61.
[3] 陈清.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15-18.
[4] 卢西宁,刘磊.深层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42-45.